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学子“三下乡”:学习狮头制作技艺,深挖匠心非遗文化
舞狮文化渊源流传,最早可追溯到汉朝,舞狮技艺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狮头技艺同样也如此,鹤山的狮头技艺拥有极高的观赏性,又有令人叫绝的高难度。2023年7月14日,“晨曦”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成员前往广东省江门市鹤山市沙坪镇越塘村采访狮头非遗第五代传承人冯胜强师傅,旨在实地学习鹤山狮头的制作工序以及了解鹤山狮头对当地文化的影响。
“晨曦”队员们在冯胜强师傅的带领下来到了他工作场所,墙上挂满了做好的狮头,地上摆放着狮头半成品,在墙的一个角落,师傅获得的荣誉奖项数不胜数。冯胜强师傅表示,这里是师傅制作狮头的地方,也是常年居住的地方。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谢秋亭 摄
在采访冯胜强师傅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师傅制作一个狮头需要两周,狮头分为佛山狮和鹤山狮,而师傅所做的狮头属于鹤山狮头,其特点是狮头更扁一点,狮嘴像青蛙的嘴巴一样是扁平的,相比之下,佛山狮头偏圆,嘴巴向上翘。 冯胜强师傅说,鹤山狮头制作起源于唐朝,最先制作鹤山狮头的是冯庚长师傅,这是从民间流传出来的,冯庚长师傅有很多的徒弟,在那个年代很多人都去了东南亚谋生,这使舞狮文化传到了东南亚地区,后来就出现了马拉狮,马拉狮的狮头为黑色,看上去会更加的凶猛。狮头文化经过了一段时间的传播,在近代又重新回到了鹤山,成为当地的一种非遗文化,促进当地文化的发展。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郑筱岚 摄
“鹤山狮头文化需要更多人进行传承”。冯胜强师傅对当代青年给予了深切期望,狮头制作需要耐心和毅力,很多人因为经受不了枯燥、乏味的狮头制作过程而选择放弃。而对于舞狮文化,大多数青年人也会半途而废,因为在训练过程中非常的艰苦,在舞狮的时候做高难度动作也很容易受伤,因此最终坚持下来的都是对狮头、狮艺感兴趣的人。对于狮头文化的宣传,冯胜强师傅表示当地的政府对于鹤山狮头文化宣传非常重视,也做过一系列的报道,这样做的目的是把鹤山狮头这个非遗文化继续发扬光大,保护好这个非遗技艺。
采访完师傅后,师傅亲手为“晨曦”队员们展示狮头制作,共有四个步骤,分别为扎、扑、画、装四大工序,传统的制作技艺就是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冯胜强师傅的狮头制作让我们感受到持之以恒、执着专注的工匠精神,可能在别人看来,冯胜强师傅制作狮头是为了赚钱,但在本次采访中,“晨曦”队员们深刻的认识到,狮头制作只是师傅的一个副业,但让师傅坚持下来制作狮头的动力更多的是热爱与传承,作为狮头的第五代传承人,冯胜强师傅一直以冯庚长师傅为榜样,立志把狮头做得更精、更好看。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林凯怡 摄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林凯怡 摄
冯胜强师傅的精神是值得学习的,“晨曦”成员们在此次采访中收获了更多的非遗知识,更重要的是被像冯胜强师傅这类的非遗传承者的工匠精神打动。学习并传承非遗文化,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林凯怡 摄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林凯怡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