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逸笔文案】过稿文章:体制内写作三支箭

2023-06-18 21:24 作者:逸笔文案  | 我要投稿


可帮写各类文案,诚信优质

“三支箭”的典故来自于日本战国大名毛利元就的“三矢之训”,本意是教导毛利家三兄弟要情同手足,使毛利家更加团结。笔者在这里借用“三支箭”是要给诸位分享一下体制内写作三个重要的注意事项。

一、看似在写材料,实为沟通协调

我第一次知道写材料还需要沟通协调,是离开部队转业到地方政府工作时。在部队时我从来没有因为写材料去协调上级机关,但回到地方工作我发现这是常态,甚至是必须的。说句实在话,地方的文字材料要比部队多得多,因为部队是垂直管理体制,地方是条块管理体制,各部门业务交叉的多,有时候就是在用文字材料进行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

但这个道理,对于刚回到地方工作的我是难以理解的。记得当时我在本单位办公室工作,无论是上级机关还是同级部门需要我报送材料时,我都十分认真地用完整的公文格式写好材料、盖上公章,给相关部门单位送过去,但相关负责同志在收到我的材料后,总是会跟我说一句:“老弟,电子版给我来一份!”有时候甚至只要电子版,纸质版都不需要。当时的我十分不解,问了我们主任一句:“有公章的纸质版不比电子版更有效力吗?”主任只是微微一笑:“你写材料前,是不是没有跟要材料的部门单位沟通啊?”“写个材料,还需要提前沟通?”我还是难以理解。“当然,写材料必须提前沟通,因为有时候上级机关需要的并不是正式公文材料,而是缺少写大材料的部门单位素材。这时候,你的纸质版材料就显得很鸡肋!谁不想省一些功夫呢?”主任的一番话点醒了我。

没错,写素材和写材料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素材是本单位的核心工作汇总,文字要求精简概括,需要的写作时间较短;而材料是完整的工作总结,文字要求全面详实,需要的写作时间较长。所以,从二者的简单对比上不难发现,如果我们在写文章前,先与上级机关沟通好,明确好需要的是素材还是材料,将大大提高在体制内写作的工作效率

二、勿用超长定语,文风自然通顺

“首相,我必须诉以最强硬的词句来表达我强烈反对新近的规定中要求的严格而无法容忍的对于高层人员出入的限制一旦现有的可悲创新纳入长期规章将迅速导致信息沟通渠道紧缩最终造成组织的萎缩和管理的瘫痪从而完全消灭政府各部门工作的连续性削弱整个英国!”这是英剧《是,首相》中的名场面,也是一段典型的超长定语,特点就是修饰语超多、层层嵌套不断句,读起来十分疲惫。这段话有些夸张,但在真实工作中这样的材料屡见不鲜。

笔者由于工作需要,曾经借调到上级机关一段时间,也是一个文字综合部门,办公室的一位前辈常常跟我抱怨:“哎呀,又来了,又是一个不会断句、不会使用句号的人!”我也收到过类似的材料,想要从这种超长定语的材料中筛选出重要的信息素材异常艰难,有的时候,你都会有那种“还是自己写吧!”的冲动,读起来太累了!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写材料的人过于在乎文章的表现力,而忽略了文章的内核实质。说直白点就是太在乎展示出自己的文采,而忘记了文章需要表达的内容。诸位切记,体制内的文章有内容有文采是100分,有内容无文采是60分,无内容有文采是0分,因为体制的文章是用来传递有用的工作信息的,而不是给你抒发个人情感和观点的!所以,千万不用使用超长定语,文风自然通顺就好。

三、适度引用诗词,避免词语重复

说实话,刚开始写体制内文章时,我特别喜欢引用各种古诗词,因为感觉这样会给自己文章增加深度和层次。但随着从事体制内文字工作时间越久,我就越发现,深厚的文字功底不是来自于引用的古诗词,而是来自于自己强大的文字创新能力,因为创新要比引用难一万倍

还是在借调到上级机关工作期间,我在汇总各单位上报的材料时,有幸看到了一篇“神作”。这篇文章每一个段落都有引用的古诗词,让我目不接暇,不知道该看哪一句,也无法去筛选有用的信息,硬生生把总结材料变成了“诗词大会”。我不知这篇文章的作者这么写的目的是什么,我只知道过度的引用只会让读者反感。

除了引用的问题,还有一个写作新人常犯的错误就是词语的重复。例如“可能”这个词使用频率非常高,但重复使用就显得文章臃肿、词语匮乏,尽量不要在一段话中反复使用,要用“也许、能够、大概、或者”等同义词进行替换,这样语句通顺、文义明确,读者的阅读体验比较好。所以,在体制内的写作中,要做到适度引用古诗词,尽量避免重复使用词语

体制内写作的“三支箭”看起来很表面浅显,但实际却关系到体制内文章的核心意义,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以上,就是我从事体制内写作三点浅显的感悟,如有不当之处还请海涵。

作者简介:笔名弓无限长射麒麟,男,33岁,原人武部某部干部,2018年转业至地方工作。

专注写作领域,可定制各类优质文案
【逸笔文案】公文写作系列课程


【逸笔文案】过稿文章:体制内写作三支箭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