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年韩国评分最高的电影!

我力推《兹山鱼谱》
主观化的叙述视角使《兹山鱼谱》 无须像史诗那样“客观” “全面”地铺陈背景, 而是可以像抒情诗一样灵活抓取和改编有助于刻画人物性格的情节片段,“记忆” 复述的顺序、 前后关联与细节填充则隐含着创作者观点。 在“渡海回忆” 中, 电影先后呈现 “ 问对、 入教、 兴罪、 审问、 丧亲、 流放”六个主要片段。 这些片段间原本缺乏因果联系, 电影运用跳跃衔接将其串联起来, 尤其前三个片段的过渡反复使用“声音先入” 的转场手法, 后一事件不停打断、 覆盖前一事件, 剧烈压缩了事件间实际的时空距离。 时空压缩凸显情节选取的主观化意图, 即以记忆闪回、 诗化复述建立人物, 以此含蓄表达创作者对人物的评价。
《兹山鱼谱》中丁若铨因为昌大从鱼类知识中找到了自处之道,昌大也因为丁若铨获得了儒家知识,丁若铨被迫抛弃妻子上岛,昌大则是被父亲抛弃,一老一少,一文一野,一个想出世,一个渴望入世,两人关系构成了故事的主体,都从“不完整”变得“完整”,也因为观念之争的“复杂情况”,分开后更紧密。故事也遵循着“两人相识——建立联系——关系升级——发生危机——最终理解”的情节结构进行,开场是丁若铨来到黑山,结尾是昌大回归“兹山”,完成了一个严密的闭环。故事的其他复线同样也符合严密闭合的结构,比如昌大与父亲的关系线索,从渴望被父亲认可,到付诸行动失败,再到获得认可,最后背弃父亲,完成了昌大对丁若铨的认同。
意象是意境呈现必不可少的元素,它既是实有之物,也包含了叙事视点的主观感情投射。在《兹山鱼谱》中充满了国人熟悉的传统文化意象,比如明月,大海,各类食物等,这些意象不仅仅承载了人物的情感,也参与了叙事。比如大海,丁若铨在月下望沧海凸显了他的绝望,而昌大在听丁若铨介绍了地球仪之后,夜晚独立沧海表露出他的世界被打开了,大海包含着绝望与开阔两种情绪,也标志着情节的推进。叙事空间的选择同样在构建戏剧情境推动叙事的作用外,有了一层表意,比如“黑山”和“兹山”的意象。丁若铨初到的“黑山”是个蛮荒可怖之地,对于昌大这也是个想要逃离的居所,但是经过两人的相处,丁若铨在“黑山”重新找到了意义,昌大在走上仕途失落之后回归“黑山”,这里的“黑山”变成了“兹山”,它成了两人的乌托邦。进而有学者指出,“《论语》在记载孔子遭遇危境时,曾有‘文王既殁,文不在兹乎’的自信自重!”“文”的礼乐传统正是“道”的所在,丁若铨的 “兹山”自然也暗合着“道”的意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