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中外历史纲要(上)——知识梳理

2022-06-21 19:58 作者:爱吃橙子的XJ  | 我要投稿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1、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

(1)、古人类:元谋人(距今170万年)

北京人(距今70—20万年)

(2)、中国早期人类的分布特点:分布范围广,但主要集中在大江、大河流域,尤其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3)、社会特征: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已经学会用火。

2、新石器时代(打磨结合石器)

(1)时间

距今约1万年前,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

(2)代表性文化遗存

(3)、社会特征: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修建村落定居,生活逐渐稳定。

(4)新石器时代代表性遗存的分布特点:数量较多、分布广泛,多元一体,以中原为核心。

★原始农业:①起源:距今1万年左右。

②标志:种植业取代采集业,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③耕作方式:刀耕火种。

④特点:南稻北粟,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3、原始社会的三个阶段

(1)原始人群:旧石器时代出现,以元谋人和北京人为典型代表,过着群居生活。

(2)母系氏族公社:旧时代晚期出现,生产力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3)父系氏族公社: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的萌芽开始出现,氏族间的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

二、从部落到国家

1、三皇五帝

三皇: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

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

华夏始祖:居于五帝之首的黄帝是黄河中上游一代的部落首领,它联合另一部落的首领炎帝,结成炎黄部落联盟,他们被后世尊为华夏始祖。

“万邦时代”:①禅让制:五帝中最后两位尧、舜,可能是中原地区的联盟首领。尧年老时,根据推举和他对舜的考察,由舜继承其位,这种做法叫“禅让”。②国家初始:有些邦国都城规模较大,阶层分化比较明显,已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

★生产力、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关系

生产力产生——剩余产品出现——私有制产生,贫富分化出现——早期奴隶主和奴隶——阶级矛盾不可调和——国家产生

2、夏朝

(1)建立: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

(2)统治:

①王位传承:禹死后,其子启即位,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王位世袭制特点:a.由传贤到传子。

b.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形成 “家天下”的格局。

C.有时父子相传,有时兄终弟及。

②中央:夏王是最高统治者;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③地方:除对夏部族生活的地区直接统治外,其他地区间接统治。

(3)灭亡: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

(4)文化遗存: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

三、商和西周

1、商朝

(1)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黄河下游的商部落首领汤推翻了夏朝,建立商朝,定都于亳。

(2)商代政治:

①国家机构更完善: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

②实行内外服制: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

(3)商代文化:

甲骨文,主要是商人刻写的占卜记录,是一种成熟的文字体系。

青铜器,造型雄奇,纹饰华丽。

(3)、灭亡: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双方战于牧野,商朝灭亡。

2、西周

(1)西周的统治

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陕西西安),史称西周。

国人暴动:公元前841 年,周厉王贪财好利,为政暴虐,引发了“国人暴动”。周厉王出逃,大臣召公和周公被推举摄政,史称“共和行政”。

烽火戏诸侯:周幽王贪恋女色,公元前771 年,西北游牧民族犬戎乘西周王室内乱,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

(2)西周的制度

分封制

①含义:中国古代君王分封诸侯的制度,即狭义的“封建”。

②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

③特点:a.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b.以同姓贵族为主体,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④诸侯的权利与义务

权利: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实行再分封,有设置官员、建立军队、征派赋役等权利。

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⑤等级结构: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⑥分封制的影响

积极:巩固王权,维护统治;西周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传播周文化,有利于形成统一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消极:诸侯具有很强的独立性,造成分裂割据,周王室衰微,分封制遭到破坏。

宗法制

①含义:宗法制是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

②特点:a.严格实行嫡长子继承制。b.按照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分配政治权力,将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相结合,是“家”和“国”的统一,即“家国同构”,形成政权与族权的结合。c.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但周天子是天下绝对的大宗。

③影响:

a.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维护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b.传承了宗法观念,有利于凝聚宗族,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民族凝聚力的增强。c.宗法制下形成的特权思想、等级观念等影响深远。

礼乐制度:

就是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例如祭神、结婚、丧葬等,制定一些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不同等级的贵族要行不同的礼仪。周礼成为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的工具,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宗法制、分封制、礼乐制的关系

3、商周的经济

(1)农业

①土地制度:井田制

★性质: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

发展过程:奴隶社会形成,商朝存在,西周完备,春秋时期日趋瓦解,战国时期彻底被废除。

特点:

a.状似“井”字,称为井田,土地归最高统治者国王所有。

b.国王直接控制王畿之内的土地,其余的土地分封给诸侯臣下。

c.受田者对土地只有使用权而无所有权,不得买卖和转让,并须向国王缴纳一定的贡赋。

d.井田中央为公田,奴隶主贵族役使庶民和奴隶耕作,收获物全部归奴隶主贵族所有,四周为私田,是劳动者的份地。

瓦解的原因

a.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私田的扩大。

b.直接原因:各国普遍实行变法和改革,将所有土地按亩征税,并允许自由买卖。

②生产工具:商周时期的农业生产,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

③手工业: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较多,技艺精湛,多为礼制的象征,代表着权力和秩序。

★早期国家(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征:

①神权色彩浓厚,体现神权与王权结合。

②分封制与宗法制,体现族权与政权结合。

③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④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中外历史纲要(上)——知识梳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