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文博山记03】7-3『大克鼎』——央视《国家宝藏》第1季摘录

2021-11-07 20:17 作者:山嵓  | 我要投稿


『大克鼎』
图片引用自上海博物馆网站——典藏

        『大克鼎』守护人:原上海市进才中学北校校长(潘祖荫第五代重孙)潘裕翼;原上海市文管会流散文物管理处处长许勇翔;易烊千玺。

1、简介

        『大克鼎』是在清光绪年间出土于陕西扶风县窖藏,为西周孝王时器物。大克鼎高93.1厘米,重201.5千克,鼎身有铭文二百九十字,记载了膳夫克对祖父功绩的追述和周王对克的赏赐,该鼎是青铜转变时期的代表,与大盂鼎、毛公鼎并称“海内三宝”。

        七千多年以前,鼎是用来煮肉的陶器。大禹建立夏朝以后,以九尊青铜大鼎代表华夏九州,从此,鼎变成了象征权力的礼器。到了周代,天子及诸侯在祭祀中需要使用鼎,其在鼎里陈放牛羊猪等祭祀品,去祭天、祭地、祭社稷。因此鼎就成为了国家重器,亦成为了王权和统治权的象征。

        大克鼎的铭文告诉我们铸造鼎的人以及大克鼎的主人,名叫克,是一位膳夫。而膳夫克不仅掌管王室饮食、祭祀礼仪,还能出纳王命(出自大克鼎铭文,意为对外宣达王命),是周孝王的重臣。大克鼎的铭文是研究西周历史极其重要的史料,其第一段是周王赞美他祖父的功绩;而第二段记载了周王对克的赏赐。这些为西周的土地制社会制度及官制的研究提供了极其珍贵的一手史料。

        大克鼎壁内的铭文是青铜铸造工艺的一种产物,字迹工整有力。说明当时西周盛行造器作铭,而大克鼎里面的铭文书法在清末受到了极大的推崇,是当时青铜铭文的一个典范,亦对中国后来的书法篆刻艺术产生巨大的影响。

        在发现大克鼎的窖藏里,同时还发现了小克鼎,是七个一组的列鼎。这说明在当时,列鼎制度已经形成,而列鼎在那个时候,只有诸侯才能享用七个,但这位膳夫能够使用列鼎七尊,可见与周孝王的关系非同一般。目前这七个列鼎分别存放在上海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馆、天津博物馆、南京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日本兵库县黑川古文化研究所、日本京都藤井有麟馆以及日本东京书道博物馆。   

        自夏朝起,鼎便是礼治天下的象征,直至战国末期,秦国拉开了法治天下的序幕,鼎作为国家政权的象征意义被逐步弱化,但它所承载的华夏之礼却延绵至今,融入进每个中国人的精神血脉。纵使朝代更迭,疆土变迁,华夏也定会以礼享誉天下。    

2、前世传奇

        主演——易烊千玺;助演——叶东奇、陈湘岳、董彦麟、朱峰、赵振艺、沈奕

        西周时期,周孝王继位时外有戎敌侵扰,而内又因孝王得位不正,造成诸侯离心,以致于部分诸侯拒不觐见。其中雍侯三年未来朝见,已有谋反之意。眼看周国有不稳之象,危难之时,一位负责天子饮食和祭祀礼仪的膳夫克出现了。在他看来,御敌须先安内,而安内的关键在于一块祭肉。

        周孝王本欲发兵灭雍,但由于自身得位不正,且外有犬戎之患,担心牵一发而动全身,会导致局势失控。因此迟迟拿不定主意,而此时膳夫克决定为君分忧,自告奋勇去面见雍侯,奉王命从中斡旋,并打算用一块祭肉化解僵局。当克见到雍侯时,立刻被刀斧手拿下,眼看性命不保、使命难成。克却临危不惧,镇定自若,慨然应对,为雍侯分析厉害得失:

        ①表明周王念宗亲之谊,无伐雍之心。先缓和局势,防止雍侯直接掀桌。——先禀明西周礼法“雍侯三年拒不朝见,按礼当六师移之。”进而反问,“若周王有心诛之,雍国岂会安然无恙?”以此表明周王之诚意。

        ②当雍侯暗示要联合诸侯攻伐周国时,克以硕鼠举例打消雍侯此念。——每当祭祀煮肉的时候,老鼠就会聚集在一起伺机而动,直至将祭肉分割食尽。但这群老鼠之后却不是肉足饭饱兴尽而归,而是互相残杀直至覆灭。因为他们既已贪得肉的滋味,就会感到肉寡,想全都要,最后只能是互相残杀。以此表明雍侯造反即使成功,但做事不按礼法规矩,则造反诸侯必滋生贪婪之心,而雍侯亦终会自取灭亡。 ·

