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汤显祖的阅历才情与《牡丹亭》的产生(三) 闺门旦研究者

2023-07-01 11:07 作者:闺门旦研究者  | 我要投稿

汤显祖一生中曾两次被谪贬到地方做官,一是因上疏中仗义执言,惹恼权臣和皇帝,被流放到处于雷州半岛南端的徐闻县做典史;二是到浙江遂昌做知县。他在民间“行走”多年,懂得民风和各类风俗习惯。此外,他还在闲暇时阅读大量杂书,这些都为他此后写作戏剧打下坚实的基础。

恩师罗汝芳亲民爱民的美德,让汤显祖永生难忘,使他在自己的仕途上,处处体现恩师的道德行范。在被称为是雷公发源地的徐闻,他泰然处之,从容地办起了书院,培养当地的青年才俊,教化黎民百姓;在遂昌做知县时,深恤民众疾苦,对朝廷和上峰借金矿增加税收软磨硬抗,想方设法减轻民间负担;重视桑麻,下乡劝农;浙西猛虎出没,屡屡伤人,他组织猎虎队,射杀恶虎,几年之内将虎患基本清除;他还公然违反《大明律》,冒着极大的风险,在春节前夕放囚犯回家过年,让他们感受到亲人的关怀,促使其更快地改过自新。这些均体现出他重视人间真情,珍惜普通人之间情感的思想。这种重视人间真情的思想,此后形成他在创作戏剧时“至情论”的思想基础。

谪贬徐闻,途经岭北的南安府,从岭北进入岭南的大庾岭驿道及重要关隘梅关(今赣南大余),是他萌生创作《牡丹亭》的重要之地。他在南安逗留,到过南安府后花园,见牡丹亭、芍药栏、梅花观掩映在丛林绿荫之间。更重要的是,他还听闻有关杜太守家小姐与情人幽会受父亲阻挠,后抑郁而亡,乃至后花园时常闹鬼的传闻。这次偶然的游历,不想竟促成他多年之后写出不朽的名著《牡丹亭》。

梅关是我国著名古关,是历代前往岭南流放的官员必经之地。其中著名的有张九龄、宋之问、刘长卿、韩愈、苏轼、黄庭坚、文天祥。至此,又加了一个汤显祖。

正是由于他亲身到过此地,才能《惊梦》当中,写出丽娘一句念白:“晓来望断梅关,宿妆残。”。




 

 

 正是由于他亲身到过岭南乃至雷州半岛的徐闻,自然知道岭南人喜吃槟榔,这就为柳梦梅反驳杜宝的话语提供了生活依据:“老平章,你骂俺岭南人吃槟榔,其实柳梦梅唇红齿白。”

他不仅笃信佛教,还迷恋道教,在前往岭南的途中他便抽空访佛探道,去过佛教圣地南华寺,到过道教的罗浮山。

由于好友达观和尚的的影响,他对佛教了解甚深。戏文中常出现表示佛缘的“三生缘”“三生石”“三生一梦”,并把“佛缘”作为杜丽娘和柳梦梅前世有缘,后世相逢、相爱的理论根据。他对道教的教义及做道场的仪式也十分熟稔,这在戏中也有表现。石道姑带领弟子做道场,唱词尽显道教特征:【前腔】〔净〕瓶儿净,春冻阳。残梅半枝红蜡装。小姐呵!你香梦与谁行?精神忒孤往!〔众〕老师兄,你说净瓶象什么,残梅象什么?〔净〕这瓶儿空象,世界包藏,身似残梅样,有水无根,尚作余香想。〔众〕小姐,你受此供呵,教你肌骨凉,魂魄香。肯回阳,再住这梅花帐?

为了树立杜宝清正、廉洁的形象,作者写了《劝农》这一出。这出的内容实际是他在遂昌生活的写照。立春的前一天,他会带着一干人到田间地头去送米酒,打春鞭,赠花枝,激励农民从事生产活动。正是由于他十分熟悉这些,戏里便出现“领了酒,插花去”和“官里醉流霞,风前笑插花,采桑人俊煞。” 的道白和唱段。杜宝还向父老乡亲表明此举的意义:〔外〕父老,知我春游之意乎?【八声甘州】平原麦洒,翠波摇翦翦,绿畴如画。如酥嫩雨,绕塍春色若苴。趁江南土疏田脉佳。怕人户们抛荒力不加。还怕,有那无头官事,误了你好生涯。

没有实际经历,很难写出这种既符合农村情景,源于生活,又艺术化而高于生活的剧本文词。

汤显祖读的书既广又杂,各种传闻、野史、杂书都成为他创作的重要来源。

《太平广记》是北宋初年编写的大型类书,是我国古代重要的野史、志怪小说,内容庞杂,包括大量的民间传说。其中的人物有神仙、灵鬼、女仙、豪侠、方士、异人等,还有道术、贡举、报应、定数方面的故事。

《太平广记》里的西晋武都太守李仲文儿女事,东晋广州太守冯孝将儿女事,汉代睢阳王拷打谈生的三个故事,便是《牡丹亭》的原始素材或称“原生态故事”。作者曾在《牡丹亭记题词》中说:“传杜太守事者,仿佛晋武都守李仲文、广州守冯孝将儿女事。予稍为更而演之。至于杜守收拷柳生,亦如汉睢阳王收拷谈生也。”这三个故事里充满了令人惊异乃至毛骨悚然的情节,成为街巷坊间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志怪小说《太平广记》里的这三处以及其他几则“原生态”传说,讲述的都是已故的女子和阳世男子结成夫妻的故事。这样令人惊异的情节被他借用来作为《牡丹亭》情节的基础,大大增强了该剧的吸引力。

