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兔二号驾驶日记(18)| 500米,600天,刷新再刷新!

2020年8月12日20时34分,玉兔二号从月夜休眠中醒来,又见面了,地球人!进入第二十一月昼的工作期。
征途足“里”,志在远方
500米,也就是中国传统计量单位的一里地。上个月昼玉兔的行驶里程定格在了490米,没能在上一次休眠前实现一里地的突破,驾驶员们心里不免有些遗憾,期待这个月昼能有更远的突破。
唤醒之后,玉兔移动一步,行驶里程就达到了498.7米,这是真正一步之遥的距离,大家仿佛在观看赛点争夺一样亢奋了起来,摩拳擦掌准备见证这一历史时刻。
记录近在咫尺,然而想要达到却不是那么容易,玉兔需要在几个小坑之间辗转腾挪。驾驶员们经过反复测算,终于选定了一条道路,让玉兔从几个小坑中间突出重围。

测算完毕后,驾驶员们将策略生成参数上注至玉兔,随后屏住呼吸盯着监视显示器见证这一历史性的时刻,此刻23秒一帧的遥测也显得尤为漫长。大家心里默数着3、2、1,终于,移动的遥测下传成功,这次移动了7米,玉兔的移动里程累计达到505.756米,成功跨进了500米大关,在月球背面实现了“里”程的突破。

这一里路的突破,是过往21个月积累和坚守的见证,凝注了驾驶员们的精力和心血。移动结束后,驾驶员们操控玉兔回头一望,拍下了这张全景图。也许在大家眼里看不出来每张月面行驶路径照片的差别,但在驾驶员的眼里,每张照片都存储了他们太多的回忆。
从2018年12月8日的凌晨,玉兔二号乘坐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开始了背井离乡的全新旅程。这一启程,去的就是人类未曾涉足的月球背面,从那一刻开始,驾驶员们的心就一直随着我们的“中国兔”而跳动。着陆月背、环拍四周、两器分离,每一个动作都在他们的反复测算之下进行,两器互拍、探测石块、休眠唤醒,每走一步都是他们细心规划的结果。

路程化作车辙蜿蜒在月面上,如一条随风飘荡的丝线,串联着每一个停顿、转折,也串联着驾驶员们一年多来陪伴玉兔巡游月背的兴奋喜悦、紧张感动。
携手鹊桥,七夕相依
2020年8月25日是我国传统的七夕,传说牛郎织女在那一天会踩着喜鹊搭成的“鹊桥”,跨过天河相会。神话中的鹊桥我们不曾得见,但是真正的“鹊桥”却一直与玉兔二号相伴。
这一天玉兔二号要在“鹊桥”中继星的协助下进入月夜休眠,也就是这一晚,玉兔二号在月背工作即将达到600天。作为巡视探测的主角,玉兔被给予了厚望,也获得了全世界的关注,但是这一切的实现都离不开那个架在地月之间的“鹊桥”。

“鹊桥”中继星是2018年5月21日先于玉兔发射升空的,截至七夕这天,它已经围绕地月L2点运行了827天了。在一个“我爱你”的日子它离开地球,如今又守护玉兔共度七夕。
从2019年1月3日落月开始,600天的时间里,在“鹊桥”的中继通信下,嫦娥四号实现了软着陆,玉兔二号完成了分离和移动的全部动作,迈出了人类月背探索的第一步,打破了一个又一个的移动记录,测量了月背最低温,探测了月背巡视区形貌和矿物组成,还超越前苏联的“月球车一号”,成为月球上的“寿星车”。

休眠的时间越来越近了,生存里程也一分一秒逼近600天。
驾驶员们早早地来到机房,守候着准备休眠的玉兔二号。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设置、下卸、确认,LED屏幕上的时间终于从599天跳到了600天,此时玉兔正在收拢太阳翼,它仿佛是在向天上的中继星挥手致谢,最后,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那激动人心的“着陆”吧!

作者 | 韩绍金、邓德民、宋星光;视频|唐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