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我的县长父亲》热搜第一:全文阅读+精彩标题+金句名言+时评选粹

2022-09-25 21:46 作者:真相大白的小白  | 我要投稿

新闻综述


9月18日,

山东德州市作家协会发布了

“廉洁文化主题文学作品征文获奖名单”

名单中,《我的县长父亲》这篇散文

获得了征文一等奖

此事引发热议,迅速成为热搜第一

很多微信群都在转发

而转发的意图和语气基本

是负面的,嘲讽的

随后获奖信息和文字遭删除

但事件又很快反转

很多网友认为文章不该删除

德州作协应该挺直腰杆,顶住压力

有网友调侃,

这一文章撞梗电影《夏洛特烦恼》中的

经典场面。

“袁华同学的作文获得比赛一等奖,

题目是《我的区长父亲》”。




《我的县长父亲》的作者于忠东在文中写道:


“我的父亲是新中国成立后禹城首任人民选举的县长”,“在他五十九载的人生旅途中,当过县长,做过饮食员,干过掏粪工,一生几起几落,没给我们子女留下任何物质财富,却给我们留下了129本工作日记。”



于忠东通过几件小事,

展现自己眼中

对家人“无情”“抠门”“一根筋”的父亲,

侧面反映出

父亲是受百姓爱戴的好官、清官。



8月3日,山东省禹城市政协官方微信公众号曾发布一篇推文,是作者庞伟伟读老县长于志明“129本工作日志”的读后感。


文中称,七十多年前,禹城80万亩耕地中,盐碱地有30多万亩。于志明当县长时,日志中出现最多的就是种树、打井、抗旱、改碱等字眼,他一门心思地想着如何改变盐碱地、沙土窝,让庄稼多产、高产,让老百姓吃上饭。




有看过文章的网友表示:

“这是一篇因标题而遭到误解,

内容朴实无华甚至略有土气,

但是仔细读来却让人敬佩的好文章……”



精选素材


易烊千玺放弃入职国家大剧院,贾浅浅未能如愿进入中国作协,都让我们见到了“舆情”的重大影响力。那么是不是舆情每次即正义呢?《我的县长父亲》,假如换个标题,依然能以动人的文笔打动人心。我们不妨安安静静读一读原文(最后附录原文点评)。真的,安静下来,读一读……

适用话题

1.网络传播 理性客观

2.追求公平 尊重规则

3.无私奉献 廉洁自律

4.精神传承 感情认知

5.实事求是 社会主流


精彩标题

1.这样的好官值得上热搜2.正能量更需正引导3.与时代同行,请适度玩梗4.不做标题党,莫做新闻看5.总有一种精神在支撑我们的理想6.尊重事实是内心判断的出发点7.正能量已是大流量8. 既要谨慎用网,更要学会用网9.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10.真金不怕火炼,获奖理所当然

11.“县长父亲”不应怀璧其罪


金句名言

1.我们这一代人不说的话,下一代人就不知道。(适用话题 精神传承 红色基因 感情认知)——于忠东2. 让他们的事迹去影响人、感染人、鼓舞人。(适用话题:基因传承 精神榜样 文化力量)(适用话题:楷模 榜样)——网络3. 不要因为一个标题就对“县长父亲”苛责,而是去批评指正那些“嘴上满是感恩,心里全是特权”的父亲!——网络4.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适用话题:责任担当 忠诚为民 名声民意)——习近平5. 文章和标题都没问题,有问题的是一些喷子在这玩梗。(适用话题:认知判断 结果过程 舆论节奏)——网络6. 有国才有家,只有国家安宁,才能小家安稳。(适用话题:忠诚爱国 无私奉献 时代楷模)——于志明7. 吾非徒望尔辈但取青紫,荣身肥家,如世俗所尚,以夸市井小儿!(适用话题:家风家训 不慕名利 淡泊明志)——王阳明《王守仁家训》8. 以德遗后者昌,以财遗后者亡。(适用话题:家风家训 品德品行 义利之辩)——《战国策》

精彩时评

1. 《我的县长父亲》获得征文比赛一等奖,引发热议。朴实的笔触,温情的回忆,呈现了一个可敬而立体的父亲形象,也“还原”了一位清廉官员的为民底色。百姓谁不爱好官?清白做人、干净做事、坦荡为官,这样的好官值得上热搜,更永远活在民众心中!(适用话题:廉洁自律 忠诚为民 优良家风 红色基因)来源 人民日报

2. 当下,舆论场上出现的一些质疑声、嘲讽声,有些本身就是偏向解读,即看到某个标题就断定这是一篇烂文章,看到某段话就断章取义,认为是粗制滥造,甚至有些带着先入为主的视角,以“资源论”“拼爹论”来质疑他人获奖的动机。当然,对于一份获奖的文学作品和一些公开发表的文章,公众当然有理由和权利质疑其获奖的合理性,但对于文学作品水平高低的评判,向来不应该以作者身份而预设立场。即便不同的人会有不同解读,但评价的标准,仍应限于文学作品的范畴,而非主观或者情绪化批判。其中的逻辑在于,考量一名作者的文学功底,应该是“让作品来说话”,而不是用主观情绪去表达。(适用话题:认知判断 主观客观 舆论节奏 实事求是)来源 新京报

