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芬底特星生态系统系列]骨花小虫——裂口鞭尾虫

参考原型:海葵,蚓螈
裂口鞭尾虫
长48.7cm(雌性个体)12.4cm(雄性个体)
分类:泛动物界,双脊索动物超门,腹索门,泛异肢动物类,甲壳高纲,叶翅纲,全索形态类,古鞭形态类,鞭虫小纲,复肢总目,奇形目,背板亚目,鞭尾形科,极肢亚科,鞭尾虫属,裂口鞭尾虫
同属近亲:7种

裂口鞭尾虫是一种长相奇特的双脊柱生物,虽然长的不是很像,但的确有两条很长的脊椎。裂口鞭尾虫作为一种纯水生的巨大虫子自然也是有着许多用于在水下运动的肢体。它们依赖其中两对肢用来推进,有着较大的活动空间。外骨骼下有着较为发达的肌肉,为后方两对肢运动提供了动力。前端两足,上面覆盖的衍生肢。一般为三节,前端平均长度只有大概0.4mm的顶节内有传感神经,所以最前端的那个肢体可以用来辅助感知水流方向。第二对足,相较于第一对足有更广的用途,可以用来抓握,辅助划水,转向。末端有着比其它部位更为长的衍生肢。据测量该肢体长度在33厘米以上,几乎快要达到了全长。雌性裂口编尾虫主要的运动器官其实是那根极为长且健壮的尾,它几乎占到了全长的2/3(不算后方的衍生节)。这根尾巴可以,上下摆动或者左右摇晃。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像虾一样弓起身子来,使他可以快速逃跑。不过这样的运动消耗的能量较多,所以裂口变尾虫一般不会这样运动。一般都是靠尾部上下摆动和前肢左右滑动改变方向来进行移动。它们的眼睛上,和其他大多数的水生动物一样都覆盖着一层薄膜可以进一步保护它们的复眼。它们的下颚下方圆润光滑,但在完全成年后会逐渐向下变直,裂口鞭尾虫身体主要还是呈流线型的,肢体其实是位列于身体下方的,可以紧贴在腹部和尾部,这时候他看上去更像一条脑袋尖尖的带鱼。

雄性裂口鞭尾虫相较于雌性体型更小,食性从植食偏向于滤食,因此,他们的辅助肢是相连的,形成一个巨大的抄网增加面积使自己可以捕食到更多的浮游植物或者浮游动物。更有趣的是,这个抄网它是可以收起来的,这其实是他的粘性唾液,由于密度和粘稠度过高,所以在水中也不会与水相融或散开。这时,他小巧的辅助肢就会将他们织起来。夸张的是雄性裂口鞭尾虫的前肢甚至于超过体长,上面布满了须状的衍生肢,也许也有辅助进食的作用,但更多情况下是用来划水。

雄性裂口编尾虫的尾部实在较短仅有身长的一半左右,虽然听起来很长但无法做到像雌性那样强而有力的摆动,所以移动速度偏慢,遇到捕食者时也无法像雌性那样弓起身子来,弹射逃跑。雄性裂口鞭尾虫的八只足中,前肢最为巨大,其次是第四对足,它与其他三对足不同,是向上长的,主要作用是交配过程中用来固定自已被雌性甩下。除此之外,它几乎没有其他作用。第二对足几乎退化上面甚至没有长出衍生肢来,但在幼年时期,这对足其实和雌性没有什么两样。而第三对足用来配合尾部辅助进行游泳,其第二节粗壮异常,但并不知道有什么实际性作用。最为夸张的其实应该是雄性的生殖器,是一根管子,长度大概有14厘米,藏于体内,从尾部汇聚到尾针。

它会采用一种非常恐怖的寄生式交配,雄性将自己整个身体倒过来后,便会趴在雌性的背上。将整个尾部全部刺进雌性的身体中。随后,固定用的肢体会脱落,然后雄性整个身体都永远固定在雌性背上。额,就是永远在一起的另一种解释?在交配完后,雄性就会脑部直接死亡。雄性的头颅会直接掉落,随后,神经中枢会连接上雌性的大脑。在大概1个星期后,雌性就可以完全掌握整个雄性残余的身体,用来辅助自己捕食或游泳等。在雄性死后,其实就已经完成了受精。雌性的卵会从尾针处排出,并用,衍生节上反向生长出的衍生肢,将卵挂到自己,尾部偏胸腹处的延生肢上。找到一个安全的地方后,才将卵固定在上面。其实雌性也可以像雄性那样分泌粘液,但那需要雄性激素,所以普遍来讲,你是看不到雌性像雄性那样吐出一大团来的,但是在雄性寄生之后,雄性激素的分泌得到了解决。在找到一个安全的地方后,雌性会一直守在那里,直到幼体出生后才会离开,不过大多没有等到那个时候就死去了。不过偶尔也有不负责任的,毕竟守护卵这一行为是需要雌性激素影响大脑来进行维持的,一旦雄性激素影响达到了上峰的话,那就只能为幼体们默哀。不过,由于体型的差距,所以这种情况很少会发生。

它们在黑暗森林沃鲁目中的各水系中分布非常广泛,可是这种广泛的分布并不能让大家对其古怪的外形感到适应,毕竟它们确实有点过于反常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