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今天中国,自由出入北极,竟是因为北洋政府几十年前的一个小动作

2020-08-28 21:05 作者:销魂很销魂  | 我要投稿

在地球最北端,巴伦支海和格陵兰海之间,靠近北极的斯瓦尔巴群岛,曾是北欧海盗的神秘基地。这里寒冷且人迹罕至,北极熊的数量,比常住的人口还要多。

斯瓦尔巴群岛属于挪威还不到100年,有意思的是,虽然主权属于挪威,但包括中国在内很多国家的人,却能在这里自由出入。


发现

北欧海盗可能在1194年发现了这个群岛,那时候,海盗们误认为这里只是格陵兰岛的一部分。

但公认的发现者则是1596年来到这里的荷兰探险家巴伦支。

巴伦支有一个梦想,就是试图从欧洲北部探寻一条通往东方中国的贸易捷径。阿姆斯特丹的商人们给了他资助,使他率领一个由3艘船组成的船队开始探险。

1596年,巴伦支第三次出发。他发现了一个群岛,并将其命名为“斯瓦尔巴”,意为“寒冷的海岸”,因此也意译为“冷岸群岛”。

在这次航行中,巴伦支的船被浮冰撞毁,不得不在北极越冬。由于病痛,巴伦支于1597年去世。

资源争夺

巴伦支在群岛附近水域发现了大量的鲸群,从那以后的300年,欧洲国家开始了对这块无主之地的鲸资源的掠夺史。

荷兰、英国、德国、法国、挪威、俄国人纷纷来到这里捕鲸,最多时有300条捕鲸船在此穿梭。

1900年,人们又在岛上发现了工业发展所急需的优质煤矿,围绕煤矿资源的争夺又开始了。

斯瓦尔巴特群岛朗伊尔城附近,曾经运煤的木质索道

最早到达的中国人

1908年5月,环游世界的康有为到达斯瓦尔巴群岛的那岌岛,还写了一首“携同壁游挪威北冰洋那岌岛夜半观日将下末而忽升”的诗,描述了北极的极昼。

条约

富饶的物产,引来了当时许多大国的关注。占地建矿的过程中发生纠纷,很快演变为国际问题,各国开始争论群岛主权的归属。

为了避免战争,各国最后一致同意通过订立条约的形式进行资源共享,各缔约国公民均享有平等的定居、经商、捕捞、采矿权。

为保持这一状态能够长期维持,由国际联盟主导,英、美、丹、挪、瑞、法、意、荷、日本等18国于1920年签署条约并明文规定该群岛不得用于军事目的,该群岛也就成为了北极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非军事区。


挪威对此并不满意,但参与的列强太多,只好在1925年批准了该条约,但将其改名为《斯瓦尔巴条约》,并正式将群岛命名为斯瓦尔巴群岛。

应法国政府的邀请,中国北洋政府临时执政段祺瑞派官员前往法国巴黎签署了该条约。

中国苏联德国芬兰西班牙等33国,成为了《斯瓦尔巴条约》的协约国。最终缔约国为42个。

在地理位置上和中国八竿子打不着的北极,因为当年的一个条约有了法理依据。

遗忘

在挪威斯瓦尔巴群岛首府朗伊尔城的博物馆里,保存着几张已经发黄的纸张,上面密密麻麻地写着许多国家的名字。CNINA赫然在内。这是《斯瓦尔巴条约》签字国的名单。

《斯瓦尔巴条约》签订后,段祺瑞政府因八一三惨案而倒台。

连年战乱,让这份当年很少被国人理解的条约,渐渐被人遗忘。

黄河站

从20世纪80年代起,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中国极地考察事业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在南极大陆建立起了长城站和中山站。

1991年秋天,中国探险家高登义应挪威卑尔根大学Y·叶新教授的邀请,参加了挪威、苏联、中国和冰岛四国科学家联合的北极综合科学考察。

在Y·叶新教授赠送的《北极指南》中,高登义看到了《斯瓦尔巴条约》的英文版。他在书中注意到,中国是《斯瓦尔巴条约》的签约国。

叶新教授建议他向中国政府提议,在斯瓦尔巴群岛建立科考站。

这个消息传到中国后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中国科学院责成中国科学探险协会促成此事,并在中国科学院“九五”重大科研项目《极地与全球变化研究》中增加了一个子课题“北极斯瓦尔巴群岛科学建站调查研究”。

2001年,挪威驻中国大使馆正式来函邀请中国到斯瓦尔巴群岛考察并建站。

2004年7月28日,中国在斯瓦尔巴群岛的新奥勒松地区建立黄河站。

斯瓦尔巴全球种子库

挪威政府在斯瓦尔巴群岛上建造了一个巨大的斯瓦尔巴全球种子库,号称“末日粮仓”,这项工程耗资300万美元。

“末日粮仓”建造在北极附近、滨临北冰洋的斯瓦尔巴群岛冻土地带的岩石山洞中。

那里不易受外界气温变化影响,即使在断电状态下也能使种子处于低温环境中,适宜种子的储藏。

史料图片来源于网络

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在评论区留言

别忘了点赞、投币、收藏、关注

群号:977671984

加入本群,有《共产党宣言》等学习资料,人才也多,说话又好听,哇,我超喜欢这里的。


今天中国,自由出入北极,竟是因为北洋政府几十年前的一个小动作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