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陀翁

先把上个月所读的书籍晒出来。
二月到今天,陀氏的书又读了《卡拉马佐夫兄弟》和《白夜》(中篇小说集)中的《穷人》和《白夜》两篇。陀氏的书读的越多,愈发觉得陀氏患有精神分裂症。在几乎所有他的而书中,大段大段的内心独白,当然,这样是很好的塑造角色、渲染人物性格多样性的方法,但实在是无法习惯,很多内容过于啰嗦了,有人说陀氏写作是口述让别人记录,是否还有凑字数的嫌疑?


这几本书中:《地下室手记》、《罪与罚》、《卡拉马佐夫兄弟》以及两个中篇《穷人》、《白夜》,个人觉得最好的是《罪与罚》和《卡拉马佐夫兄弟》,个人最喜欢的也是《卡拉马佐夫兄弟》,人物的塑造更加立体,更加多样化。了解了一下卡拉马佐夫的创作背景,当时陀氏刚失去了自己年幼的儿子,处在极度的精神痛苦之中,他应该是把一部分对小儿子的思念化为了书里面的角色阿廖沙,这个角色在书中是白璧微瑕的,看到这个角色让我想起了《刀锋》中的主角,很是有角色魅力,让人不由自主的代入其中。卡拉马佐夫兄弟三人(也有可能是兄弟四人),各有性格特色,虽然他们都背负着“罪恶的”卡拉马佐夫家族的血统,但是他们显然不是老卡拉马佐夫式的那样的人,在极端恶劣的生存环境中成长起来,依然能保持内心的一份清明,不得不说,陀氏给了他们三兄弟别样的温柔。虽然他们都有各自的烦恼深陷其中,在所有人都认为是老大米嘉杀了老卡拉马佐夫的时候,他们兄弟都坚定的认为米嘉没有杀人,兄弟间虽然没有过多的话语描述,但他们是相爱的,彼此互相扶持的。后来了解到这本书本来是准备分上下部来写,现在的这本是上部,但由于陀氏的突然去世而来不及写下部了,或许正式这种缺陷,更铸造了本书的辉煌(是不是有点红楼梦的味道?)。每次读陀氏的书,都在感叹他对人物内心描写的深刻,《罪与罚》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全书其实故事情节很简单(这似乎是陀氏所有书的特点),也就短短一段时间发生的事情,但是对于主角的心理刻画、思想转变描写的可以说是登峰造极,把那种人性的复杂描写的淋漓尽致,故事情节也就是主角在鬼使神差下(具体原因可以专门写一篇论文了)杀人夺财(钱到最后也没有花),然后一系列的心理变化,以及到最后被一个妓女救赎---就连去自首都是被这个女人劝去的。人性的复杂性,陀氏的所有书都在展现这一点,每一个人的内心都是复杂的、多样的、矛盾的,怎样来获得内心的救赎,寻得内心的一片宁静?《罪与罚》和《卡拉马佐夫兄弟》的最后主角也算是获得了救赎,暂时的走到了人生的另一个阶段,特别是在卡拉马佐夫自后的一段中,阿廖沙的一段话特别感人,那是在一个小孩子的葬礼上阿廖沙的演说,“我们首先要善良,其次要诚实,再其次是以后永远不要相互遗忘”,是啊,遭遇各种变故的阿廖沙依然保持这份纯真,这份真诚,并且把自己的所感传递给大家,这种力量不可谓不强大,内心的强大。
在读的时候,确实有很多话想说,放下这一段时间有些已经勉强回忆的不太清晰了。
白夜写了一个“患有自闭症”的小职员(怎么和地下室手记主角有点相似?),偶遇了一段自认为的爱情,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的故事,陀氏很乐于描写这类人物,特别是心理刻画,最深刻的应该就是这句话了:“我的上帝!那是足足一分钟的欣悦啊!这难道还不够一个人受用整整一辈子吗?......”真实极致的舔狗,舔到最后一无所有,有意思。
穷人,用书信体的形式也是写了一个类似舔狗的人物,极度的控制欲,用自己的欲望“控制”一个远方亲戚(晚辈),虽然嘴上不承认对其有爱情,实质上已经表现的一览无余了。俩人都是穷的叮当响,但是主角还是尽力的去接济心目中的那个她,目的就是让对方有所亏欠自己然后不要远离自己,而自己又时胆小怯懦,不敢去对对方表示一下亲近,又穷又自卑,还相当在乎别人的看法,活的是不是太累了点?当然,最后对方在一有机会离开去寻找更“美好”的生活便离开了,主角依然是舔到最后一无所有,怎么和白夜有点类似,嘿嘿,有意思!
「 我要努力奋斗,我要博得人家的喜欢,如果需要的话,我甚至设法改变自己的性格。当然,在陌生人中间过日子,讨人家的欢心,躲躲闪闪,勉强自己,——这些都是痛苦的,难受的,但是上帝会保佑我。总不能一辈子做个孤僻的人啊。」
最后的结尾有点戏剧性,戏剧性的得到了100卢布(似乎是一笔“巨款”---至少能帮助解决很多问题),一切问题似乎都迎刃而解了,心目中的女神离开了,这段畸形的爱恋终于告一段落了。
陀氏书中总是有很多对于穷人的描写,极度的贫困,吃完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几乎是每本书都有,这也是陀当时生存社会的一个现状吧,社会动荡不安,人民温饱都是问题。以后看一下陀氏的传记再来专门了解一下吧。
看了一下陀氏的这套绿皮全集,总共九本,才刚刚读了四本(白夜还有一小半没看呢),还剩五大本没读,顿时压力山大,读陀氏的书还真是有点费神,对人性的思考过于深邃,人物性格的描写过于真实,人物内心的纠结表述过于淋漓尽致,总是在一个又一个人物身上看到现实中各种人物的影子,也总是不由自主的把自己代入其中,人心确实难测,就像一个人想完全的了解自己似乎都是不太可能的,更谈何去了解别人?陀氏对于人物刻画的深度,应该也是和他的生活经验有密切关系。
先看点别的书籍缓一缓。

