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博物馆小蜜蜂第三期报名啦,本周日穿着汉服去丝博

2019-04-19 22:01 作者:汉服资讯  | 我要投稿

分享一篇文章。

博物馆小蜜蜂第三期报名啦,本周日穿着汉服去丝博

图文来自:钱江晚报

浙江24小时-钱江晚报记者 姜赟 通讯员 刘俏言

“传递正能量,收获课堂外的知识”——钱报“小蜜蜂”们已经成功在浙江省博物馆,中国茶叶博物馆亮相。在读者们的催促下,第三期博物馆小蜜蜂活动已经筹备完成,进入报名阶段。第三期活动,我们对孩子们有一个“特别”的要求——“穿着自己的华服,来到中国丝绸博物馆,并讲出它的故事。”



古代人的穿衣有什么讲究?

中国丝绸博物馆告诉你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但闻女叹息。”课本上描述的机杼声,现在的孩子们怕是很难听到了。丝绸,体现了中国人古老的智慧,早在汉代的时候,人们就曾经通过丝绸之路将其带到异国他乡,让丝绸成为了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功臣”。丝绸的文明,值得被代代传承。

中国丝绸博物馆或许是孩子们了解丝绸最好的去处了。博物馆内常设六家展馆,包括丝路馆、蚕桑馆、织造厅、修复馆、中国时装馆和西方时装馆。丝路馆以历代丝绸文物和图片展示了中华五千年高超的丝绸生产技术;蚕丝馆揭开了栽桑养蚕和缫丝的神秘面纱;织造厅呈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染织生产工艺,而中西方时装馆则是世界服装史的时代缩影。六大馆区一脉相连,共同呈现出了一个古老的丝绸历史世界。

而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或许就是丝路馆中的服饰区了。多样种花式又繁杂的服装设计,都暗含这哪些玄机?这其中可是大有说道,尤其是中国历代象征皇权贵族等级的服装官戴。“十二章”纹通常指什么?这个问题留给小蜜蜂们先行思考准备。

这一次,为了让孩子更切身地了解中国古代的服饰,我们提出了一个小小要求——穿着华服来看展。每一个报名的孩子需自备华服,并在活动当天站在解说台上,讲出自己这件衣服的朝代,特色或是细节故事。

这次的金牌讲解员小钟老师

是一位华服爱好者

和前几期一样,我们这一次邀请了金牌讲解员小钟老师给孩子们讲解中国古代的服饰故事。小钟老师在大学的时候就加入了华服圈,爱屋及乌,毕业后来到了丝绸博物馆,继续深入研究华服文化和丝绸艺术。她曾经参与浙江省讲解员比赛,中法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第四次会议中法丝绸及服饰展览、“博物致知——长三角博物馆教育博览会”等活动,对服饰文化有很深刻的见解。

“我会着重带着小蜜蜂们去丝路馆和嘉兴王店明墓出土的女子服饰展,不同朝代的服饰有什么区别?有什么纹样?都是什么样的人穿?”小钟老师笑着说,“之所以希望小朋友们穿着华服来看展,是想让他们更能融入这种情景,贴近展柜里的人物,超越时空,和先人们对话。”

为什么小孩子要去了解这些古代服饰知识?“穿上华服,了解华服知识,对孩子气质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这些传统文化,会让孩子们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小钟老师希望小蜜蜂们能够通过这次的看展和讲解,收获更为内在的文化内核。

在讲解结束之后,我们还加入了一个“动手环节”——学习“扎染”知识,并亲手制作,最后的成品还可以带回家留作纪念。扎染,是中国民间独特的染色工艺,用线在被印染的织物打绞成结后,在进行印染,最后把线拆除。有趣的是,扎结每种花,即便有成千上万朵,染出后却会有不同的效果出现。所以在这里,每个孩子做出的东西,都是独一无二的。

要参加活动,先做这些准备

和以往一样,我们准备了一些题目,小蜜蜂们可以熟悉起来,此外,我们要求小蜜蜂自备华服,并对自己的这套华服有所理解。关于自己这套华服的讲解也是重点,小蜜蜂们可以互相交流切磋,看看谁才是最懂华服的人。

一:古代衣服为什么这么大?

