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机器翻译视角下的翻译本质》文献分享

2023-08-23 12:10 作者:翻译技术点津  | 我要投稿

机器翻译视角下的翻译本质

胡 健 范梓锐

(中央财经大学;中南大学)

摘要

机器翻译的发展与应用为反思与启示翻译主体、过程与产品三大翻译本质问题提供了机译视角。在当前弱人工智能时代,翻译主体介于机器与人类之间,机译促使翻译劳动分工与译者身份泛化,衬托出人译宝贵价值;翻译过程处于人译多元转化与机译概率匹配之间,两者翻译过程差异性或源自不同翻译观:前者所持有的是一种由外而内的动态翻译观,后者采用的是一种由内而外的静态翻译观;翻译产品定位于功能与意义之间,机译能够实现翻译的文内功能,但不一定传递文外意义,太过注重机译的功能而忽略人译的意义,可能造成语言“污染”与语感钝化。

关键词

机器翻译;翻译主体、过程与产品;反思与启示


一、研究背景

1.机译技术升级、实践丰富、研究深化,为探讨翻译本质增加了机器翻译维度。

2.弱人工智能时代,机译的快速发展促使人们从机译维度反思翻译主体、过程和产品三大翻译本质问题。

3.机译的发展与应用促成人工与机器的翻译主体分野,为其参与解读拓展翻译本质奠定了实践基础与理论进路。

因此,我们有必要分析机译原理、实践及影响,对比翻译学相关现有成果,反思与启发翻译本质及其研究,促进翻译研究与机译研究跨界交流。


二、研究思路

(一)翻译主体:机器与人类之间

本文指出,翻译主体的历史与未来呈现为五个阶段:
  • 完全人译
  • 低级机译(简单词句级别翻译)
  • 机助人译(machine-aided human translation)
  • 人助机译(human-aided machine translation)
  • 高级机译(完全自动翻译)
目前,我们正由机助人译走向人助机译,翻译主助关系调换重构了翻译劳动分工。
1.机助人译阶段
在这一阶段,翻译主体仍是人类,但机器辅助翻译和后编辑成为常态。译者角色从纯粹的翻译转向了译前编辑和译后编辑,同时使用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和翻译记忆库。
2.人助机译阶段
在这一阶段,翻译主体变为机器。以ChatGPT为例,机器可以根据人类提示进行翻译和互动,赋予人类译者提示工程师的新角色。在翻译主体由人到机器转变的过程中,文中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这一过程带给我们的思考:
(1)翻译主体权力下放随着机器翻译的发展,翻译主体的权力逐渐从人类转向机器。这也带来了更大规模、水平参差不齐的翻译队伍时代。
(2)机译与人译的对比机器翻译迅速、准确,而人类翻译则受到压力和个人情境的影响,但更具共情和创造性
(3)翻译主体的价值机器翻译的存在证明了翻译的珍贵和人类翻译的重要性


(二)翻译过程:概率匹配与多元转化之间

机器翻译的过程经历了基于词典和规则库(RBMT)、统计(SMT)、实例(EBMT)、知识(KBMT)再 到 神 经 机 译(NMT);这种演变与人类翻译实践的学习过程相符。
1.人译和机译的对比
(1)运作原理方面人类翻译注重多元转化、考虑外部因素、灵活处理语句差异,而机器翻译是在预设的内部词典、规则和模型下运作
(2)翻译本质方面:人译的本质是以语言文字或多模态介质为载体的多元转化,是一种外而内的动态翻译观;而当前的机译基于概率的语言编码、解码和匹配,采用的是一种由内而外的静态翻译观,机器翻译的输出可能缺乏社会文化等外界因素的干扰,但也可能缺乏上下文的联系。(3)优势和劣势:
人类翻译:相比机器翻译具有主观能动性和自主意识,在处理语句差异和语言间差异时更具优势,不过在培养译者上需要较大的时间和培训成本,与机器翻译相比更为耗时
机器翻译:机译在某些情况下难以实现高质量翻译,尤其是在文学翻译领域。随着算法、算力和数据的提升,机器翻译质量可能会逐渐提高。机器翻译没有人类的身心负担和经济压力,可能在某些方面表现更优。

2.反思与展望人类译者应该反思机器翻译所无法做到的方面强调人类翻译的重要性和独特价值。同时,人类翻译者需要积极应对技术发展,利用自身的优势持续发展和进步

(三)翻译产品:功能与意义之间

1.机译的局限性
机器翻译降低了获取翻译产品的门槛,实现了形式上的功能,但在传达相关意义上存在问题机译在处理语境意义超出字面组合的情况下容易产生意义偏差,特别是对于长难句或高语境原文。机器翻译对于语言差异和情感的传递能力有限。忽视人类翻译的语言传承和情感传递可能会导致机器翻译腔成为常态。
2.翻译的本质
翻译不仅仅是符际的转换,更是传递负载意义。翻译学界认为翻译具有符号转换性、社会性、文化性、创造性等多个本质特征。翻译不仅仅是形式上的转化,更是意义的传递。翻译涉及信息、词汇、命题内容以及修辞意义等全部意义
3.人类翻译的独特性
人类翻译具有多个本质特征,如社会性、文化性、创造性等。人类翻译能够处理多模态的信息,考虑外部环境和文化背景
4.人机合作的前景
随着技术的进步,机器翻译可以在某些领域(相似性、重复性较多的非文学翻译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但政治外交敏感、文化意义重大的领域仍需要人类翻译
5.对未来的展望
预测在强人工智能时代,技术的突破可能使机器翻译能够处理情感识别、文化更多外部因素,并创新性地进行翻译。人类翻译者可以在这种情况下复兴文学翻译等更为创造性的领域


三、研究成果

1.发展中的机译已经解构、重构与建构了翻译本质的一体三面。

2.机器翻译时代下,既要讲科学也要讲艺术。只讲艺术,难以满足现代翻译所要求的规模化、碎片化、敏捷化翻译需求;只讲科学,翻译则会沦为语言转换工具,丧失人文关怀、文化传播等功能。翻译本质的真正意义在于珍视目前无法被取代的人性和意志


参考文献略,欢迎点击“阅读原文”进入知网查阅该文章。

特别说明:本文发表于《当代外语研究》2023年第2期,文中部分内容使用ChatGPT总结,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权请后台联系小编删除。

- END -

翻译技术教育与研究——机器翻译译后编辑专题组致力于普及机器翻译译后编辑(MTPE)相关知识,追踪国内外机器翻译译后编辑教学与研究动态

推文编辑:赵恩婷 王晨谕

《机器翻译视角下的翻译本质》文献分享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