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圆圈正义》阅读笔记

2022-05-04 17:02 作者:何如天性凉薄  | 我要投稿

圆圈正义:作为自由前提的信念

罗翔

192个想法


◆ 代序: 法律人的热点写作


>> 写作也是一种技艺, 它既有技艺本身的追求, 也能带来附随的名利。但如果写作只是为了名利, 那么写作也就不再是写作。


>> 人们常说“但行好事, 莫问前程”, 通常的情况是,为了好事去努力, 也就有可能得到所附随的前程。但如果“只为前程, 无所谓好事”, 很可能既无好事, 又无前程。


>> 《纳尼亚传奇》的作者刘易斯也提醒我们, 行为有自然结果和非自然结果, 追逐自然结果非常道德, 而如果追逐的是非自然结果, 那就非常的不道德。因为爱情所以想要结婚, 这非常道德, 因为结婚是爱情的自然结果。但如果因为对方有钱,所以想要结婚, 这就不道德, 因为金钱并非爱情的自然结果。


>> 写作带来名声, 没有什么不道德, 但名声只是写作的附随结果, 而非自然结果, 不能为了名声而去写


>> 作, 否则不仅不道德, 也使得写作不再成为一种独特的技艺。


>> 我们很容易对他人的动机作出恶意的评价, 严于律他、宽于律己是人之本性。批评他人可以让我们轻易地掩盖自己的道德丑陋, 从容地逃避自己的道德责任。


>> 每当想对他人的动机作出恶意的评价, 我们要先有一个代入——去想一想在类似的情况下, 我们的行为举止是否会比他人更高尚。


>> 从事文字写作要把自己看成一支铅笔。最重要的是知道自己为何写作, 要知道铅笔在谁的手中。对于铅笔而言, 最重要的是笔芯, 我


>> 们要保守自己的心甚于保守其他一切。良心是唯一不能从众之事。写作不是为权力的垂青, 不是为获得群众的掌声, 而是向自己的良心负责。


>> 对于铅笔而言, 字迹是可被擦去的。我们的观点可能有错, 需要随时被纠正。对于铅笔而言, 它是有限的, 有一天它会写到尽头。作者也许会发现自己所写的其实没有太大价值, 我们要接受自己的有限性。


◆ 圆圈正义


>> 如果你阅读过低俗小说和高雅书籍, 虽然两者都能给你带来快乐, 但是如果你要慎重地选择其中一本书送给子孙后代, 估计大部分人会选择后者。大部分人还是希望自己以及后代做一个高尚的人, 能够享受高级的快乐。


>> 如果幸福没有高尚和庸俗之别, 那么


>> 一切都会变得平庸,劣币终将驱逐良币。事实上, 人类语言中存在“高尚”与“庸俗”这组反义词, 本身就告诉我们人类追求的幸福是有高下之分的。


◆ 在自恋中攀登仇恨的高峰


>> 五仁月饼好吃还是蛋黄月饼好吃?

国产片好看还是美国片好看?

北大好还是清华棒?

在网络上, 只要你放置两组看似对立的观点, 人们很快就会“站队”。

一开始只是温和的断言:

“五仁月饼好。”

“我喜欢吃蛋黄月饼。”

……

但很快语言就会变得激烈, 剑拔弩张, 一言不合, 立马“开撕”。



>> “没在清北读过书, 别说话。”

“没人把你当哑巴, 滚。”

人的本性喜好拉帮结派, 甚至不惜“互拉仇恨”, 其中的根源在于人的自恋。

当生命中缺乏一个终极的敬仰对象, 人就不可避免地会把自己置于生命中最重要的地位, 形成无法抑制的自恋。自恋让人总是自觉优越: 或是出生的优越、种族的优越, 或是智力的优越、知识的优越, 或是财富的优越、阶层的优越,或是地域的优越、口音的优越, 甚至是道德的优越、宗教的优越。正是这种自我的优越感使得人类冲突不断。无论是儒家的“华夷之辨”, 清政府的“非我族类, 其心必异”


>> , 本质上都是人类自恋的产物。

自恋让人很容易发现并放大他人的问题, 但却很少会反思自己也犯着相同的问题。 “为什么看见你弟兄眼中有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我们很容易记起近代史的屈辱与伤害, 但很少愿意思考我们曾经对外族, 甚至是同胞犯下的罪过。

自恋让人执着于对他人的利用, 所有的人际交往都只是在满足自我的需要。如果他人不再有利用价值, 人的“爱”也就会消失殆尽。因此, 我们很容易记住对他人的恩惠, 却很容易忘记他人对自己的恩情。