显然,汤显祖对此类志怪小说采取“扬弃”,即“吸取精华,剔除糟粕”的态度,从中撷取几则故事,让其成为《牡丹亭》故事情节架构的组成部分,实为精妙之思。

 

十分深厚的文史功底和古典文学基础,尤其是熟读大量的宋、金、元杂剧,加上平日积累各种素材和“丽词俊音”,使汤显祖成为罕见的杰出戏剧家。

他自幼便熟悉宋元杂剧,成年后又扩大到金杂剧,便逐渐领会其中的写作门道。他含英咀华般地吟咏戏文,头脑中积累了大量的戏剧素材和绝妙好词。写作时,其心花笔蕊便自然而流畅地散见于戏的各处。

我惊异地发现,《牡丹亭》中的内容极为丰富庞杂,它包含中国历史上众多著名的代表人物、历史事件和典故。从先秦的孔孟儒家到庄子的道学,从汉朝初年的刘邦,到唐朝柳宗元和韩愈及其对佛教的分歧,直到南宋的秦桧,剧本中都有涉及。

如果不是熟悉和掌握大量的历史掌故及神话传说,怎么能屡屡提及刘晨、阮肇访问天台山仙女的故事,怎能在描写画作时提到“唤叫真真”的典故?又怎能通过陈最良之口,把孔子在不同场合说的两段话“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和“典守者不得辞其责” 凑在一起,刻画他对儒家经典一知半解的可笑。

不是对王勃的《滕王阁序》烂熟于心,怎能如此巧妙地将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翻作“朝飞暮卷”,再加上自己相配的三个四字格短语,构成一幅气象万千的景色图:“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 ?

不是对古代诗词歌赋了然如心,怎么能把古人称为“四美难并” 的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化为【皂罗袍】中最著名的唱词“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没有强大的遣词造句本领,怎能写出“怎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将少女“爱美”之意隐藏在“爱好”两字当中,又把《步步娇》首句“袅晴丝”之“丝”作为比兴的手段,引出少女情思萌发的情景?

如果不是熟读唐诗,怎能信手拈来一句包括“柳”“杜”的诗句作为下场诗?如果对人生悲剧没有深切感悟和文学修养,怎能写出“似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的唱词?不是对事物观察细致,又熟知温庭筠“江上柳如烟”的诗句,怎能写出“那荼蘼外烟丝醉软”这样既高于自然又符合自然的唱词?

不是熟悉神话传说中的典故,怎能让杜丽娘对柳生说出那句暗示自己尚未是人的巧妙诗句?如果不是熟读千字文,怎么能在石道姑的自我介绍时,挑出一百多个成语或四字熟语,让她在略显正经的语气中念出,大大增强戏剧的幽默?没有极为广泛的文史知识和幽默的情趣,怎么能给陈最良想出“陈绝粮”这样含有三重意味的绰号?

人们发现,他还善于用符合特定环境的词汇描写特定环境。

如写阴间,则出现“血盆中叫苦”、 “望乡台”等字眼。写丽娘出地府门,则有“则下得望乡台如梦俏魂灵,夜荧荧、墓门人静。”“赚花阴小犬吠春星。冷冥冥,梨花春影。”写柳生初次进到人走园空的杜府后花园,则出现“断烟中见水阁摧残,画船抛躲,冷秋千尚挂下裙拖”的凄惨景象。写柳生观赏画像,则有“空影落纤娥,动春蕉,散绮罗。春心只在眉间锁,春山翠拖,春烟淡和。相看四目谁轻可!恁横波,来回顾影不住的眼儿睃”这样细致而优美的描写。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几乎每一出都可找出。这体现出作者极其深厚的文史知识和驾驭唐诗、宋词、成语、典故的能力和智慧。他是名副其实的戏剧大师,更是运用语言、文字的大师。

博览群书让他知识面超群,记忆力极强更是让他的写作如虎添翼。他的头脑“内存”极大,储存着常人根本无法企及的大量资料和素材。不仅如此,他还随时随地收集资料和佳句,留下不少趣事和佳话。明末清初的民间高士查继佐在其《汤显祖传》中纪录,他为“谱四剧时,坐舆中谒客,得一个奇句,辄下舆索市廛秃笔,书片楮,粘舆顶,盖数步一书,不自知其劳也。” 是说他在遂昌做县令时,坐在轿子或马车去访客,脑中忽得一奇句,便下来在附近平民的房屋求笔一用,记录于纸上,然后粘贴到车轿顶上,而且一路行来,他多次这样做,竟不觉辛苦和麻烦。正是由于这样长期的积累,他获得大量戏剧的素材和“丽词俊音”,以便为他今后创作时应用。这便回答了令我们十分惊讶的问题:

他为何能在短短的三四个月,便一气呵成地写出近十万字的《牡丹亭》剧本。他又为何能在《牡丹亭》中写出包含大量唐诗、宋词、成语、典故的灿烂文字,又把这些文字与众多著名代表人物、历史事件和神话、传说相关联,并巧妙地融合在戏剧中。

可以说他的《牡丹亭》是天赋、灵感加勤奋产生的结果。

从另外一个角度总结,阅历是由经历得来的知识。才情, 包括两方面,一是才华,多指表现于外的艺术上的才能;二是才思,即写作诗文的能力。

正是由于汤显祖具有丰富的阅历和非凡的才情,他才写出《牡丹亭》这样的千古杰作。

古本《牡丹亭》



现代本《牡丹亭》







汤显祖的阅历才情与《牡丹亭》的产生(三) 闺门旦研究者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