3. 网络舆论,是把双刃剑。错了的,要及时纠正;正确的,也应当坚持。大众的观点,是用来讨论的,而不是决定性的。对于网络舆论,我们要有所规范。同样,特别是对于这种覆盖面比较广的探讨。出现争议,作为作协这么大一个机构。应该理智分析,妥善回应。而不是好似惊弓之鸟一般,选择直接删除,以此来作为处理方式。毕竟删除,不代表没发生过。文章的出现,本身就是为了让人民认识好干部。让官员学习精神,宣扬正能量。如果仅仅是因为一些讨论的声音,就选择放弃。删除获奖信息和链接,是不是显得有些不太恰当?(适用话题:网络舆论 社会公信 时代精神 能量流量)来源 搜狐

4. 这也说明,于志明的“好干部”形象不是人为塑造的,而是鞠躬尽瘁干出来的。“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的干部,都值得礼赞和尊崇。一篇讲述这样干部的文章获奖,有何不可呢?(适用话题:忠诚为民 民心民声 责任担当 舆论导向)来源 澎湃新闻

5. 应该说,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网络时代,一些网络事件中舆论跑偏并不意外。关键问题是,面对这样的质疑,相关方面最好的做法、最有诚意的态度,是迅速给出有力有效的解释,用可信的证据消除质疑。具体的可选做法很多,比如通过详实的《我的县长父亲》与《我的区长父亲》作品进行区分比较,甚至可以进一步把《夏洛特烦恼》中的相关片段与《我的县长父亲》列图进行直观对比等形式,理直气壮地消除负面舆情。(适用话题:舆论引导 网络时代 实事求是)来源 南方都市报

6.在乌鸦的世界里,天鹅也是有罪的。因为天鹅衬托了它们的黑!所以,这样的好文章有什么问题,凭什么不能获奖,凭什么要删掉?“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革命老前辈留下来的芝兰之香,却被误读为鲍鱼之臭,真的是一种可怜且可悲的无知。更重要的是,面对前辈们站立的精神高地,我们今天甚至都没勇气没信心坚守和维护。只要有点争议,就一删了之。难道互联网的今天,只能靠妥协才能平息舆论吗?文章没问题,县长的事迹也没问题,有问题的那些看什么都脏的灵魂。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大道如砥,行者无疆。  (适用话题:理性客观  敬畏真相  尊重事实)来源 燕梳楼

“县长父亲”不应怀璧其罪

特约评论员:聊城市人民检察院 马守玉

“县长父亲”、“一等奖”,当权力字眼与评先树优同时出现,网民想入非非也并不难理解,但仅凭两个字眼,就以一副“你懂的”的姿态给事件下定义,未免太过草率。

庆幸的是,随着原文的披露,走马观花式看热闹产生的误解与偏见被及时纠正,跟风站队、盲目指责的网友和自媒体也显得尴尬无比。获奖文章回忆了建国后德州禹城首任人民选举的县长清廉为官、一心为民的故事,不少网友认真读完全文后表示情真意切、文思俱佳,细腻的笔触让读者看到了老一辈的优良作风,获奖理所当然、实至名归。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仗义执言”后惨被打脸的前例屡见不鲜,但吃一堑、长一智的成效仍不明显。在真相浮出水面之前“让子弹先飞一会”,这应当成为自媒体时代吃瓜群众的基本自觉,心直口快值得肯定,但也不能总是拿来背黑锅。了解清楚事实再发声,才不至被外界情绪裹挟,成为真相面前的刺耳杂音。

杜绝先入为主,更不要主观臆测。带着有色眼镜,拿着所谓的社会阅历和成长经验说事,仅凭一张获奖截图,就产生子凭父贵、内幕不公的价值判断,无疑只会让焦虑的社会更加浮躁。面对事情不求甚解也不愿求解,说对了“果然如此”、说错了“原来如此”,消极狭隘的精神“负翁”不负责任,随意揣测、贴标签的惯性思维更是害人害己。

与其阴阳怪气,不如正视差距。面对荣誉不问为啥问凭啥,不找差距找差错,任由见不得别人好的酸葡萄心理发酵,在实力面前终将会自食其果、酸倒自己的牙。歪曲事实带节奏,专挑歧义造热点,以向“钱”看的思想炒作“权”家福的话题,更是上不了台面。唯有正视差距,把否定价值的“嫉妒”变为提升价值的“祝福”奋起直追,才能收获更为广阔的天地。