自恋让人缺乏安全感。人知道自己的有限, 无法主宰未来, 但自恋让人靠不断的自我提升来对抗对未来的焦虑。


◆ 《枪支批复》的情理法


>> 客观归罪是法治不发达的产物。人类早期的刑法充满原始复仇的自然正义观念, 基本上是根据客观损害结果来


>> 这种客观归罪甚至会迁怒到无生命的物质。相传公元前480年, 波斯王薛西斯( Xerxes) 大举进攻希腊, 大军行至赫勒斯邦海峡 (今称达达尼尔海峡), 薛西斯下令架桥。两座索桥很快被架好, 不料突然狂风大作, 把桥吹断。薛西斯大怒, 不但杀掉了造桥工匠, 还命令把铁索扔进海里, 说是要把大海锁住, 同时命人用鞭子痛击海水300下, 惩戒大海阻止他前进的罪过。类似举动在人们的婴幼儿时期也常有发生, 当蹒跚学步的孩子跌倒在地, 他首先想到的是地板的错, 如果大人也象征性地打一下地板, 孩子就会转哭为笑。

我国当前的刑法既非客观主义, 也非主观主义, 而是主客观相统一, 认定犯罪, 既要考虑客观上的行为, 也要考虑主观上的罪过。



>> 决定对行为人的处罚, 丝毫不考虑主观罪过。


>> 司法实践中有些司法机关习惯性地认为, 民众必须接受法律所推行的价值观, 而忘记了法律的价值观本身来源于民众朴素的道德期待。法律只是道德的载体, 权力意志不能任意产生道德法则, 道德在法律之上, 法律及立法者的意志在道德之下。法律的超验权威不是人的理性所创造的, 而是写在历史、文化、传统和习俗中, 写在


>> 活生生的社会生活之中。


>> 一如保守主义大师斯蒂芬所告诫我们的: 任何法律制度都注定存在缺陷, “人们的愚蠢、软弱和无知, 在所有人类制度中都留有深深的烙印, 就像其他任何时代和地点一样, 他们现在仍然清晰可见”。作为法律源头的道德是对法律权威的一种必要限制。


>> 公正的法律惩罚必须取得在道德上占压倒优势的多数的支持, 因为“法律不可能比它的民族更优秀, 尽管它能够随着标准的提升而日趋严谨”。


◆ 何谓榜样


>>  榜样是可以复制的。


>> 无论是作为人们效仿的“榜样”, 还是印刷钞票的“版样”, 它们的性质都是一样的, 都具有可复制性,可以批量生产。


>> 如果一个榜样, 不能复制, 那他只可能是天才或者奇迹。中央电视台每年都会搞一个十大经济人物的评比。当然, 很多人物评出来之后就被抓了。


>> 。你要相信, 这些榜样都是可以复制的, 只要你努力, 明年你也是榜样。


>>  我想对获奖的同学说, 榜样是必然会腐朽的。无论是“榜”, 还是“样”, 它都是“木”字旁, 这提醒我们,榜样是会朽坏的。无论是何种“榜样”, 何种“楷模”, 都如草上之花, 草必枯干, 花必凋败。也许是给各位泼凉水, 今天在颁奖晚会上, 你获得了表彰, 你感到非常开心, 但这种幸福感不久就会消失, 也许明天早上一起床, 这种幸福感就没了, 有的只是空虚。


>> 让幸福感持续的唯一方法就是以感恩的心、谦卑的心接受一切成功与失败。


>> 同学们获得荣誉, 要感谢很多人。写出优秀的学术论文, 要感谢图书馆的丰富资料, 感谢食堂的饭菜没有地沟油、瘦肉精, 感谢你宿舍的同学在睡觉时还忍受你敲击键盘的声音, 甚至要感谢和你发生口角, 进而动粗的同学,他让你灵机一动, 想出了这样的选题: 激情状态与刑事责任。


>> 但是, 你唯一不能感谢的就是你自


>> 如果你认为是你自己的才干、智慧让你获得了成功, 那你注定不会幸福。因为这样的你在成功时, 你会目空一切、狂妄自大, 在得意中自我毁灭; 在失败时, 你会自怨自艾、愤怒嫉妒, 甚至自寻短见。

一个朋友说, 一瓶饮料, 便利店里3元, 饭店30元。一个人的价值取决于他所在的位置。我认为这是错误的: 一个人的价值在于他处于高位, 成为30元的水, 而他自知自己本就是便利店里3元一瓶的水。