        ③等到雍侯被说服打算放弃造反,但又碍于言行,恐被秋后清算。——克立刻保证,只要雍侯接下祭肉,克自会忘掉雍侯刚才说的悖逆之言,并跟周王言明雍侯尊礼拥护之心,则周王必会对雍侯以礼相待,周雍两国也自会如初。

        最终雍侯选择敬受祭肉,祭肉虽小,但承载的却是大周的礼制规范,雍侯一旦接受祭肉,就代表他甘愿重新臣服于周天子。至此膳夫克不费一兵一卒,仅靠一块祭肉便助周王平息了内乱。

        周孝王自继位以来内忧不断,便命膳夫克出纳王命,斡旋大周各国。克不辱使命,功勋卓著。于是周王赏赐膳夫克铜,使其铸了七个小鼎和一个大鼎。而膳夫克在家中用大鼎祭祀意在将周王的恩赐告知祖先。

        天子治国,如用鼎,亦如分肉,大小、多少皆是一个“礼”字。礼正,则天下定,礼偏,则天下乱。大周朝以礼治国,大到酒器标准,小到牺牲品相,皆是一个“礼”字,凡祭祀必依照牢礼之法,所用器具亦须符合身份。

        一个鼎,其实从头到尾都在讲一个字—“礼”,生活中的礼既有讲究又有学问,虽然以鼎立国、以礼治国的那个时代早已过去,但是鼎所承载的礼却已经融入了华夏民族的血液里,因为每个炎黄子孙都在用细微的言行守护着它,延续着它。

        【牢礼之法】周礼中饮食礼制的法纲,具体规定了在朝觐、会同、聘见宾客中,牢礼、委积、膳献、饮食等的等级多少及使用场所。凡祭祀,必依照牢礼之法:天子“礼十二牢”;上公“礼九牢”;诸侯诸伯“礼七牢”;诸子诸男“礼五牢”;所用器具亦需符合身份。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

        【三年拒不朝见】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之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犬戎】古代民族,活跃在今陕甘一带,作风野蛮强悍,西周时期,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北方劲敌。

3、今生故事

(1)潘家双鼎

        清朝末年,流传过一句话叫“海内三宝,潘有其二”,『三宝』说的是清末年间挖掘出的三件青铜器——毛公鼎,大盂鼎,大克鼎。而潘家就有其中的两件。当时的清代著名金石收藏大家潘祖荫在京城集齐了西周时期的两个最大的青铜器——大盂鼎与大克鼎。大克鼎是潘祖荫购得的,大盂鼎是当时左宗棠为了感谢潘祖荫在朝廷上的帮忙,就将自己所购的大盂鼎送给了潘祖荫。但不幸的是,潘祖荫在购得大克鼎的一年后就去世了。于是他的弟弟潘祖年把大克鼎大盂鼎和所有的文物秘密运回苏州。至此沉睡了近三千年的大克鼎终于有了新家。

(2)世代家传

        潘家曾是苏州的名门望族,但清末动荡,使这个曾经的名门望族人丁逐渐凋零。潘达于18岁时出嫁,但可惜三个月后,丈夫就去世了。而潘祖年在去世前交待潘达于一定要保管好这些青铜器,万不可随便给人看。潘家是交给了潘达于,但守护大克鼎的重任也同时落在了这位年轻女子的肩上。为了这一句遗嘱,潘达于守护了整整一生。

        潘达于嫁过去后,年纪轻轻就挑起了掌管门户的重担。同时她也要用毕生的精力去完成祖辈交给她的唯一一件事——保管好这些文物。1937年,潘达于在潘家掌权的第一件事就是给这些青铜器拍照片、做档案。她当时拿出了一千大洋给家里的380件青铜器拍了照片,给每一个青铜器留下了一张珍贵的玻璃底片,在她眼中,这380件青铜器就是她的380位女儿。从这次拍照片开始,潘达于就正式走上了保护文物、奉献文物的坎坷道路。

(3)巾帼英雄

        潘达于费劲千辛万苦,保护双鼎躲过了战乱的浩劫。一日,当时的国民党反动派在苏州盖了一座楼,要求潘家把两个鼎拿去展出,但潘达于意识到此事可能是骗局,于是婉言谢绝。后来抗日战争爆发,潘达于和苏州城里的人纷纷逃到城外,但已经逃到城外的潘达于,却由于心系大鼎,又返回城里,而此时,日本人的飞机已经炸毁了苏州的电厂,潘达于那时度过了人生中最黑暗的一个中秋。但为了双鼎,潘达于仍然借着漏到屋子里的微弱月光,在后厢房挖了一个大坑,将两个大鼎装到木箱里再放进坑中。而七年后,木箱腐烂,地面塌陷,于是潘达于取出大鼎,放置于后厢房内掩藏在旧衣物堆中,瞒天过海,一直无人发现。