上面这本《冬牧场》看完之后有很大的惊喜,看这本书的过程我想到了当年看三毛书籍的感觉。书内描写的是李娟在游牧民族(哈萨克牧民家庭)历史的最后阶段(书写当时是2010年)的冬牧场一起生活四个月的过程描写。看到一些评论说是本书过于流水账了,过于平铺直叙,没什么特别,我倒觉得这反而是本书的一大特点---没有过多的修饰痕迹,就是把这个对于绝大多数人类想象不到的民族的生活的真实呈现,在外人看来,这样的生活就是一个字---苦!
我难以想象在零下最低到四十度的低温下,在没有现代化生活设备的情况下在野外的生活情况,包括一切生物---牛、马、羊以及人--包括小孩子在内,连想象一下都觉得寒冷的不行,而这个民族,年复一年的这样生存着,不得不感叹一句:生命是如此顽强啊。整本书的特点就是白描,冬牧场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就怎样记录,似乎是白开水(白开水反而是最利于身体的)一样。当然这样的苦也不是牧民们自己选择的,有很多历史因素吧,他们的孩子也是向往现代化生活的,只是很多时候他们没得选择,祖祖辈辈就这样一路走过来,书中描写以后他们都会定居下来种地生活,或许多少也有点心理慰藉,这样的苦日子在现在还是少一些好吧。本书和额尔古纳河还真是相似,手边还有李娟的两本书《阿勒泰的角落》、《走夜路请放声歌唱》,也列入必读计划中吧。

然后是这本《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去年很多人在宣传推荐,买了也有段时间了,在看陀氏的间隙找来读了一下,只能说是一本很不错的心理学读物。

读完就是对这个象限图印象深刻:「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利克.伯奈依据自己与他人所采取的基本生活态度,提出四种人际交往心理模式。
四种人际交往心理模式
1、我不好一你好:
名称:“自卑者模式”、“儿童模式”。
根源:童年无助感。
表现:
①自卑社恐,易放弃自我或顺从他人。
②喜欢以百倍努力去赢得他人赞赏。
③喜欢与父母意识重的人为友。
2、我不好一你也不好:
名称:“骗子模式”、“反社会模式”。
表现:
①看不起自己,也看不起别人。
②常放弃自我、陷入绝境。
③极端孤独和退缩。
3、我好一你不好:
名称:“自负者模式”、“偏执者模式”。
表现:
①以自我为中心,自以为是。
②人际交往中失败、责任归咎他人。
③固执己见,唯我独尊。
4、我好一你也好:
名称:“阳光模式”、“健康者模式”。
表现:
①相信他人,能够接纳自己和他人。
②善于发现彼此优点与长处。
③保持积极、乐观、进取的心理状态。
→成熟、健康的人际交往心理模式 。」
这本书算是一个心理学的入门开胃小吃吧,读来也算是颇有收获。

这本书是断断续续看了好久,年前看了一半---前四篇,最近又把后四篇看完了。去年有段时间是相当喜欢看短篇小说集,看了有陈春成、双雪涛、卡佛、潘凯克、郑执、袁哲生等一些人的短篇小说集,当然还有这本《逃离》。短篇小说有个很大的不爽的地方,看完一段时间后很难记得里面的内容,除了极个别的,大多都想不起来写了什么,包括这本。所以想回头对这本书写上几句话的时候,发现脑袋空空如也,竟无任何话语可说。所以痛定思痛,以后在看书的时候,所思所想要立刻书写下来,随便一点什么感想也好,思考也罢,随手记录,再一个就是,多看长篇吧......
或许可以说一说的就是主题:逃离。每一个人都想要活出自我,逃离现存的窠臼生活,心灵上的,身体上的,对于不满的现状,他们似乎有所抵抗,但似乎又有所放弃,我们是否要为了内心所追求的自我而放弃一切?对于当下的世界来说,很难,至少对于我来说,是没有那个勇气的。但是也有折中的办法,心灵上的自我逃离或许还是可以办到的,那是阅读,通过阅读来体验不一样的人生,就算是暂时的也好,来暂时逃离这fucking damn world。
好了,就这样吧,在二月最后这几天,再读一本阿加莎的《东方快车谋杀案》和《白夜》中的最后一篇---《赌徒》。
下个月是不是先不读陀氏了?去年好像也是这样,本来计划一口气把黑塞的作品全部读完,读了几本后实在有点吃不消,计划也就告一段落了,今年还要把后面的几本---《鬼》《白痴》《死屋手记》《被伤害与侮辱的人们》《少年》读完吗?看着那些书籍的厚度有点望而却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