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材 字里行间闻到“茶香”
教材是教学之本。
翻开普通高等教育农业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制茶学》(第3版),就像开始了一段茶文化之旅,看到的是清新文字,闻到的却是绵延茶香。
“四川边茶生产历史悠久,宋代以来历代官府推行‘茶马法’,明代(1368-1644)年在四川雅安、天全等地设立管理茶马交换的‘茶马司’,后改为‘批验茶引站’。清乾隆时代,规定雅安、天全、荥经等地所产边茶专销康藏,称‘南路边茶’。南路边茶分两等六级:上等简称细茶,包括毛尖、芽细、康砖三级;中等称粗茶,包括金尖、金玉、金仓等三级……”教科书上的“南路边茶”,历史文脉清晰,将源远流长的边茶文化娓娓道来。
“蒙顶黄芽产于四川省名山县(今名山区)蒙顶山。从已有的文献中,尚未查到蒙顶黄芽的起始年代和制作工艺技术,只有品名的记载。现在的蒙顶黄芽是在1958年恢复发展起来的。蒙顶山区气候温和,年平均温度15.4℃,常年平均降雨量2000毫米左右,阴雨天较多,年平均相对湿度82%,年日照仅1000小时左右,全年雾日多达200天以上;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湿热同季;茶园土层深厚,pH4.0-6.5,非常适合茶树生长。”教科书中,逐一讲述了蒙顶黄芽的起源、种类、文化内涵以及品质特点和炒制技术,还对蒙顶茶如何管理、如何加工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记录。
“明代蒙山茶以提高品质,增加花色,保持了继续发展的势头。在佛教影响下,仙茶不断神化,名茶地位越来越高。嘉靖时‘上清峰产甘露’(《四川总志》明本),甘露梵语‘念祖’,另一种解释‘甘露神灵之精济苍生’,茶名有浓郁佛教色彩。甘露已是炒青制法,精工细作,色、香、味、形并重。炒时一人从旁助之,出铛置大瓷盘中仍须扇,热气稍退,以手重揉,再入铛文火焙之。如此多次,其茶碧绿,形如蚕钩,斯成佳品,奠定了现代‘半妙烘,形卷曲’的工艺格局。因此‘甘露’积历代制茶大成,而表现品质最好……”教科书里,关于甘露茶的阐释,读来唯美清雅。
黄芽之秀、藏茶之幽,甘露之雅……研读教科书上的雅茶,不仅可以嗅到每一缕茶香呈现出的惊喜,还可以领略到雅安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茶文化教育传承的是科学精神、传播的是正确知识,中国的茶文化教育体系,既有专业性的院校教育,也有普及性的大众教学。”对此,四川农业大学茶学系博士陈盛相表示,雅安山水壮哉,茶品真臻,茶叶伴随着雅安走过了漫长的岁月。今天,这些厚重的茶文化元素走进了大学专业教材,让高校莘莘学子在每一处字里行间的描述中,亲感雅茶文化之神采,如临雅安茗风之神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