(4)双鼎新家

        在战争年代,为了保护这双鼎,潘达于可谓是饱受磨难。最后终于等到了战乱平息新中国成立,于是放心的潘达于决定给大克鼎找一个安稳的新家。建国后,潘达于主动将大克鼎、大盂鼎捐赠给国家,并又陆续捐出家族中收藏的所有珍贵文物,仅上海博物馆一地就达四百多件。当年捐赠的时候,大克鼎和大盂鼎是作为姐妹鼎同时捐赠的,但1959年,大盂鼎受国务院调令借调到中国历史博物馆(也就是现在的国家博物馆),而大克鼎依然珍藏在上海博物馆,至此大盂鼎与大克鼎就二鼎分离了。

        潘达于捐鼎的时候,写给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一封信,其中有这样一段话:“窃念盂、克二大鼎,为具有全国性之重要文物,极宜贮藏得所,克保永久。诚愿将两大鼎呈献大部,并请拨交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筹备之博物馆珍藏展览。”虽然这封信的语言写得是那么轻,但是却真是有千斤重,潘达于一辈子的守护最后只化成淡淡的只言片语,而无怨无悔,真君子也!

(5)义不纳金

        潘达于捐赠文物时,潘家已并不宽裕,但潘达于一生达观处世,对金钱看得极淡。当时上海博物馆回馈给潘达于两个奖励——两千万(旧币)的现金奖励以及一张奖状。但潘达于一分钱都没有要,并且还钱的时候还亲手写了一封回信:“蒙政府赐予奖状举行典礼已深荣幸,今又蒙颂给奖金万不敢再受隆施。”潘达于只是收下了奖状,并把其郑重的贴在墙头,这一贴就是五十多年。潘达于先生实在是一位非常高尚、伟大的人,令人心生敬意。

(6)克保永久

        潘达于的前五十年,谨遵祖父潘祖年的话,绝不让国宝示人,想尽办法保护国宝,即使是在最战乱的时代里也坚持要守着国宝,就像守护着自己的孩子一样;后五十年,她为国宝能获得更好的保护,将国宝重新托付给国家,于是在战争胜利之后就将这些国宝交予国家。

        就在潘达于老先生百岁生日那年,上海博物馆与当时的中国历史博物馆商量,后报国家文物局批准,用严密的安全手段将大盂鼎运到上海。给姐妹双鼎重逢相聚的机会,并为潘达于专门举办了一个特别的展览——“【人寿鼎盛】百岁寿星潘达于捐赠大盂鼎、大克鼎回顾特展。”当时潘达于老先生十分高兴,她一边转一边用苏州话说“真的一点也没变,实在太好了,我为它们找到了一个好人家”。几千年前,克的故事告诉我们无礼不成方圆,而今天潘达于老人又用自己的『礼』为大克鼎求得了一个彻底的圆满。

        收藏家捐赠文物给国家是一种化私为公的高尚行为,据不完全统计,捐赠文物给上海博物馆的收藏家有九百九十几位,但是收藏家捐赠的数量占整个上海博物馆珍贵文物数量的25%。我们应该向全国所有的国宝捐献者表示深深的敬意。

4、观后感

        关于大克鼎的今生故事实在是令人震撼,潘达于老先生虽为女儿之身却具英雄之姿,当得起“巾帼英雄”的称谓。“夫英雄者,智、信、仁、勇、严也!”:

        智——潘达于老先生,识破小人诡计,并在战乱之时,与日寇、伪军及国民党反动派周旋,虚虚实实,智计百出,终保双鼎不失。可谓智也!

        信——祖父临终将双鼎托付,潘达于老先生就用一生去守护,绝不让双鼎落于歹人之手;而等到新中国建立,老先生将双鼎托付给国家保管,为双鼎找了一个安稳的落脚处,彻底完成了对祖父的承诺——保管好双鼎。可谓信也!

        仁——新中国建立后,潘达于老先生为了中华文化的传承,为了让大家都能看到这千古文物,不计任何个人得失,毅然将双鼎捐献给国家。仁者爱人,天下为公。可谓仁也!

        勇——日寇猖獗,狂轰滥炸。但潘达于老先生为保双鼎,毅然从城外逆流而回,于危境之中,力护双鼎周全。可谓勇也!

        严——家教从严,鼓励子孙自食其力,不靠祖宗门荫。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可谓严也!

        潘达于老先生品德高尚,实在令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老先生虽早已瑶池返驾,但观其志,瞻其行,如望日月于晴空,令世人敬仰。山高水长,老先生的精神也必将如这西周双鼎一般永世长存,万古流芳。

【文博山记03】7-3『大克鼎』——央视《国家宝藏》第1季摘录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