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奥本海默》|一场空壳人的老套巡礼

2023-09-05 23:17 作者:终南影话  | 我要投稿

作为一名文科生,诺兰一直以来都热衷于拍摄某种“工科”电影:蝙蝠侠系列电影向现实秩序的转向、《盗梦空间》清晰地展开不同梦境的运作逻辑、《星际穿越》以严谨的科学计算进行太空畅想、《敦刻尔克》放弃叙事以准确的数字比例来展开不同的时空、《信条》从一个物理理论出发去翻转时间。加上他极为原教旨主义地坚持胶片拍摄和实景拍摄,都让他的电影以一种绝对理性的面貌而示人。

在其的新作《奥本海默》中,诺兰依旧延续了他的“工科电影”思维,以一个科学家为主角,细致地解释他工作中的物理技术问题,每个角色都是一个功能性的空壳人,人物情感成为虚假的设置,一切内容都导向结尾一个相对固定的升华式的观点等。而诺兰似乎也是意识到了自己的这些问题,反过来利用了他这些看似冰冷、机械的电影设置,让人物在电影中近乎完全消失,成为一个可被充分利用的工具,以实现其他的电影表达、目的和意义。

所以,在《奥本海默》中,诺兰他似乎是明白了自己电影的劣势所在,将影片重心放在了其他更广阔宏大的议题之上。但是,这种看似自觉地转变也并没有使得那些宏大的议题得到什么全新的诠释,诺兰使它们能够包罗万象,并在一定的限度和准度上做到那个领域和议题本该都有的一切讨论基础,这足够扎实,但讨论看起来也就仅仅止步于此,他更着意于在一种看似新颖的影像声音设计轰炸中让观众眩晕休克,进而被他牵引着走向那一个看似高深的结局观点,并在这种过程和结果中迷糊地臣服于他的“伟大”与“浪漫”。

《奥本海默》作为诺兰的第一部传记片,虽然影片的全部元素内容都围绕于一个特定的历史主体来展开呈现,奥本海默一生中重要的时间节点都被细致地涵括在内并被不断放大,人物本身的一切细节也都是被观众所高度感知的事物,我们得以从一个全知的视角审视一个传奇人物的传奇一生,但是,也很意外地,全片结束后,我们居然仍然难以描述和感知到奥本海默本人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的一生似乎都被化约成了几个重大的事件组合,他不断做着选择,追求自己所热爱的事,扫除自己面对的困难,克服自己的心魔等等,但这就是人了吗?在影片中,客观世界中现实事务的密度压倒了作为人的自然细节,而那些少许的活人细节似乎也都成为了严密的情节设计中的一环,以前后呼应一些前后的细节伏笔,而人物内心的变化也都是由事件所填充,电影为我们在那一刻所堆积的感官外化冲击也只是还原了任何一个人都可能会遭遇到的情感波动,抽象人的工具意义在这其中尽显。

至此我们可以说,《奥本海默》中是没有人的,奥本海默本人在影片中被重大的历史事件所裹挟和吞噬,他一直都只能被他的身份、地位和在历史中的作用所定义。而其他人物更是被简化成了一个个职位、职业、阵营等标签,他们又紧紧地围绕于奥本海默才能发挥作用和彰显意义。作为一部以人名为片名的传记片,里面又没有人,那它又为我们提供了什么呢?我们可以彻底地将奥本海默本人视为一个串联议题的线索,他一生所经历的一切提供了多重宏大的讨论领域,我们可以粗暴地将围绕于奥本海默本人的矛盾分为三个类型议题,分别是:技术突破、政治惊悚和道德困境。

