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5.3.3 我国国民经济的大跃进
【本文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 仅供学习参考】
3、我国国民经济的大跃进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在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全国人民斗志昂扬,意气风发,敢想、敢说、敢做的革命精神空前高涨;比先进、学先进、赶先进、帮后进的社会主义竞赛热潮,一浪高过一浪。我国国民经济出现了蓬蓬勃勃的大跃进局面。
毛主席在阐发大跃进的含义时说:“我们不能走世界各国技术发展的老路,跟在别人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强国。我们所说的大跃进,就是这个意思。”[1]建国二十多年以来的历史,证明我国国民经济的大跃进是活生生的现实。
旧中国的经济异常落后。旧中国不仅重工业部门基本上是一片空白,轻工业也异常落后。长时期来,许多日用工业品都是从国外进口的,称为“洋货”。火柴称为“洋火”,煤油称为“洋油”,元钉称为“洋钉”,机织布称为“洋布”,贩卖日用工业品的商店称做“洋货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地发展起了自己的各种工业部门。轻工业不仅部门齐全,而且许多产品已自给有余。我国自己的机械工业、冶金工业、化学工业、仪器仪表工业和电子工业都迅速建立和发展。在这个基础上,我国爆炸了原子弹和氢弹,人造卫星上了天。我国第一个试验成功人工合成胰岛素,为探索生命的起源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我国第一个试制成功双水内冷汽轮发电机。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我国人民正在攻克一个又一个科学技术的高峰。我国人民用铁一般的事实粉碎了[-]一类骗子所谓“国民经济停滞不前”的无耻诽谤,用铁一般的事实向全世界证明:西方资产阶级能够做到的事,东方无产阶级固然做得到;西方资产阶级做不到的事,东方无产阶级也能够做得到。
在科学技术和工业的飞跃发展及其支援下,我国农业机械化正在迅速发展。农田水利建设也不断取得胜利,有效灌溉面积已大大增加。农业“八字宪法”[2]在实践中得到了丰富和发展。除了个别年份外,我国农业生产出现了连续丰收的新局面。
社会主义生产较之资本主义生产有较高的发展速度,是一个客观事实。从1949年到1970年的短短二十一年中,我国农业总产值增加了一倍半,工业总产值则增加了十八倍多。
资本主义社会,即使就资本主义生产发展速度比较快的十九世纪后半期来说,也从来没有达到过像社会主义生产发展的这种高速度;在进入垄断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总危机时期以后,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速度就更缓慢了。
以生产发展较快的头号资本主义国家美国为例,它的工业生产在1871年到1900年近三十年之久的期间,大约增加了三点九倍,但是在1901年到1929年期间,只增加了二点七倍;在1930年到1959年期间,仅仅增加了一点七倍。在1961年到1970年这一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每年平均增长速度:美国为4.4%,英国只有2.9%。个别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生产在某一时期也有出现发展较快的现象,但这都是昙花一现,不可能持久的[3]。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已取得了辉煌胜利,但这决不是说,我们可以自满了。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原来一穷二白,工业基础很薄弱。现在,我国虽然取得了伟大胜利,已成为一个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国家,但是,要建设起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许多工资要做。我国人民正用实际行动实现着毛主席的庄严宣告:“中国人民有志气,有能力,一定要在不远的将来,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4]
注:
[1] 转引自《红旗》杂志1965年第1期。
[2] 农业“八字宪法”是指土壤改良、肥料、水利、种籽改良、合理密植、植物保护、田间管理、工具改革(简称土、肥、水、种、密、保、管、工)等八个方面的增产措施。
[3] 日本的工业生产在1951年到1970年这一时期每年平均增长达到14.1%,这主要是它在美帝发动侵朝、侵越战争期间大发战争横财和美帝对日本垄断资本大力扶持的结果。1950年到1953年侵朝战争时期,美帝对日本至少支付了三十亿美元的“特需”订货;在侵朝战争停止以后,美帝对日本的军事订货也从未停止过。在侵越战争期间,美帝对日本的“特需”支付进一步增加,每年达二十亿美元以上。美帝还给日本垄断资本提供大量贷款,对日本重工业部门进行直接投资,向日本大量输出技术专利权,等等。此外,日本垄断资本在国内对劳动人民进行残酷剥削,从国家预算资金中领取大量补助金,对于日本工业的较快发展,也起了一定刺激作用。日元(日本货币)对外比值的偏低,帮助了日本货物在全世界争夺市场,对于刺激国内工业的发展也起了很大作用。但是正如人所共知的,这些推动日本工业发展的因素,都是不可靠的,不能持久的。如果我们不是从个别国家、个别时期,而是从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从一个较长时期看问题,那末,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越来越缓慢,就仍然极其明显可见。
[4] 转引自1966年10月29日《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