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目前的AI技术仍然无法完全取代混音师的工作
在人工智能(AI)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担心自己的工作是否会被取代。这些担忧也包括了混音行业,在这个数字化和自动化的时代里,很多人认为AI技术已经足够成熟,可以在短期内取代混音师的工作。但是现实并非如此,目前的AI技术仍然无法取代混音师的工作,以下是原因:
1. AI技术还无法完全模拟人的感性思维
混音艺术是一种基于人的感性思维的创作过程,需要通过听觉感受和直觉洞察来调整音频效果。而当前的AI技术基本上只能分析与计算,缺乏情感和直觉,难以从声音中感受和理解情感,以及用心调整混音效果。没有了人类的感性思维,AI的处理结果就缺乏灵魂,无法让混音达到真正的“升华”。
2. AI技术对于音乐创作与音乐性的把握还有限
音乐企图表达一种情感,让听者在听的过程中能够感同身受,这就需要对音乐的情感表现有一个良好的掌握。但是,目前AI技术对于音乐创作的理解还比较有限,只能基于规则或者统计学的方法进行处理,难以处理某些复杂的音乐性质或者音效,也难以把握音乐本身所要表达的含义。相比之下,混音师更能够从音乐中发掘出深层次的、超越属性之外的信息,使音乐达到更具说服力和表现力的状态。
3. AI只能处理已知的声音和音效
当然,AI技术在某些领域也展现出了出色的能力,比如在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方面的应用上。但混音师的工作不仅是处理已知的声音和音效,还要为音乐添加一些特定的氛围、色彩和个性化的特征,这需要混音师具备创作性和想象力,而这些工作对于目前的AI技术来说还是一个挑战。AI只能处理已知的声音和音效,它不能像混音师一样添加一些新的元素,从而使音乐更富有趣味性和魅力。
4. 混音师的工作需要更多的人际交往和沟通
混音师不仅需要在混音过程中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要与音乐制作人、歌手、演员以及其他制作人员进行多次沟通和协商。这种人际交往和沟通大大提升了混音师的创造性和想象力,是AI技术无法取代的。当然,AI也可以实现自动化混音的操作,却无法领悟音乐的含义和背景,也无法像混音师一样理解客户需求或者对音乐的特定要求。
综上所述,尽管人工智能技术在混音等领域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然无法完全替代混音师的工作。AI技术缺乏人类的感性思维和创造性,也无法处理音乐中的情感表现和人物背景。因此,混音师在未来的发展中,仍然需要发挥自身的特长和创意,为音乐行业做出更好的贡献。
---------------------------------
以上是chatgpt写的东西,说的很不错,就我而言还有一些要补充的,我曾经因为工作上上级的无理要求,制作一个贴唱混音模版,美其名曰“AI混音”,要求适用与大部分歌曲。这其实是一个很扯淡的事情。但是我还是努力去试着实现了,只能说做出来是做出来了,但是在面对不同歌曲不同干声的时候,混出来就是清一色的硬邦邦的感觉。没有办法,动态是个问题,有的干声大有的干声小,你无法用一个插件来解决这个问题。虽然用了vocal rider 或者LUveler这样的插件,能让整个干声趋于一个固定的响度,但是一首歌它是有主歌副歌两个地方不一样的响度跟情绪在那的,使用了上述两个插件将使干声变得平平无奇,就是“听个响”那种程度。然后不仅响度问题,均衡也要匹配成一个固定的模版,这个时候适用match EQ能稍微补救一下一些比较烂的干声。最后最后,就是混响,要用一个混响去适合所有的歌曲,呵呵,不可能的吧。。。
除了混音以外,贴唱还要做三个最繁琐的步骤,第一,修音。第二,修节奏。第三,修波形的细节。这些也是目前ai无法准确得去完成的事情。到最后还是得靠人工。
最后总结一下,除非哪天这个世界不需要人的声音,全部靠ai vocal就能满足大部分听众的需求,否则就目前而言ai仍旧无法动摇混音师的地位。但是时代是会改变的,也许某天大众的口味就慢慢变成了“听个响也能接受”的那种口味,或者说ai混音真的能实现那种超级精细甚至像人一样对歌曲进行精混,那这个行业就跟现在的编曲师一样,直接say goodbye~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