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我是谁?||社会性自我

2020-03-03 22:35 作者:暗界之炛  | 我要投稿

关于“我是谁?”这个问题,我们常常会思考,是什么让我们成长为如今之所是,我们又为何会有如今的行事方式?比如,在亲密关系中,自己是怎样的一种依恋模式,而自己到底是不是一个具有安全感的人?面对不同的人,我们会有多种面目;面对我们自身,我们也会有多种面目。事实上,不同的情境中,我们发展了许许多多不一样的“我”。

撒切尔夫人虽然将80年代定调为只有个体和家庭的时代,但实际上,大多数文献都指出,我们作为个体自我,只有在与他人互动的社会世界中,才能界认出自己有何差异,看到自己与其他人有异有同。我们想要成为具备自身独特性/身份/认同的个体自我,首先必须参与和他人共在的、由历史和文化塑造的世界。对自我的探寻,也很少是孤独的,当我们想要找寻自己是谁的答案时,无一例外地,都要与人打交道:我们求诸于他人,从他人的言语、态度或表情中,看到对方所反映的关于自己的形象或意象。

 


西方的个体主义,似乎是一种“占有性个体主义”,即每个个体都被视为自身技能和能力的占有者,其发展自我不欠社会一丝一毫,人与人之间只存在竞争。对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而言,这无疑是割裂了个体和社会的关系。在社会学或社会心理学中,社会是人生活中的基本因素,社会关系是我们体验中的基本因素,因为我们从出生伊始便进入了非自己个人所能塑造的社会关系中(但没有个体,也无法构成社会)。

本书作者之所以采用了“社会性自我”这一概念,是因为:

1养成我们的环境非我们所能决定,我们而我们周遭的人同样也会以各式各样的方式对我们的形象做出评判,施加影响,产生映射。换而言之,我们所处的文化孕育了自我的特殊性,形成了特定的自我认同/身份。

2)当我们在试图找寻“我是谁”的答案时,常常会诉诸社会活动。我们通过尝试不同的角色、工作、爱好甚至是运动找寻自我通过活动发展出能力和才干,来知晓“我是怎样的”。可见,这个“我”不是隐蔽着需要我们去寻找的,而是我们塑造的;这个“我”不是所是(being),而是成为(becoming)。而我们找寻自我的地方,基本上就是与他人共享的世界,而非通过反思自己的所思所感为自己创造的世界。

 


我们是谁,或者说,我们能够成为谁,往往会牵扯到社会、politic。比如,在某些地区,女性、黑人、性少数能否自由地成为他们自己并享有各项权利而不受迫害,对他们而言,成为自己或者说完成自我/身份认同是需要争取而不是默认拥有的。实际上,要找到或坚定“我是谁”的答案,和社会乃至politic是脱不开关系的,只是,很多人(如男性、异性恋)的身份/认同在大多数背景下都默许为优势位置,让他们认为自我认同属于给定权利或自然事实。


来源:《社会性自我:自我与社会面面观》伊恩·伯基特(Ian Burkitt)著 ,李康译


我是谁?||社会性自我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