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刘慈欣,请其他嘉宾不要回答!


贾樟柯和刘慈欣搞了个科幻节目,叫《不要回答》。
这档节目的海报里,有一句这样的Slogan:在未来之境,论现实之题。 节目的定位是科幻,所以主创人员就把演播室布置得更加“未来感”一些,而实现“未来感”的手段,就是设置一个名叫“瓦克”的机器人,来担任助理主持人。 听名字,很容易让人想起《机器人瓦力》。 但看造型,又像《流浪地球》里的Moss。 应该说,这个创意很不错。 但在观感上,它却很塑料。 它就像一个简易的乐高玩具,实在很难让人信服,它从未来而来。

但这还不是最意外的。 最意外的是常驻嘉宾刘慈欣:竟然以视频连线的形式参与交流。 估计这是在节目录制期间,受到疫情的影响,大刘的出行受到限制,不得已而为之。 于是节目组美其名曰:使用更有未来感的方式来交流——量子通讯。 这还真是遇事不决,量子力学。 坦白来讲,这样的节目形式,不仅并不能带来多少未来感,反而看着大刘被圈在一个框框里,徒增了一种尴尬的喜感。


另外,为引出本期主题,节目组还拍摄了一段科幻短片,同样透着一股浓浓的塑料味儿。 且不说剧情本身,纯看特效和装置背景,都显得极为简陋——人物抠像的痕迹肉眼可见,背景中那些所谓未来世界的场景,甚至还不如一些手游做得高级。 再加上角色生硬的表演,和连口型都对不上的配音,着实令人出戏。 当你抱着对科幻、对未来、对宇宙的种种敬畏与好奇心,来看这档科幻节目时,这样廉价的塑料科幻短片,就实在是过于具有破坏力了。

作为一档科幻相关的谈话节目,《不要回答》原本想尝试制造一些未来感,这是理所应当的。 但似乎囿于成本、理念和技术等客观条件所限,《不要回答》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确实很不如人意,反而在很大程度上,破坏并消解了科幻这个命题本身,所带来的意义。 反而是节目中摆满书籍的那个书架,倒是最有科幻感。

密集却无聊
POST WAVE FILM
制作节目,需要一定的资金成本,所以通常在节目里看到广告植入,我们也不会很介意。 但像《不要回答》这样,如此密集且生硬地进行广告口播,这实在是我们之前想不到的。 节目不仅在开头对所有赞助商进行了一次时间较长的集体口播,而且在节目中间,基本上每隔几分钟,就又要由贾樟柯生硬地插入一段广告。 密集切生硬的广告植入,使得节目内容极其割裂,非常影响观众的注意力。



更糟糕的是,这些广告还要尝试与科幻话题寻找某种结合点,强行地融入到嘉宾所谈论的话题中,就不免让人尴尬。当然,嘉宾也非常配合,还互相捧哏。 但是在观众看来,这尴尬的对话场景,真的是快要抠出一座长城了。 这样进行广告植入的结果就是:50多分钟的节目时长,在前十几分钟里,几乎完全没有开启真正有意义的交流,也完全没有切入科幻概念的正体。 这就使《不要回答》的开头,相当无聊、极为劝退。 在这方面,不少弹幕也取得了共识。



再者,作为谈话类节目,其质量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嘉宾之间的互动,是否良性且有效。 回顾优质的谈话节目不难发现:
那些好看的谈话节目,要么对话的嘉宾,原本就是彼此熟悉的多年好友,所以他们的对话,更容易擦出火花;
要么就是对话的嘉宾,具备很强的情绪和话题调动能力,可以充分挖掘对话者之间的内容产出。 但是,《不要回答》两者都不具备。 在第一集里,除了贾樟柯、刘慈欣外,邀请的另外一位嘉宾,是中科院高能所的张双南。

作为科学家,张双南教授确实很适合参与科幻类漫谈。 但在对话里我们得知:无论贾樟柯还是刘慈欣,张双南教授都不熟悉。 结果就是:他能很好地为科幻概念提供科学背书,却没办法接住贾樟柯和刘慈欣的对话,也就无法抛出更有趣味性的话题来。 虽然,通过张双南教授,我们知道了人类为什么会选择火星,作为第一个移民考虑的目的地?而且也知道了,火星环境之于地球环境的重要差异。 但是,张双南教授提供这些知识的时候,与其他嘉宾是缺乏互动的,同时也是冰冷的、寡淡的。

这一集还请来了另外一位嘉宾,中央美院的艺术家徐冰。

科幻类节目邀请艺术家来对谈,这本身没有任何问题,毕竟可以增加节目的人文厚度,提供更多的情绪感知,同时带来科技与艺术之间的碰撞。 但是这样一个设想,并没有通过徐冰来成功实现。 徐冰在这个节目中,可以说是可有可无,他分享的内容也相当无趣,表达的观点也没有什么创意和新鲜感,同样是非常尴尬且无聊的存在。

于是就不免怀疑,在之后的内容里,节目组邀请的对话嘉宾,还会有谁? 透过节目词条,可以看到后续的嘉宾还有王子文、郝蕾、俞敏洪、许知远、刘擎。

嗯……有点难以预判,他们会和贾樟柯与刘慈欣,碰撞出怎样精彩的对话。
真正的亮点
POST WAVE FILM
尽管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它还有刘慈欣。 作为可以名留史册的科幻大家,刘慈欣在很多科幻命题的认知上,明显要高出常人一大截。 所以,如果你本身是科幻迷,或者说你是大刘的书迷,那这个节目里无关刘慈欣的部分,你都可以倍速或略过,而所有刘慈欣讲话的部分,都值得观看。 例如,在谈到为什么要移民火星的时候,当其他嘉宾说着一些看似正确实则并不一定成立的回答时,大刘则抛出一个不仅更有说服力而且值得思考的说法,即—— 至少在当下,人类并不具备移民火星的理由; 因为即使地球的环境再崩溃,也比火星要好。

在后续如何启动太空市场这个话题上,大刘也给出了他作为科幻作家的独特思考——刘慈欣从资源、资本这样的视角出发,可以说是更具有逻辑性的回答。 可以说,从刘慈欣的表达中,处处都能捕捉到理性思维的光辉,听他说话确实会有不少收获。

当然,作为一名作家,他同样也有其极为感性的一面。 这一面在叠加上科幻的背景后,所衍生出的浪漫与冷酷同样令人为之触动。 特别是在节目收尾时提到的太空旅行带来的星际交流这个命题,刘慈欣的这段阐述,实在让人印象深刻又为之唏嘘,也总算让这一期节目,有了一个明显的高光段落。 这段谈话,截图如下:


作者丨连城易脆
数据控/统计狂魔/豆瓣电影TOP250观察者
编辑丨清晏 排版丨逍遥
推 荐 阅 读

谁“杀”了玛丽莲·梦露?


本文使用 文章同步助手 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