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我的青春结束了,并非以我最期待的方式

2021-05-20 03:37 作者:事多误酒  | 我要投稿

看完殿堂级作品《春物》完结,这一次,青春真的结束了。

当然,我的青春早就结束了,并且并非是以我最期待的方式。

这是一部Gagaga文库的代表作,从2011年一直连载到2019年,这也是我为数不多的读过原著的轻小说。

坦白讲,我个人不是很喜欢轻小说,到了这个年纪,就会有一种害怕新事物或者不明所以的东西的感觉。自己所不清楚的东西渐渐在世间理所当然地普及开来。每次读着现在年轻人写的小说,不由得咕囔着“我们年轻时可不是这个样子”,此时我除了不适应之外,还有一种像掉队落单的焦躁不安。

在这点上,《春物》做的很好,但是并不是说他没有问题。

从文学本身来讲,也存在一些比较大的问题。对于大老师、对于雪乃、对于团子,甚至对于作品本身都有着不小的争议。而动画的制作则放大了这些争议点,使得观众的观感两极分化,角色的行为意义不明,就出现了“谜语人”的现象。尤其是到了剧情后期,出场人物越来越多,这种情况也就越来越差。这些不适对于哪怕浅阅读过原作的朋友都或许有些小问题,何况是单纯的看大幅删减了剧情的动画。

更恶劣的是,去年《春物3》开始共放出了5个pv,后三个pv分别是雪乃、团子和一色。仅凭pv的质量来看,实在是很难让人信服其制作水平,这也是我直到今天才追完这部番的原因。因为哪怕是第一季也有一些小伤,但是制作水平确实是没有什么可以挑剔的地方,第二季后期的崩坏(在第三季面前已经算不错了)又很大部分都被cv的惊艳表现给掩盖住了,甚至有时还能看到一些小小的亮点。

至于动画pv都没有做完,就在前期情报中不停的出各种媚宅卖肉周边,这在我看来都不是太大的问题了...

我其实很反感很多人把《春物》想的太复杂,即使春物在行文措辞,写作手法领先许多轻小说,可是春物本质上还是一个轻小说。无论前期出现的套路以及人物性格标签,还是前期有着朝卖肉写的趋势。所以春物前期基本没啥可想的,就是直接把意思传达出来,没那么多不说人话的桥段。直到动画播出,再加上运气好契合了这些年流行的“丧”文化,渡航才开始了不说人话,并开始抛弃轻小说的诸多元素进行写作。

但是,说到底这还是一部包裹着非常规外表的常规恋爱小说。

渡航借由大老师这样一个非常规男主角,讲了一个很老套、常规的故事。男女主因为一件事认识,后来在见面,经过一系列事件开始萌发爱情,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获得了成长。只不过渡航有意无意的在写作过程中隐藏或者淡化了恋爱的地位,不过这样设计也符合大老师的傲娇性格倒是了。

想要简单理解,可以看一下大老师身边这些配角,渡航很喜欢这样侧面描写的手法。

比如说,叶山这样前期被各种写成虚伪的人后面反而让人看到了他的虚伪是多么的真诚与艰难。包括三浦优美子,户部,材木座,他们的性格一开始看起来全是缺陷,可是后期几乎全部“洗白”,当初大老师所看不起或者说所鄙视的人和团体,就如静老师所说,总有一天大老师会有一天摆脱洁癖,接受这一切。

包括团子,雪乃和大老师一开始都是不完整的,团子始终坚持流于表面的交际,常常委屈自己的愿望去迎合别人;雪乃自己也曾说自己“独立,不需要大人操心,换句话说就是无趣”,但实际上雪乃仍需要他人操心,她活在他人的期待中,一直在维持别人眼中的样子;大老师则更是极端,他完全地无视人际关系,更不可能用他人的看法来束缚自己,但这只是表面上的。很多人都说大老师人物描写的很矛盾,明明一直在说自己不在意,却次次热心地用自己的温柔去救赎别人,但是他的性格决定了他无法与人成功交际,于是他开始用自己的理论说服自己,只有这样他才不会被“感觉自己被世界抛弃了”的思想压垮;静老师作为一个不断自我抗争,尝试、挑战、失败、再尝试的入世而安者,在大老师身上察觉到了同类的气息,但他清楚,大老师的遁世而逃是一种逃避,一直如此逃避的人终将会始终游离在这个社会之外,或者浑浑噩噩,或者走入歪门邪道。

