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等生龙湖刷新绩点

本文转载自产业科技
冰山之前,龙湖地产已调转航向。
一年前,龙湖地产标志性人物吴亚军尚未隐退,她在龙湖2022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上谈到,“泰坦尼克号撞到冰山的时候,你再想调头已经来不及了,一定要在没有看到冰山的时候就有所应对。”
此后地产行业波动起伏,触礁者撞山者无数,龙湖也在市场关键转折阶段从吴亚军迈入陈序平时代。一年过去了,陈序平治理下的龙湖沿着吴亚军制定的路线图,加速远离冰山,成为民营房企中具备穿越周期能力的极少数。
8月14日,龙湖集团提前偿还一笔17亿元境内债的消息,获得市场广泛关注。数天后,龙湖集团在2023年半年报业绩说明会上,再次向市场展示了集团稳健的资产负债表和业务经营现状。
财报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底,龙湖集团的综合借贷总额为2070.9亿元,平均借贷成本4.26%,保持行业低位;净负债率为57.2%,现金短债比为1.96,剔除预收款的资产负债率61.9%,创近五年新低,并连续七年满足“三道红线”要求。
龙湖之所以能稳住负债率,主要源于其良性现金流支撑的偿债能力。龙湖集团CFO赵轶称,龙湖今年债务压力已经过去了,明年到期的银团贷款大概还剩下80亿港元,集团正计划按部就班的去偿还。明年龙湖到期债务可能在230亿元左右,公司有充分的资源去偿还。
债务压力持续压降背后,龙湖集团开发、运营、服务三大业务战略红利释放,利润结构从开发向非开发、从强周期向弱周期倾斜明显。
这样一来,即使地产市场仍处修复时期,但龙湖集团所锚定的利润结构能将自身经营风险降到最低,以稳定的销售回款率和非开发业务贡献比,驱动地产优等生不断刷新绩点。
偿债有力,信用升级
龙湖集团提前偿还债务的举动,表明了龙湖有足够的现金流用以偿还债务,这与近期深陷债务违约事件的房地产企业形成了鲜明对比。同时,相较于去年置身地产周期波动和更换掌门人之时的调整状态,龙湖集团如今更显稳健持重。
去年十月,龙湖集团宣布实控人吴亚军辞任董事会主席等职务,担任龙湖战略发展顾问。吴亚军的退出,恰逢龙湖三大业务框架搭建二十周年,加之房地产市场走弱阴影,这似乎给资本市场传递一个信号,龙湖的一个时代已经终结。
在房企中,尤其是民营房企,龙湖凭借审慎的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多年来一直保持优等生的形象。这家有着房地产西南王之称的民营房企,背后其实靠女强人吴亚军支撑。
隐退后,吴亚军把龙湖交棒给内部成长起来的职业经理人陈序平打理,在程序上完成第一代与第二代的权利交接。彼时,龙湖面临的隐忧并不小,在销售端走弱的情况下,龙湖的有息债务增加,经营现金流量消耗加剧,现金短债比下降,维持三道红线绿档压力上升。
结果证明,吴亚军之后,陈序平顶住了压力。在供货端充足的情况下,龙湖的现金转化能力在线,实现地产开发业务基本盘跑赢同业。
龙湖集团董事会主席兼CEO陈序平在龙湖业绩说明会上提到,上半年,龙湖集团在供货端做了充足准备,上半年可供销售的货源达2400亿元,下半年还有800亿元的新供货源可以入市。全年可以提供超过3200亿元的可售货源。
负债方面,2023年7-8月,龙湖已累计偿还共计83.7亿元公司债。龙湖集团表示,2023年内境内到期公司债已基本还清,仅余11月到期的1.19亿元。此外,公司将于2024年1月到期的153亿港元银团贷款,也已提前偿还72亿港元,并计划在年内全部提前偿还剩余部分。截至2026年底,龙湖无境外到期债券。
经营有序,融资畅通,偿债有望,风险抵补充足,让龙湖在一众房企中显得格外独特。龙湖的稳定性从相关评级中可以窥见,龙湖集团是国内唯一一家获得境内外全投资级评级的民营房企。
截至2022年底,标普、穆迪分别给予龙湖BBB-、Baa2的投资级评级;中诚信(AAA)、新世纪(AAA)展望均为稳定。今年6月,惠誉评级已将龙湖集团的展望从“负面”上调至“稳定”,并确认了其长期外币发行人违约评级(IDR)、高级无抵押评级,及其未偿付高级票据的评级为“BBB”。
惠誉认为,龙湖集团在监管层政策和其庞大的无抵押投资物业组合的支持下,加强了银行融资渠道,尽管国内房地产行业的资本市场融资渠道有所收窄,龙湖集团的财务灵活性仍然很强。
信用评级的提升,适度的杠杆,以及稳健的现金流管理,有助于龙湖集团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改善负债结构,驱动集团穿越周期。
中金公司在7月下旬将龙湖集团目标价上调至26.33港元,其正是看好龙湖集团在稳健财务加持下,地产开发主业平稳发展,多元业务多点开花,有助于提振龙湖集团利润与现金流,助力估值释放。
多元业务,穿越周期
上半年业绩数据显示,龙湖实现营业额620.4亿元,上年同期为948.05亿元;实现股东应占溢利为80.6亿元,上年同期为74.8亿元。上半年,龙湖集团实现地产开发合同销售同比增长15%至985.2亿元,销售回款率超100%。
在其他民营房企陷入流动危机时,龙湖依然能继续拿地,维持营收利润基本盘稳定,主要归于龙湖早期的资本积累,以及锚定的多元化、弱周期战略路线。
龙湖地产于1996年前后进军地产领域,从大本营重庆起家,随后以北京为外扩核心,业务逐渐辐射全国。核心业务战略上,龙湖地产2002年之前完成住宅、商业、物业三大业务板块布局。
二十年跑马圈地,龙湖系势力遍布全国,无论是住宅还是商业项目,龙湖成为头部房企的一张代表性名片。尤其是在房地产业下行周期中,龙湖拥有民企房企中最佳信用评级,三道红线始终能均保持绿档。
原因何在?