这不是因为穿着者很高大或很壮实的原因。古代的衣服普遍都是非常的宽松,穿着者讲究的是整体的气势而不是为了凸显身体曲线。尤其是礼服,古人在参与礼仪性场合的时候,讲究服饰完整的体系,一层层会穿好几层,最外面的礼服罩衣会做的大,这样穿上之后身形轮廓就会大,就会有雍容华贵的仪态感。

二:古代衣服这么大,袖子又大有长不会影响日常生活吗?

宽袍大袖一般都属于礼服,在正式场合穿,一年也就穿几回。古人穿衣讲究场合性,不同场合穿不同款式,不同颜色的衣服。在日常生活中一般都是窄袖,衣服也不会做的那么大。当然一些贵族有钱人,不需要劳作,他们的衣服相比普通劳动人民会宽大一点。

三:古代的衣服都是土黄色,紫褐色的吗?

博物馆展示的大部分都是从墓葬出土的服饰,丝绸服饰长期浸泡在水里,而且古代服饰大多采用植物染色,颜色固色度不好,容易脱落。现在看到的土黄色,褐色不是原来衣服的颜色。至于原来是什么颜色,现在也很难推测。但是,在西北干燥地区出土的服饰就还能保留下当年的颜色花纹。

四:古代皇帝穿什么衣服?老百姓又穿什么衣服?

古代同一个时期,上至皇帝下至平民,除特殊情况外,穿的衣服款式是一样的。皇帝和平民衣服的区分是通过制作衣服的布料,和衣服上的花纹。贵族会用丝绸做衣服,平民就只能用棉,麻,葛之类。不同的人使用的颜色,纹样都是不同的要求。

五:清代的鞋子为什么这么小?

展示的清代小脚鞋不是婴儿穿的鞋子,是成年女性穿的。因为我国古代女性要裹脚,就是用布条把脚缠起来,脚趾向脚掌内掰,到了清代尤其推崇小脚。

六:古代女性每个人都要裹脚吗?

传说古代女性裹脚是在五代南唐后主李煜的妃子开始,她为了跳舞时显得好看,用布条把脚裹起来。但真正有实物小脚鞋出土,是在宋代的墓葬中。不同时期对小脚的审美追求不同,宋明时期追求纤纤细足,脚要窄;到了清代尤其晚清开始追求小巧玲珑的脚,及三寸金莲。在清代,也不是所有女性都要裹脚,旗人女子不裹脚,部分汉人女性也不裹脚。普通百姓家的女性日常需要劳作也不会把脚裹到“三寸金莲”那么小。

七:为什么展柜里清代的衣服颜色这么鲜艳?

展柜里展示的这些清代服饰是传世保存下来的服饰,没有入过图,颜色保存要好一点。到了晚清,服饰也开始用化学合成染料,相比于传统的植物染料,固色度要好一点。

八:清代刺绣这么漂亮的衣服会洗吗?怎么洗?

这种有非常多刺绣装饰的服饰在清代是非常贵重的礼服,在正式场合才会穿,所以穿着的次数很少。一般不会下水洗,必要时在太阳下晒一下。

九:不同朝代的人穿的衣服都完全不一样吗?

一般来说,不同时期的衣服是不一样的。但服饰具有传承性,在服饰的剪裁制作、纹样装饰等细节上会有传承影响性。

十:古代有服饰流行吗?

古代也有流行,也有时尚,只是相较于信息发达的现代,流行变化会慢一点。在一个朝代几百年的时间里,服饰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衣服的长短、轮廓会有细节的变化。

活动要求

报名要求:年龄段在7~13岁的小学生。

活动时间:4月21日9点30分

活动地点:中国丝绸博物馆丝路馆

活动流程:小蜜蜂们在丝绸博物馆集合之后,由金牌讲解员小钟老师带着小蜜蜂队参观讲解,期间会向小蜜蜂队员提出他们之前准备好的问题,由小蜜蜂自行讲解。在参观讲解技术后,小蜜蜂集体到女红学习馆,体验扎染文化。

特别声明:本号除原创文章外,其余文章为原作者观点,发布主要是为了方便大家互相交流。

博物馆小蜜蜂第三期报名啦,本周日穿着汉服去丝博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