当然,如果没有平冢静老师,这三个人也绝对无法走到一起,更不可能开启互相救赎的旅途。

这部番最大的成功之处,就是塑造了这四个有层次的、不孤立的主角人设,至于剧情发展虽然也表现的不错,但是在这种深度的人物刻画面前,确实略显单薄。

至于更深刻的“寻找真物”......算了吧,渡航也没找到。

说完了人物,让我们来聊聊我很想谈的一个缺陷,“表现力”。

罗伯特·麦基曾说:文学性越强的小说,改编成电影后效果就越差。影视作品是一个多媒体交互的产物,包括画面、对白、音乐,而小说则只有文字。文字所叙述的内容有的不适合用画面展示,有的不适合用对白交代,而且影视作品还要考虑长度和节奏,把控要精确到每一个转场,而每一个表达不到位的场景都会削弱作品本身的力度。

有些文学性强的作品会淡化剧情的存在感,比如说一些现实主义的小说可以用特别的手法来描写一个普通的事件,例如大量插入心理刻画,使用插叙或者多角度刻画,而故事本身没有太突出的地方。而影视作品又有影视作品的优势,例如美国丽人里观看塑料袋在风中四处飘荡的场景,实际上就是隐喻主角难以掌控自己的命运,随时可能失去自己的一切,仿佛塑料袋一般。这个镜头所表现出的效果又是仅靠文字所难以传达的,影视作品必须将剧本建立在视觉之上,无法传达到视觉上的剧本再好也不适合影视创作。

日本文豪志贺直哉曾在欣赏了自己小说所改编的电影之后感到十分不满,但当他又去看了第二遍之后又觉得好像有点意思。他后来自述自己一开始把电影当作自己的作品在看,然后觉得根本没有传达出自己的意思,但后来把它当作是一部全新的作品来看,才发现其实拍得不错。

日本动画虽然发展了这么长的时间,但剧本改编这一块其实发展得并不成熟,绝大多数作品以再现原作而非创造新作品的形式呈现。一方面是动画和漫画、游戏等媒介有诸多相通之处,再现起来比较容易,另一方面大概是动画行业本身经济基础薄弱,抗风险能力差,那几个喜欢当原作粉碎机的导演大部都坟头草丈五了。

而轻小说这种以文字形式呈现的作品的改编其实对于动画行业来说是一个挑战,制作组们还用着改编漫画和游戏的思路在改编轻小说,多数人没胆子也没本钱去搞再创作。在这种情况下,像渡航那种为一集动画发50条推文来解说的情况也实属无奈了。

但事实上,《春物》已经做的还算不错了,虽然是用塞进去大量高密度对话的方式解决的,但是这也已经是最方便快捷(省钱)的角度下的最优解了,但是依然不够。渡航其实也很清楚这种无奈,他的解决方式是用大量的人物的“工具人化”来归束主线(可怜的团子)。

总之,这部作品是有很大硬伤的一部作品,硬伤源于原作,但是动画更加放大了硬伤。

说了这么多缺点,说说优点。

人物自不必说,第一季的制作刚才也简单的提过了,更多的实际上是令人温暖的各个小细节。

比如在第二季OVA中,大老师在女性内衣店面前有些不安,雪乃过来虽然嘲讽了大老师一顿,但是还是默默站在大老师身边,那是因为雪乃很温柔,站在大老师身边是为了防止店内的员工对大老师产生误解。

再比如第二季中学生会和其他学校的联合举办圣诞节活动,但是因为其他学校的螺旋丸只说不做,出现了很多问题。在最后时间紧张的情况下大老师提出,开一场堂堂正正的,可以赞同可以反对的会议的时候,学生会其他人有些许怯懦不想弄出风波,但是这时一色毅然决然的决定执行大老师的提议。其实这时一色能力上或许还没能完全成长到可以支撑学生会长的位置,但是这个时候一色已经有了作为领导者的决断。最后活动开始时候,大老师的一声会长,也是充满了对一色的认可。

最后说说让我觉得本来可以避免但是并没有避免成功的硬伤。

这本书在前期展现出反传统后宫日轻的迹象,连主角都被人称为“折旗狂魔”,但是后面的发展甚至比传统后宫日轻更恶俗。

最让我难受的地方无异是平冢静最后一卷表白男主。

我不讨厌轻小说脱离现实,充满醍醐味,不讨厌轻小说媚宅。但是一方面好像在刻画真实,另一方面拼命地脱离现实真的很让人不舒服。

春物似乎在展现青春期真实的一面,似乎和社会的很多真实现象相吻合,似乎就是在描绘你和我,在学校里苦手于人际关系,有时候会倍感孤独的情景。但是里面却有着这些违背常理的展开,而且是越来越多有违常理的展开。它批着一幅“真实”的外皮,实际上和为了让读者“爽”而脱离现实普通日轻没有什么区别。在我看来,这就是作品的情节脱离了它的世界观,没有做到逻辑自洽。

当然,这一定不是最恶心的,毕竟:

春物·新


我的青春结束了,并非以我最期待的方式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