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驾照有多难考?
谈起考驾照,你是否又梦回那个心酸的夏天,顶着大太阳在练车,拿到自己的驾照时五味杂陈,从此走向了老司机的“不归路”。 其实古代也要考驾照,实话说,还挺难。 古代的一个富家子弟要“通五经贯六艺”才能称得上是一个合格的士族弟子。 这“六艺”里面“御”就是驾驶的意思。驾车必须掌握“五驭”,也就是“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这五项驾驶技能。 其中“过君表”是理论考试,考的是驾驶员的理论知识和神态礼仪。驾马车那也得讲究优雅得体,不能大声呵斥和“面目狰狞”地驾马车。要文明驾马车,互相礼让。 “鸣和鸾、逐水曲、舞交衢”考察得就是驾驶员的专业技能——匀速行驶,S弯,拐弯。考核的时候,裁判通过观察来判断驾驶员的动作是否合格。 第一个科目是,驾驶者要驱动马车动起来,同时横木带动车轮上的铃铛一起响动,响动的声音必须清脆和缓有规律。此为匀速行驶。 第二个科目是,沿着水边驾车的时候要能够做到随着水岸的弧度调整方向,和现在咱们考的S弯很像。不过人家是真的在水岸边考试。 第三个科目是拐弯,这个有点难。因为马是动物,突然改变缰绳的力度容易使马儿受惊,最后人仰马翻。驾车拐弯的时候,要掌握好马儿的速度,最好拐弯拐的像更改舞乐的节拍一样流畅自然。如果以上科目全部通关,古代驾驶证就考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