只要有真材实料,《我的县长父亲》获奖文章不妨大大方方地再多一些。

《我的县长父亲》获奖,公众评判请勿先入为主

作者:瑞西  来源:新京报  编辑 徐秋颖 校对 陈荻雁

当下,舆论场上出现的一些质疑声、嘲讽声,有些本身就是偏向解读,即看到某个标题就断定这是一篇烂文章,看到某段话就断章取义,认为是粗制滥造,甚至有些带着先入为主的视角,以“资源论”“拼爹论”来质疑他人获奖的动机。当然,对于一份获奖的文学作品和一些公开发表的文章,公众当然有理由和权利质疑其获奖的合理性,但对于文学作品水平高低的评判,向来不应该以作者身份而预设立场。即便不同的人会有不同解读,但评价的标准,仍应限于文学作品的范畴,而非主观或者情绪化批判。其中的逻辑在于,考量一名作者的文学功底,应该是“让作品来说话”,而不是用主观情绪去表达。回到文学本身,从《我的县长父亲》获奖一事上来看,如果它满足当初作协规定的征文主题,契合相关要求,且在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证明作者获奖是靠实力而不是其他因素,那么公众对它的质疑,就不应该单纯放在对于作者的身份和其父亲的官职上。

《我的县长父亲》被嘲讽,
这样堂堂正正的“拼爹”怎么就不行了?

作者:何振华  来源:解放日报

读《我的县长父亲》这篇获奖之作,自然而然联想到近日热播的电视连续剧《咱爸咱妈六十年》。男女主人公就是一对在抗战岁月中走到一起的革命伉俪。克己奉公的精神,坚持原则的作风,为大家舍小家的品格,像这样的焦裕禄式的好干部,数不胜数,那一代人身上体现出的坚强的党性、无私的风骨、奉献的操守,到了今天的网上,怎么反倒被公然嘲讽?

同很多留言赞赏的网友一样,我认为,于忠东女士的“拼爹”,是堂堂正正的。作为读者,我更期待这样的文字多多益善。惟有如此,很多值得我们回味、思寻、仰慕、珍重的人事,才不会成为“过往”而让人恍若隔世。

文艺始终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始终是灵魂的工程师。任何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蔚蓝的天、明媚的阳光、和煦的清风一样,启迪人的思想,温润人的心灵、陶冶人的精神。一个有利于文艺创作的良好环境,要求在艺术质量上精益求精,在讨论评价时实事求是,要积极营造并保护说真话、讲道理的健康氛围。不能让那些说真话、有真情的言说和表达变得缩手缩脚,更不该让它们在草率的非议中沦为笑柄。

《我的县长父亲》获奖实至名归

  来源:羊城晚报   王石川无论是坚持实事求是、反对浮夸,还是忙着和百姓秋收秋种而无暇照顾生病的妻子;无论是帮扶烈士的亲人,还是明知那年的新兵将开往北疆,随时可能参战,仍把年仅16岁的儿子送入军营,都让人看到了一个好干部的高大形象。此外,从“抠门”“一根筋”等描述看,于志明一身正气、不徇私情。一言以蔽之,于志明对党忠、对群众爱、对家人严,是一位可敬的清官,也是一位有作为的能官。

  “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于志明心中装着群众,群众对他念念不忘。这样的干部无论在过去,还是在今天、未来,都是群众需要的干部,都是深受群众爱戴的干部。因此,《我的县长父亲》一文获奖,当之无愧。

  德州市作协删除获奖信息和链接,并不明智。正常的做法,完全可以直面所谓的质疑,不被所谓的舆情吓倒,开诚布公地阐明立场。更重要的是,这种做法既对作者不公,也对于志明不公。有网友说:“这篇文章非但不应该被删除,还应该加大传播,尤其是围绕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开展,甚至还应该被拍成影视剧。”诚哉斯言!

  德州市作协删除获奖信息和链接,大概是害怕舆情。要厘清的是,有些舆情不值得敬畏。网上有个别网友缺乏理性,甚至是无理纠缠,他们习惯于望文生义,未窥全貌便信口开河,如果被他们牵着鼻子走,正常工作就没法开展了。

  当然,具体到此事,不能忽略一种厌恶特权的社会心理。影片《夏洛特烦恼》中,有这样一句台词:“袁华作文得了全区作文比赛一等奖,作文题目是《我的区长父亲》。”观众一听就知道讽刺特权,便忍不住一笑。而在现实中,各种变相特权并不乏见,令人痛恨。

 ……

“做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不是那么简单容易的,首先要树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观点,在这个根本问题上解决不好,就很难说真正加入了党组织。如果半心半意为人民服务,那也只是加了引号的党员。”这是于志明生前留下的一句话,这话值得品读。致敬于志明,像他那样做个好官,应是当今干部的价值追求。……


《我的县长父亲》热搜第一:全文阅读+精彩标题+金句名言+时评选粹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