拆解龙湖的业绩指标可以发现,尽管龙湖的营收和利润水平仍未恢复到前期峰值,但在当下地产市场环境中,龙湖的表现可圈可点。其中,非开发业务的利润贡献上升,帮助龙湖维持较高毛利水平, 增加经营确定性。
龙湖的三大业务板块为地产开发、商业运营及租赁、物业管理,当前地产开发仍为业绩核心支撑,权重最高。近八年,龙湖开启业务转型,降低地产开发占比,提升商业运营和物业业务占比。陈序平更是直接定下KPI,争取5年以内龙湖集团非地产开发业务利润占比将在50%以上。
数据显示,2015年至2022年,龙湖地产开发板块的营收占比为94.11%、93.2%、93.36%、93.66%、92.78%、91.7%、89.74%、90.6%。商业运营及租赁业务收入占比从2015年的2.96%升至2022年的4.74%,物业管理收入占比从2.93%升至4.66%。
2023年上半年,龙湖地产开发实现营业额498.7亿元,营收占比为80.38%;运营及服务业务组成的经营性收入实现122亿元(不含税),同比增长10.4%,营收占比19.62%。
结合利润贡献值看,龙湖集团2023年上半年由运营及服务业务组成的经营性利润占比已经过半,利润结构更加优化。随着龙湖地产的商业服务战略推进,地产开发业务占比可能会继续下降,而商业运营和物业管理贡献值会上升。
运营及服务板块走出趋势的同时,地产开发板块也开始出现提振迹象。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7月末,龙湖集团累计实现总合同销售金额约1101.2亿元,同比增加61.09%,合同销售面积约659.4万平方米,与大多数国有同业持平,远超大部分民营开发商。
龙湖集团的合同销售额可以继续超过民营开发商,与其坚持聚焦高线战略,不断扩充土地储备,息息相关。
克而瑞数据显示,2023年前5个月,其统计的城市中,总价1000-3000万元、3000-5000万元、5000万元以上的新房高端住宅成交套数同比持续增长,涨幅分别为45%、13%和35%。
上半年,龙湖集团新项目的去化率达70%,在成都、天津、合肥、苏州等高能级城市去化表现都不错,拉动了全集团业绩的整体提升。龙湖在26个城市的销售排名进入了前十名。
龙湖集团管理层在业绩说明会上表示,龙湖针对改善性需求,调整、打造了一系列适合改善性需求的产品。其中,在成都打造的改善型产品,开盘去化接近100%;在上海打造的改善型产品,开盘去化超过90%。
这意味着,地产市场需求开始分化,改善类及高端产品的市场份额逐渐爬升。龙湖则敏锐捕捉到市场需求的变化,成为第一批焕新高改产品线的房企之一。据惠誉估计,龙湖集团拥有接近三年的可出售土地储备,其中80%以上覆盖中国一二线城市。
锚定三大航道,龙湖集团的毛利水平、现金流便有了支撑,穿越周期也多了一份底气。
今年上半年,龙湖实现毛利额139亿元,毛利率为22.4%,毛利率在行业处于领先水平。对此,龙湖集团管理层解释,报告期内龙湖智慧生活等业务毛利率较高,助力公司毛利率提升。
当龙湖集团聚焦经营性现金流目标时,多元航道也会为其带来源源不断的现金流,这让龙湖可以减少甚至不再依靠拉升负债规模驱动业务增长,负债结构优化也能增添更多主动性。
处于时代巨变中,龙湖优等生的光环继续闪耀。冰山渐远,一切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