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语音】叫“颤音”不叫“弹舌” - 颤音(Trill)

2021-01-12 04:07 作者:语颂源  | 我要投稿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全球化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有机会接触到不同的语言和文化。

        “齿龈颤音”是一个在各国语言里很常见的发音,而现代英语和现代汉语普通话都不存在,所以引起了很多人的好奇。在汉语文化圈,很多人口语化地称其为“弹舌”,而这种称呼并不能确切地描述这种发音。本文会介绍“颤音”的描述方法、颤音的原理和不同发音部位的颤音。

1 “颤音”存在“弹舌”,但“弹舌”不全是“颤音”

        /r/在语音学上被称为“齿龈颤音”,是气流通过舌尖和齿龈之间引起舌尖颤动的发音。

        “弹舌”是不严谨的称呼,只存在于口语和一些老教材里。“弹”指“弹动”、“拨动”,而颤音是由于舌尖的颤动产生,所以“弹舌”的说法并不贴切;可能是因为颤动的舌头和被拨动的琴弦以及按压后回弹的弹簧所做的简谐运动相似,所以被称为“弹舌”。

        语音学范畴内,有拍音(tap)和闪音(flap)在字面上接近“弹舌”,是舌头主动触碰发音部位的。比如齿龈拍音/ɾ/、齿龈边闪音/ɺ/。拍音和闪音的区别不大,很多学者甚至混用,可以粗略地理解成拍音是“拍一下”,闪音是“闪一下”。

        例如 西班牙语 pero /ˈpeɾo/ (但是) 日语 ラーメン /ɺaːmeɴ/ (拉面) てら /teɽa/ (寺庙)

2 颤音的原理

        我们先从生活中的例子入手。

        

        把两张纸平行放置,并向中间吹气,两张纸会向中间收拢,处于一定距离,纸张会颤动。

        说回口腔,把嘴唇嘟起后吹气,一些人的嘴唇会颤起来,发出/ʙ̥/的声音。

        这些现象的物理原理是“伯努利原理”,简单来说就是流体的流速增大,压强变小,两张纸中间压强小于大气压,外侧为大气压,造成纸张向中间靠拢。

        实际上,大舌颤音也就是齿龈颤音的原理与此相同。

        在气流通过上颚齿龈和舌尖之间时,舌尖上方空间气体流速增大,压强变小,舌尖受到一个向上的升力,舌尖的位置向上移动,而后又因为气流和重力的作用使舌尖回到之前的位置,再重复这个过程,就是舌头在气流的作用下发生了颤动。

        如果你的舌头用力顶住上颚,气流会从舌尖两边溢出,因为舌面上方的空间不是密闭的,所以要保证舌尖的放松,才能在气流的作用下发生颤动。

3 不同发音部位的颤音

        四类颤音分别是双唇颤音、齿龈颤音、小舌颤音和会厌颤音。

双唇音

        双唇颤音/ʙ̥/是由双唇颤动产生的发音,例如中国云南的普米族有的普米语方言里有 biiv /pʙ̩˥/ 挖掘 这个词。

齿龈颤音

        齿龈颤音/r/也称大舌颤音因为容易产生,所以在世界范围分布很广,中国境内的突厥语系(国内教科书称“突厥语族”)和蒙古语族的不少语言都有这个音,南方的仡央-台语系(国内教科书称“侗台语族”)的很多语言也有这个发音。汉语的方言里也存在这个发音,比如湖北省襄阳、荆门、荆州、宜昌一带的一些方言有把以“子”结尾的双音节词,比如“筷子”、“盘子”的“子”发成/r/。欧洲大部分语言都有这个发音,比如俄语及其他斯拉夫语族语言、西班牙语、意大利语等。

小舌

        小舌颤音/ʀ/最有代表的语言是德语和现代希伯来语,是小舌的颤动,例如 德语 rot /ʀoːt/ 红色 现代希伯来语 ירוק /jaˈʀok/ 绿色 。

会厌

        会厌颤音/ʜ/和/ʢ/是会厌襞向前挤,由气流带动两侧声襞颤动产生的发音,代表语言是阿拉伯语在伊拉克的部分方言(阿拉伯文在B站打出来会错乱,在此不举例)。

4 齿龈颤音的发音技巧

        这段是笔者的主观经验分享,帮助不会大舌颤音的读者尝试这种发音。

        很多人误以为这个颤音很费力,其实舌头不需要用力,用力反而是错的;只需要让舌根适当地紧张,将舌尖抬至和上颚齿龈之间留一定空隙,舌尖放松,然后送气,舌尖自然会发生颤动。这里舌根要稳,不然送气后流体截面积过大,同等流量下流速偏小,导致舌尖受到的升力不够,无法发生颤动;舌尖要放松,如果舌尖紧张也不会发生颤动。

        网上一些教程里说类似把舌头顶住上牙床的方法不适用于所有人,因为这样会有意识地用力,导致舌尖紧张,无法发生颤动。

        可以尝试用汉语“失”的位置持续出气,上下调整舌面高度,因为每个人会发生颤动的条件不一样,应该有个范围。

        还可以加一些音辅助,比如/gra/、/dra/、/bra/这样的音节,帮助送气,更好找发音的感觉。

        还比如先吸一大口气,然后使劲地持续发汉语“日”的音,有概率会让舌头颤起来,然后自己找感觉。

        还有无数种方法学会这种发音,只要想学,你一定可以做到。

参考资料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rill_consonant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ernoulli%27s_principle

Xu etc.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 Volume 5, Issue 4-1, July 2016, Pages: 13-21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Bilabial.svg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ryepiglottic_fold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Gray1204_zh.png

https://en.wikipedia.org/wiki/Voiced_epiglottal_trill

【语音】叫“颤音”不叫“弹舌” - 颤音(Trill)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