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2.3-1 动画故事基础理论:角色塑造

2023-08-21 03:42 作者:卫国-山上之城  | 我要投稿

第三节 动画故事基础理论

为更加形象地理解故事的构成原理,我们可以把故事比作一个有机体。同任何有机体一样,故事也是由“组织器官”和“运行规则”构成,并有着不同的“品种类型”。

故事的“组织器官”便是故事的构成要素,如人物、矛盾、冲突、事件、情节、线索、主题、情感等,而“运行规则”则是故事的结构规律、叙事方式、张弛节奏等,最后“品种类型”相当于故事的风格类型。

下面将针对上述诸多要素,挨个进行讲解分析。

一、动画角色

在动画故事中,角色就等于人物。

1.人物的重要性

首先,人物作为故事的第一要素,相对于情节与主题,它留给观众的记忆更为持久。

其次,大部分故事,主题主要由主人公承载传达,通常主人公身上的优秀品质即是故事的主题,比如《功夫熊猫1》中,阿宝“坚持梦想、相信自己、改变自己”的优秀品质即是影片要传达的主题。

    再次,塑造人物是剧本的第一任务。尤其对于动画片,动画角色几乎就是动画片的商标,如《葫芦兄弟》《阿凡提的故事》《蜡笔小新》《怪物史莱克》等。究其原因,动画片主要针对儿童或童心,故事相对简单,主题也不复杂,更加精力用于塑造角色与展现想象力;再者,动画角色造型鲜明,个性夸张;更容易留给观众较深的印象。

 

2.角色构成

    无论影视,动画,还是戏剧,其角色构成主要有以下几个维度:

(1)身份:贵族或平民、乞丐或富翁……职业身份、家庭身份、社会身份等;

(2)性格:内向或外向、敏感或迟钝……角色长期、稳定的行为特征;

(3)经历:角色的过往经历,比如家庭经历、成长经历、情感经历、职业经历等;为角色撰写“人物小传”是丰富角色经历的有效办法;

(4)动机:角色的内心述求或行为目标,即角色想要干什么?想要得到什么?或想要达成什么目的?对于戏剧化故事,主要角色必须带着明确的动机上场,因为角色之间动机的分歧/对立/受阻,构成故事的主要矛盾。

(5)人物弧光/心理曲线:主要是指从故事的开头到结尾,主要角色,尤其是主人公,其内在的心理变化,或者叫心路历程。人物弧光/心理曲线属于故事中的“内在心理线”,与之相对应的是“外在动作线”。内在心理线主要承担着故事的主题价值,而外在动作线主要承担着故事的情节起伏。比如《功夫熊猫1》,内在心理线:阿宝由一个迷恋武功,却不敢付诸实际行动的“梦想者”,成长为了相信自己、坚持自己的“成功者”;外在动作线:阿宝追求梦想,最终由普通人变成了功夫大侠。

对于一个好故事,既要有动作线,又要有心理线,两者缺一不可。

 

3.动画角色塑造

除了普遍的角色塑造规律,动画角色塑造又有着自身的特点。

(1)卡通化

迪斯尼说过:“动画的首要任务就是把生活和动作卡通化。”笔者理解,此处的“卡通化”就是通过夸张、变形、组接、打破常规等具有想象力的处理,将现实生活中熟悉的人、事、物进行“陌生化”改造,让观众在“既熟悉又陌生”的卡通世界完成解读快感。比如我们看《功夫熊猫》中的阿宝形象,比直接看影视剧中的类似性格真人更有乐趣;再比如《虫虫危机》中蚂蚁与蚱蜢的关系,其实就是劳动人民与凶残恶霸的关系。

动画角色卡通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手法:

夸张:抓住人物的某个特征,艺术夸大,比如《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中的人物造型,《倒霉熊》中倒霉透顶的夸张遭遇;

变形:基于角色某种特征,结合其他事物的特征进行变形,比如像蜘蛛一样很多只胳膊和手的锅炉爷爷,变成猪身的小千父母,战斗力爆表的铠甲变身;

魔法与神力:通过想象力,实现用意志直接操控世界的原始欲望,如“千里眼”“顺风耳”“七十二变”“火眼金睛”“不死之身”等;

拟人化处理:任何东西,只要被赋予人类特征,都可以成为动画角色。

            

(2)“形”天马行空、“心”不离人性

动画角色塑造,外形越天马行空,越稀奇古怪,越能给观众带来新鲜感;但角色的性格、身份、内心、经历都必须是现实世界活生生的人,这样观众才能共鸣。

比如《机器人瓦力》(图1-2-4)中的主人公,外形是一个锈迹斑斑的低级版本机器人,但内心却是一个活生生的“敏感少年”,当他面对高级版本的女性机器人,会脸红,会害羞,会渴望得到对方的青睐。

图1-2-4 动画电影《机器人瓦力》/美国/ 导演: 安德鲁·斯坦顿 2008年


 

(3)类型化人物

传统戏剧理论认为,人物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概念化人物,又叫符号化人物,即只突出人物的某一典型侧面,比如可怜的乞丐、威严的将军、美丽的公主;第二种,类型化人物,又叫典型人物,即抓住某类人的若干典型特征,艺术化地集中到一个角色身上,比如《功夫熊猫》的阿宝,贪吃,懒惰,但又暗藏梦想,生活中就有这么一类人啊;第三种,圆形人物,又叫立体式人物,除了类型化人物的典型特征,还有着独特的自我矛盾,比如电影《南京!南京!》中范伟饰演的汉奸,既具有汉奸的典型特征,又有着平凡人所具有的父爱,善与恶难以割舍,黑与白难以分清。只不过这种圆形人物过于多元,低幼年龄段观众不易接受,因此,多出现在小说或成人影视剧中,动画片中不多见。

主流动画角色塑造更倾向于第二种类型——类型化角色,抓住现实生活中某类人的典型特征,然后进行提纯、夸张,丰富角色的内在个性,最后辅之以外部造型特征。比如《虫虫危机》中的主人公菲力(图1-2-5),其角色原型应该属于现实生活中的小人物,身份普通,但又充满梦想与激情,性格中有优点也有缺点,比如正直、善良、追求梦想,但又不免心存侥幸,偶尔撒谎,不太敢直面困难,然后把这些特征集中到菲力一人身上,接着再丰富他的内在个性——喜欢发明创造但又不太靠谱,期望反抗蚱蜢但又不敢正面对抗,最后再设计他的外部特征——身材矫捷但不够强壮,活泼好动但不免毛手毛脚,富有激情,喜欢手舞足蹈,但时常用来掩饰与撒谎。

图1-2-5 动画电影《虫虫危机》主人公菲力/美国/皮克斯动画工作室 1998年


  


2.3-1 动画故事基础理论:角色塑造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