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钱事探源

2021-08-19 06:46 作者:王照伦  | 我要投稿

钱事探源*

王照伦

 

  钱这东西,自问世至今,人们以十分复杂的心情对待它。“有钱能使鬼推磨”、“一文钱难住英雄好汉”等民谚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了它的魔力,“一掷千金”“千金一笑”“一字千金”“一诺千金”等成语典故是说有钱人的豪举及正人君子的金贵,“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反映了当今人们对钱的心态。我认为,钱,不论是过去、现在或将来,用之得当是福而用之不当是祸,取之有道是义而取之无道是恶。对于这个集“神、鬼”于一身的怪物,人们对它有一些奇妙的说法,并由此而引出许多使人捧腹大笑的奇闻。“孔方兄”是钱较为流行的一种称呼,“钻钱眼”和“铜臭”则是对其怪异的一种概括。对钱的这些代称的源头作点探讨,也许能找出些趣事来。

  “孔方兄”,是国人对钱的“国称”。既有取笑和鄙视之意,但谁又能否认有几分尊义在里头呢?旧时的铜钱中间有一方形的小孔,把钱称之为“孔方兄”可谓神形兼备。“孔方兄”何时在民间流传,因年代久远实难考证。但最早见于书籍的,当为西晋鲁褒撰写的我国第一部论述金钱的专著——《钱神论》。鲁褒在该书中对钱有一段精妙绝伦的议论:“钱之百体,有乾坤之象,内则其方,外则其圆。其积如山,其流如川……为世神宝,亲爱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则贫穷,得之则富强。”

  “钻钱眼”,是世人讥讽视钱如命之人的一种极形象的说法。这种说法经文人用于作品之中,流传甚广。最早见于书籍的为清代李汝珍的百回长篇小说《镜花缘》,小说中有一段武则天皇帝命人摆下青钱阵,对付造反文人的故事。进入钱阵的人只知享受,忘了造反。60年后醒悟想从钱阵中逃脱,不料竟被钱眼套住脖子毙命。何止古代,就是今天,钱迷心窍、钻进钱眼里出不来的也大有人在。又有多少人因贪钱白白葬送了自己的锦绣前程,有的连性命都丢进了钱堆里。

  “铜臭”,是对钱负面效应的一种概括。不论多么高雅的东西,只要和这两个字发生关系,立即会变得俗不可耐、一文不值。因此,古今正人君子极力把自己的人品、作品等涉及声誉的事与之区分开来,惟恐染上铜臭遭世人唾弃。但是,视铜臭为香者亦不乏其人,买官、买奖、买文凭、买职称、买荣誉的人代代不绝,便是最好的证明。铜臭见于史籍最早的当为《后汉书·崔寔》传:“东汉崔烈有名于时,以钱500万买得司徒。问其子崔钧:‘吾居三公,于议者如何?’钧曰:‘议者嫌其铜臭。’”


* 原载《临沂大众》1994年5月14日第3版,《山东交通报》1994年8月19日第4版全文转载。


钱事探源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