最后, 我想对所有的人说, 真正的榜样不在这台上, 它在我们的内心, 也就是我们与生俱来的道德良知。良知才是最好的榜样。法律要追求公平和正义, 而良知也是公平和正义的尺度。


>> 己。如果你认为是你自己的才干、智慧让你获得了成功, 那你注定不会幸福。因为这样的你在成功时, 你会目空一切、狂妄自大, 在得意中自我毁灭; 在失败时, 你会自怨自艾、愤怒嫉妒, 甚至自寻短见。


>> 一个朋友说, 一瓶饮料, 便利店里3元, 饭店30元。一个人的价值取决于他所在的位置。我认为这是错误的: 一个人的价值在于他处于高位, 成为30元的水, 而他自知自己本就是便利店里3元一瓶的水。


>> 顺从良知的呼召, 做一个真实的人, 无论在顺境和困境, 都能彰显人性的光辉, 克制人性的幽暗, 一个行在光明之中的光明之子才是真正的榜样。


◆ 下 跪


>> 若老人所言属实,“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此事面前是何等的苍白, 一个打工者, 仅仅因为穿着寒碜就会被怀疑为嫌疑分子, 而那些开着“大奔”、西装革履却暗地里做着违法勾当的“款爷”就能理所当然地避免这样的“天灾人祸”, 甚至还会备受尊敬。难道我们的法律中有“以衣着和相貌”这样的定罪原则吗? “人生而自由, 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我感到了人类的渺小, 感到了法律的悲哀, “相信法律吧!”这就是我, 一个研读法律近10年的人对她唯一能说的话。

到了援助中心, 我执意要陪她上去, 但老人对我鞠了鞠躬, 说已经很感谢我了, 让我不要上去, 她说我还年轻, 不要介入这种可能影响将来前途的事情。



◆ 狂人罗大拿的故事


>> 在他的自传中, 他认为自己之所以活着, 有三个动力:对爱情的渴望, 对知识的追求, 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


>> 然而, 我看到的却是一个极其自恋、极其空虚的可怜生命。


>> 对知识的渴望, 让罗素著述等身, 但知识带给他的是更多的骄傲, 更多的自恋。知识常常让人自高自大, 罗素可谓一个典范。因为知识, 罗素觉得可以对人类的一切事物说话。在20世纪60年代, 罗素的伦敦总部变得像一个微型的外交部, 他发过不计其数的信件和电报给各国总理和国家首脑, 当这些信件越来越长, 越来越频繁, 没有节制时, 他收到的回复也就越来越少, 这往往让他怒火中烧。

罗素是一位好斗的“勇士”, 他几乎批评他本人以外的一切人。当他被激怒时, 他对不赞同自己观点的人义愤填膺, 凭一时之冲动脱口就骂, 很多时候指控毫无逻辑, 完全忘记他本是“逻辑大师”。 “二战”后, 他认为苏联和纳粹一样坏, 甚至比纳粹还要坏。但是没过多久, 他又不再反苏,开始反美。


>> 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 让罗素不停地从事社会活动。但他爱人类, 不爱具体的人。因为抽象的人类只是一种完美的概念, 它总是可爱的, 对概念的爱只需投入脑力,但对具体的人的爱则需投入真实的感情。每一个具体的人都不完美, 都有可鄙之处。一个人越是陷入对抽象人类的爱,就越是厌恶真正具体的人。


>> 他认为男女都应该有完全的性自由, 他严厉批评了当作传统美德流传的清规戒律以及人类自我牺牲的种种理论。但这种鼓吹女性解放的女权主义论调, 似乎给了罗素更大的自由去拈花惹草。

有一部美国法学院学生的必看片——《魔鬼代言人》。在影片的结尾, 魔鬼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虚荣, 无疑是我最爱的罪”。这句话也许可以作为罗素一生的总结。

罗素的人生, 你羡慕吗?



>> 有一部美国法学院学生的必看片——《魔鬼代言人》。在影片的结尾, 魔鬼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虚荣, 无疑是我最爱的罪”。这句话也许可以作为罗素一生的总结。


◆ 伟大的梦想依然在心中


>> 他说: 人生最痛苦的事莫过于不断努力而梦想永远无法实现, 而我们的人生正是如此。很多时候, 我们不得不直面理想落空的现实。


◆ 师生之道


>> 我们常说天道酬勤, 但事实上, 人生的许多成就, 个人的努力虽然重要, 但自己所能决定的其实很少。有许多重要的关头, 许多的贵人相助其实是可遇不可求的。所以只能以感恩的心来接受, 并希望在自己有能力和有机会时也能够去祝福他人


>> 直到现在, 老师还经

《圆圈正义》阅读笔记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