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题01 |清华建筑考研近三年最常考的中古建——紫禁城
真题赏析★★
清华建筑2022年真题
北京市现存最大的明清宫殿建筑群( ),其中( )(举一例)的主体结构是清代的,( )(举一例)的主体结构是明代的。画出该建筑群平面图。

答案
故宫(紫禁城),太和殿(乾清宫、交泰殿),中和殿(保和殿、坤宁宫)
平面图如下:

相关知识扩充
文化背景★★
北京紫禁城是明清两朝的宫城,现通称北京故宫。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始建,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北京故宫是以明南京官殿为蓝本,“规制悉如南京,而高敞壮丽过之”。现有建筑多经清代重建、增建,总体布局仍保持明代的基本格局。

宫殿特点:
① 宫殿和城市中轴线重合,突出宫城的地位;
②采用千步廊,在天安门南的序曲部分做文章(仿宋元);
③采用三朝五门(仿隋唐);
④采用三朝两宫制(明初);
⑤园林置于三朝两宫之后(唐);
⑥午门采用宫阙制“∏”(唐)。
故宫宫殿的艺术成就是创造至高无尚的皇权气氛,手法有:
① 强调中轴线和对称布局:故宫中轴线与城市中轴线和二为一,形成一种突出秩序。这种秩序是以组织人活动的主干线路为基础。在轴线上的建筑及其附属部分采取严格对称的手法,主轴线两侧次要轴线上各建筑采取大致对称而灵活变通的手法。这是居中为美这一构图思想的必然性结果。
② 院落运用与空间变化:故宫在1.6公里轴线上,用连续的对称的封闭空间,形成逐步展开的有节奏的建筑序列,使人渐入佳境,产生精神的升华,衬托出三大殿的庄严、崇高、宏伟。院落的组织通过以门、廊庑、屋顶为中介,用两极渗透机理,进行转换、限定、对比、反衬,体现了中国建筑群空间与失健叠加的特色。
③ 建筑形尺度的对比:故宫的主要建筑尺度高大,次要建筑则台基高度按等级降低,尺度缩小,尺度表现等级,目的是突出主体,主要通过屋顶形式,开间数的对比。
④ 富丽的色彩和装饰:建筑采用强烈的对比色调,白色台基、土色墙面、朱色门窗、青绿彩画再加上赭色琉璃,使故宫在蓝天和全城大片灰瓦衬托下,格外光彩夺目。建筑细部和装饰、小品陈设、文字附加象征意,以示皇权之神威。北京故宫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代表性建筑之一,是建筑符号成熟、空间意识强化、宫殿建筑走向纪念性的高潮。
总体布局★★
紫禁城位处北京内城中心;城墙高10米,四周环绕护城河;每面辟一门,南面正门为午门,北面后门为神武门(明称玄武门),东西两侧为东华门、西华门;城墙四角各有一座角楼。紫禁城建筑大体分为外朝、内廷两大区。
1. 外朝
在前部,是举行典礼、处理朝政、颁布政令、召见大臣、进讲经筵的场所,以居于主轴的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主体,东西两侧对称地布置文华殿、武英殿两组建筑,作为三大殿的左辅右弼。
2. 内廷
① 在后部,是皇帝及其家族居住的“寝”,分中、东、西三路。
② 中路沿主轴线布置正宫,依次建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通称“后三宮”,其后为御花园。
③ 东西两路对称地布置东六宫、两六宫作为嫔妃住所。
④ 东西六宫的后部,对称地安排乾东五所和乾西五所10组三进院,原规划用作皇子居所。
⑤ 东六宫前广建奉先殿(设在宫内的皇帝家庙)、斋宫(皇帝祭天祀地前的斋戒之所)。
⑥ 西六宫前方建养心殿。从雍正开始,养心殿成为皇帝的住寝和日常理政的场所。
3. 外西路
西路以西,建有慈宁宫、寿安官、寿康宫和慈宁宫花园、建福宫花园、英华殿佛堂等,供太后、太妃起居、礼佛,这些建筑构成了内廷的外西路。
4. 外东路
东路以东,在乾隆年间扩建了一组宁寿宫,作为乾隆归政后的太.上皇宫。这组建筑由宫墙围合成完整的独立组群,它的布局仿照前朝、内廷模式,分为前后两部。
轴线处理★★
贯穿南北的纵深轴线(城市轴线的二三四段),这条主轴线与都城北京的主轴线重合在一起,宫城轴线大大强化了都城轴线的分量,并构成都城轴线的主体;都城轴线也大大突出了宫城的显赫,成为宫城轴线的延伸和烘托。
紫禁城以诸多门庭殿庭,三大殿和后三宫,穿插交织,组织成了严谨庄重、脉络清晰、主次分明、高低起伏的空间序列,把帝王宫殿的磅礴气势发挥到了极致。
故宫轴线空间序列的三个高潮★★
① 大清门北以500余米长的“千步廊”组成一个狭长的前院,再接一个300余米长的横向空间,形成丁字形平面,北端就是高耸的皇城正门——天安门,门前配有白石华表,金水河桥,形成第一个建筑高潮。
② 进入天安门,是一区较小的庭院,尽端是体量、形式和天安门相同的端门。这种重复,使天安门的形象得到加强。通过端门,进人一个深300余米的狭长院落,午门以其丰富的轮廓和宏伟的体量形成第二个高潮。
③ 午门内是太和门庭院,宽度达200余米,至此豁然开朗。过太和门,庭院更大,是一个面积4公顷多的近乎正方形的大广场,正中高台上的太和殿有10余座门、楼和廊庑环列棋卫,达到了全局的最高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