在诺兰过往的电影中,其经常从一个预先设定好的规则出发,再围绕着这一个概念或者是问题来展开接下来的人物的反应和叙事。在《奥本海默》中,诺兰依旧延续了这种一贯的开场套路,通过一个在此刻代替观众的外行角色之口问出原子弹的运作原理,奥本海默既是解释给这个角色,也是为了功能性地告诉观众这些信息,好让观众能够理解他的团队目前所需要克服的具体困难是什么。在此基础之上,诺兰还使用了弹珠填满容器这样的视觉化方式来不断提示观众当前的研究进展情况。影片此处困难的最终解决即是研究制造出原子弹并试爆成功。在这一困难的议题中,可以对标讲述相同历史时期故事的影片《模仿游戏》,同样是依靠主角团队攻克某个科学技术问题最终帮助盟军打赢二战,而《模仿游戏》的最终现实结局落在了这个困难的解决时刻。但《奥本海默》并没有停留在此,我们只是在一系列蒙太奇中看到科学家们逐渐解决了一个个难题,难题本身似乎并没有成为情节中此刻的最大攻克目标和绊脚石对象,在偶有崎岖的平滑进展中,这里的目标最终实现。在这里,诺兰能够意识到如果全片只是围绕这个最为世人所熟知的“奥本海默研造原子弹”为全片的主线困难并不足以撑起全片的厚度,所以他在“戏弄般”地将观众拉入到他曾经的套路中时又甩手离开,对其他的议题部分展开了着重探询。

在政治惊悚部分,麦卡锡主义的政治时局氛围化作了几位具体的“反派人物”,身份、事迹、人际关系都成为了被审查的领域。同时诺兰也指出,在麦卡锡主义的笼罩下,政治可以被冠冕堂皇地利用起来成为个人了结、清算私人恩怨的遮羞布。但最终也就仅止于此,我们可以将这种政治阵营站队的做法与现今联系在一起,但也就仅此而已,它作为一个入口,意义却几乎不在于自身的厚度,成为了观众畅想的出发点。爱因斯坦、肯尼迪、杜鲁门几位在如今已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在影片中成为了一种制造惊奇的要素,他们的出场会成为观众一种辨认人物并最终确认、连接自己知识储备与历史认知的满足成分。更重要的是,这些人物还是被诺兰从如今这种抽离审视的角度出发,用来证明某物权威的用途的,所以这些人物的意义被他们的脸谱形象所定义,爱因斯坦沉稳睿智、肯尼迪年轻充满活力与希望、杜鲁门霸道虚伪等,诺兰需要靠他们如今的地位和形象来证明彼时的某些问题和论断。诺兰他无法悬置问题并需要找到答案来应对,所以在结尾他需要利用奥本海默的脸庞和一语双关的优雅话语来解决、升华问题与思想。

奥本海默的道德困境来自于研制原子弹所利用的量子物理学是自己的专业兴趣爱好,但对这种成果的使用又可能会为人们带来灾难甚至毁灭全世界。所以奥本海默一方面不断推动“曼哈顿计划”的进行实施,并接受所有成功后的喝彩与荣誉,另一方面又为自己所做的一切感到负罪感。所以他在世人面前既正面地享有所有赞誉,又要在事后于公众面前表达悔恨,他在为自己加冕皇冠的同时也为自己加诸了那些善良的道德枷锁,成功又负罪的形象让他得以在公共层面成为一种神话。但需要注意,这些道德层面的细微的人性探讨几乎都是由角色之口所说出的,诺兰意识到了这一层面的奥本海默的自我负罪加冕,但又不相信演员所能给予的微妙表演回应,所以在那些时空快速跳跃的叙事中他只能靠人物的口述和给感官带来惊奇来托出表达,归根结底是因为诺兰的电影中从来都没有人,他从来都不相信人本身所具有的复杂的体态细节。这里的正面例子是拉雷恩的《第一夫人》,娜塔莉·波特曼扮演的杰奎琳所表现出的做作的扭捏姿态为人物立稳了脚跟也是导演的隐藏答案。

制造一个空壳人,并以他为线索所讨论的宏大议题在这里都并没有给出足够新颖的表达,诺兰止步于了尚处在公共正常讨论层面的表面深度。而全片中那些略显俗套和老气的视听创造在他于短时间内所制造出的感官精神强度里又能够被掩盖几分,影片叙事、时空、视听和信息的组合能够以强大的速度和力量不断冲击观众的感官,它有可能是虚假的但又确实能够在那一刻奏效,这何尝不是诺兰在拉到巨大投资资源的情况下所能做到的最大的艺术探索呢,如果这里非要有一个答案的话,或许诺兰早在以前就为自己回答过了,那就是《敦刻尔克》。


《奥本海默》|一场空壳人的老套巡礼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