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寻古常平|自梳女:妇女意识觉醒的一点星光——广东省东莞市常平镇

2023-10-06 14:10 作者:三献志愿者诸语  | 我要投稿

寻古常平|自梳女:妇女意识觉醒的一点星光

https://mp.weixin.qq.com/s/nXOkYH83nmgLIcdY0UqIkQ

常平镇融媒体中心 常平发布  2020-07-18

在清朝晚期和民国年间,珠三角地区有这样一群特殊的女性群体:她们自行把头发像已婚妇女一样盘起,以示终生不嫁、独身终老,被称为自梳女。为了晚年有个落脚的地方,自梳女通常会自发集资建造“姑婆屋”,共同生活,避免老无所依。


最后的自梳女


2020年7月4日,常平最后一位自梳女叶瑞娣离世,为常平自梳女这段历史画下句号。自梳女只是历史长河上的沙子,以后记得的人不会多。但自梳女这段历史,必定会有人记得,也需要有人记得。

▲自梳女叶瑞娣


自梳女的出现全因一个“穷”字。为了生计,她们背井离乡,年老又叶落归根,投入祖国的怀抱。

自梳女也称妈姐或姑婆。明代中后期,蚕丝业的兴起为女性提供了独立谋生的机会,自梳的习俗在封建礼法的压迫下,得以延续300余年,在晚清至民国前期达到高潮。到20世纪30年代,受女性社会地位提高和战乱的影响而渐趋消歇。

自梳女经济自立,因独身一人漂泊异国他乡,自梳女群体有强烈的族群意识。晚年回国后,她们结伙群居,筹资建立俗称“姑婆屋”的集体居住房。其中广东地区最典型的“姑婆屋”就是佛山市顺德区的“冰玉堂”和东莞市常平镇的“义和堂”。

▲自梳女的照片


90年代初,东莞市共有100多名自梳女,常平有37名,列全市之首。至今,全市仅剩7名自梳女在世,年龄大多已八九十岁,其中年纪最大的是望牛墩镇的陈有娣,现已108岁。


留住自梳女文化


为了铭记自梳女这一特殊人群,常平镇政府联合市侨联和市致公党,将常平义和堂“十姊妹”屋改建成历史文化旅游景点——东莞自梳女陈列馆,保留了东莞本地特色侨界历史文化,为东莞增添一张珍贵的档案名片。

东莞自梳女陈列馆位于常平镇南门街28号,面积约150平方米,于2018年11月8日正式开馆对外开放。

修缮后的东莞自梳女陈列馆依旧保持老房子原来的青砖、木结构。一进入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宽阔的大厅,两边陈列着相关图片、图画,以及自梳女的遗物。

穿过一楼大厅往里走,左手边有木梯通向二楼,前方是天井、厨房。房子的后半部分是一间里屋,其左手边也有木梯通向二楼。

沿着木质的楼梯往上走,便可看到用木板简易搭起的一个小房间。与过道连接的另外一个二楼房间,则摆放着万江街道自梳女何颖南家属捐赠的古式木大床。

整个自梳女陈列馆分为五个小区,通过30幅图文展板,重点介绍了自梳女历史背景、海外谋生情况、晚年回乡生活情况,以及党委、政府、社会热心团体和人士对归国自梳女、归侨等的关怀照顾。

在东莞市侨联和市致公党的支持下,常平在全市范围内收集了大量的自梳女遗物,共展出近200件,包括生活用品、首饰、书信、房屋证件等。如常平自梳女周月笑留下的义和堂帐薄、笔记本、外国签证申请表,黄江自梳女余王施归国时使用的皮箱等。

东莞自梳女陈列馆开馆时间固定为每周四下午2:30-5:30(节假日除外),可接受预约参观,详情可致电常平镇社会事务局电话:0769-83332522或0769-83551115。

(长按识别二维码进入VR展示)

如果来不了现场也没关系,我们有360度全景实拍图,让您身临其境参观自梳女陈列馆,了解自梳女的传奇故事!识别二维码直接进入东莞自梳女陈列馆就可以啦!


记者:薛艳丽 陈沛林

责编:薛艳丽 梁翠婷

校对:陈灿良

版式:周颖峰


寻古常平|自梳女:妇女意识觉醒的一点星光——广东省东莞市常平镇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