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亲历者们讲述“武汉地铁故事” 2019

2023-03-14 17:23 作者:大雁在此  | 我要投稿

        2003年初春,彼时尚未投入运营的1号线已悄然启动了一系列运营准备工作:来自客运、调度、乘务等各专业的人员陆续到位,分赴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进行系统性理论学习,并在当地地铁实习上岗。
  在随后的1年多时间里,为了把这条具有开创意义的线路运营好,从全国各地来到江城的热血青年,他们聚集在一起,犹如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在参与创造一系列“第一”的同时,为武汉地铁事业奉献了青春。
“只上不下”的头班车
  2004年7月28日,对于柯凡来说显得尤为特殊:那一天既是他的22岁生日,又是1号线一期工程开通试运营的日子。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柯凡正是当日驾驶1号线首班车的当班司机。
  “从宗关站到黄浦路站,一共10.234公里,跑一趟大约18分钟。”15日上午,已是武汉地铁运营公司车辆一部运转三车间副主任的柯凡回忆起1号线一期工程,直接就报出了这两个数据。
  7月28日一早7点多,柯凡就来到了硚口车场,对车辆进行了例行检查,将各项准备工作做好。大约1小时后,柯凡驾驶A01号列车抵达宗关,在等待开通庆祝活动结束后,驾驶着首班车出发了。
  “四个字形容就是人潮涌动!车一到站,真的就是只上不下,车厢里的人越来越多。”柯凡说,不少人挤在司机室旁围观,人群中时不时传来列车前进是烧油还是用电的争论。“现在,地铁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不再是多年前的稀奇,出门坐地铁已深入人心了。”
 推着小车彻夜排查信号系统
  2004年7月1日,时年27岁的刘友兵从武汉铁路部门来到武汉地铁报到,他也成为最早一批地铁信号专业技术人员。
  刘友兵回忆说,当年他的技术团队一共有15人,除了他以外,几乎全部都是刚从学校走出来的新人。信号设备维护到底要怎么搞?这一尖锐的问题,摆在了眼前,刘友兵和大家一起努力,从一点一滴开始做起,慢慢积累经验。
  2004年10月13日下午,1号线突发信号故障,刘友兵立即带队前往现场,最终将故障排除。对于故障发生的深层次原因,刘友兵和同事们当时没有获得决定性证据。于是,他们花了三四个晚上,推着小车上轨道,彻夜排查问题,排除了轨道区域等处的可能性,最终认定车站区域一个设备性能不良是造成信号故障的“元凶”。根据这一线索,存在问题的所有设备被更换,类似故障再也没有发生。
  “经过15年的发展,我们从最初的15名维护人员发展到了900余名,地铁线路也从10公里增加到了318公里,身上的担子重了,责任大了,做好信号系统的预防性维护工作是我们永远不变的初心和使命。”刘友兵说。
15年5个控制中心投入使用
  “从即时起,1号线一期工程开通试运营。”2004年7月28日,时任甲班主调度员的严律从位于硚口路的控制中心发出了关于1号线的首条指令,武汉地铁迎来了崭新的轨道交通时代。
  2003年7月底,刚入职第二天的严律接到公司通知,前往北京学习。他的目的地是北京地铁调度所,学习周期是4个月。
  “学习收获极大。你从课本上学到了什么,工作里会遇到什么,都通过这次学习得到了检验和实践。北京地铁当年客流量已经相当可观,起步点这么高,对于我们这些新手来说,打开了思路。”严律说。
  调度是发布命令的专业,是地铁运营的“大脑”。但整天面对监控仪器,发布一条又一条命令,对新鲜期一旦过了的地铁员工来说,会略显枯燥。但是,严律坚持了下来,并越来越热爱这项工作。
  “我有幸见证了武汉地铁的发展壮大,从6个调度员、1个控制中心开始起步,我们现在有120名调度员,硚口路、铁机路、三金潭、武湖、光谷等5个控制中心投入使用,我们为自己所从事的伟大事业而感到骄傲。”严律说。
员工伴随地铁发展而成长
  时任硚口路站首任值班站长的袁艺至今仍清晰记得,当宣布1号线开通时,车站一下就涌入了三四百名乘客。不少人一进车站,扒着车控室玻璃往里头瞄,大家一见到工作人员就问:1号线从哪儿到哪儿?运营时间多长?下车后怎么走?
  袁艺说,为了做好开门迎客的这一刻,她和30多位同事自2003年初春开始就奔赴北京地铁技校,进行了为期半年的封闭式培训。
  “当时正好赶上了‘非典’时期,学校封闭。我们就利用图书馆自习,翻阅各种书,安安静静、踏踏实实学习。老师们经验也很丰富,对供电、车辆和行车等各项知识都讲清楚了,我们普遍感觉收获很大。”袁艺说,学习结束后,他们还被分配到北京地铁各个车站见习,她当时就在2号线安定门站,通过实践又学会了不少技能,都用在了日后武汉地铁的运营中。
  袁艺说,1号线开通时,硚口路站共有16名员工。他们伴随着武汉地铁事业的发展而成长,绝大多数人经过基层磨炼,陆续走上了管理岗位,成为武汉地铁的中坚力量。

亲历者们讲述“武汉地铁故事” 2019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