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说的「皮肤好吸收」是什么回事?
护肤品能被皮肤「吸收」么?大家说的「好吸收」是什么原理?
这个问题很多人也说过啦,吸收的意思有很多的,对于普通消费者,或者配方师来说,吸收的定义本来就不太一样,所以有时候才会发生鸡同鸭讲的事情……
消费者层面的吸收:就是把产品涂抹在皮肤上,然后逐渐感觉不到产品存在的这一过程,如果这个过程越快发生,比如你涂一个爽肤水,那么就会感觉吸收很快。当然前提是没有太多残留感,要是加入很多透明质酸,那是有黏糊糊的残留感,这个会让人觉得不吸收。
科学意义上的吸收:由于某些活性物必须达到皮肤的一个深度,才能发挥作用,比如多肽、维A醇要达到真皮层左右,但这个过程很慢,而且根本感觉不到。

所以从理论上说,大家说的好吸收,都是一种“假”的吸收。
但这种假的吸收,也是很重要的。
因为护肤品并不是单纯关注效果,也要关注体验,而为了实现这种虚无缥缈的体验,还得从各种成分的搭配来实现。
一个产品在感觉上面的吸收快慢,是可以客观定量的,一般都是用QDA的测试方法,通过专业人员的打分来实现定量。里面会测试多个指标,吸收absorption 就是一个指标,是有严格标准的。


比如下图就是某些指标的参考标准:
里面还会有一些标准品,比如凡士林晶冻,这个东西就是不吸收的典范,作为参考。


一般来说,要做出好吸收的产品,大体上也是有些准则的:
水含量或者酒精含量要高,这样可以实现高挥发性,而多元醇则是有负面影响的;
高分子聚合物的含量要低,尤其是像黄原胶、透明质酸、结冷胶等,比传统的卡波等要更加容易造成粘腻和不吸收的情况;
油脂含量不能太高,尤其是固态油脂,或者是非极性油脂,轻薄的极性油脂越多,也就越容易吸收,另外也可以加入挥发性的异十二烷或者环五硅油;
乳化剂方面,PEG的乳化剂可能就要比糖苷类的要好吸收,但也要看具体的结构;
可以加入吸油的粉末或者丝滑的硅弹性体,它们有不同的肤感,但都是很爽滑,可以让人感觉好吸收,比如大部分防晒都会这么干。
像这两年大家很喜欢用精华油,但油脂天然就容易油,容易粘腻,解决的办法就是加入挥发性的油脂,这样就可以做出“水感油”,而且天然油脂含量越低,越容易实现水感,纯的角鲨烷或者霍霍巴油这种,涂得太多明显不容易吸收。
反而是便宜的合成油脂更好吸收……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虽然好吸收是个假的事实(因为你没法判断真的吸收),但真的实现起来,还得靠配方师的奇思妙想以及很多次的实验,涉及到对多种原料的知识,并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在成分党兴起的前面几十年中,配方师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这里……
由于感官测试评估需要花钱,还需要建立还专门的小组,为了加快这一流程,也有探索过用流变仪去模拟感官的:

如果谈论真的吸收,那就是另一个维度的事情了。
如果科学地说,这个应该叫经皮渗透,也就是研究如何把活性物导入到皮肤深处的一门学科,在药物里面用得很多,不少药膏都加入促渗透剂,就是为了加快效果的发挥。

由于这个过程人是感觉不到的,必须要通过不同的测试方法,比如传统的渗透池,还有3D皮肤模型,或者拉曼光谱的测试等等。
这两年大家讲成份讲得差不多以后,就开始说渗透,什么超分子、纳米包裹、电刺激等等,都是为了加快成分的渗透,当然了,这个是双刃剑,并非渗透越多越好,也得考虑到皮肤的耐受性。

一般我们看到这样的图,就知道是用渗透池做出来的:


如果要做得形象一些,可以用皮肤模型,加上荧光染色,但你可以看到里面的时间是6小时和24小时,所以普通人感觉不出来,因为吸收真的很慢……
那种涂抹几秒钟吸收的,真不是吸收。

如果看到这样的图,就是拉曼光谱做出来的,奇华顿的很多透明质酸渗透,都是用这样的方法。
另外欧莱雅也挺喜欢用,玻色因的渗透啥的,好像也是差不多的图。
但不管怎么加强渗透,护肤品的透皮性能都不是很强,一个产品都要用上一两个月才能起效。
一些物理方式,比如微针、电致孔法等等就可以派上用场,前两年雅萌的那个水光钻,就是用电致孔的方式来打开皮肤上的通道,配合精华就可以更好渗透了。
当然也有反过来的,像一些刺激性的成分如维A醇、果酸等等,吸收太快刺激性就太高,缓释就是很好的解决方案,有的做成微囊,有的用大分子包裹等等,都可以减少吸收速度。
之前毕生之研甚至也做过一款缓释宝,用它打底可以减少刺激性成分的吸收,还做了不少测试。
总之,要让产品吸收快,或者吸收慢,其实都是技术活儿。
而从消费者层面,大家说的好吸收是一种假的吸收,可它对消费者的感官体验很重要,好吸收,不黏腻,便于叠加其他的产品在后面,这样的产品大家都喜欢。
因此,就算是假吸收,这也是很多配方师要考虑的,否则就像炒菜一样,只要能吃,外观像猪食一样,不管色香味了,那也不太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