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古镇开发,沉锚效应可变故事,也可能是事故

2023-02-26 17:48 作者:张书乐  | 我要投稿

锚定一个主题,沉下去,在全省乃至全国泛起更多涟漪。

在古镇品牌打造上,沉锚效应是一把双刃剑。


作为一个少年时代寒暑假都在湖南株洲渌口区老街生活的人,对于老街有着特别的情愫。

看到媒体报道渌口老街保护与发展已经有了概念方案、将打造成集文化、商业、旅游三大功能的线性街区的消息时,突然有些担心,担心这一轮古镇开发会在沉锚效应上笔走偏锋。


所谓沉锚效应,指的是人们在对某事做判断时,易受第一印象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人们的思想固定在某处。

在文旅之中,例如刘三姐、大槐树和互联网论坛就是沉锚,最终固定在了桂林市、洪洞县和乌镇。

此处,沉锚都不是无中生有,都是在当地故事中,找到了最佳传播点。

诚然,按规划,老街在定位上已经避免“千街一面”的顶层设计,有了从挖掘故事、复原场景的修旧如旧、形神兼备的开发思路。


包括故居、老字号、伴手礼和困扰老街多年的交通、洪水隐患都有提及。

但仅此就能跳出国内早前特色小镇风口中,各种古镇开局锣鼓喧天、最后草草收场漩涡吗?

从锚定效应切入,尤其要注意初始设计中预防故事变事故。

想起一段往事。

20年前,洪江古商城尚未开发,笔者作为香港文汇报记者曾去采访,当地相关负责人特意介绍某处昔日曾是青楼,以为新闻眼,被我一笑置之。


古商城果以青楼、烟馆等景点作为卖点引发争议、名声大噪。

还真是游人如织、直奔青楼而去。以至该古镇只能呼吁游客不要只看青楼,细品下这南方的“清明上河图”,却音量难大、收效甚微。

沉锚效应成了双刃剑,成也沉锚,败也沉锚。

君不见,南京只用六朝古都去沉锚,罕见泊秦淮、金粉地摇橹,避免了一叶障目,厚重底蕴被秦淮风月偷换概念。


老街同样故事多。

湘江、渌水的合流之处,泾渭分明,正是株洲老码头所在,虽无十万人家、也是自古繁华。

因汉将马援得名的伏波岭,是否与“马革裹尸”之典有关,尚待考证。


但毛泽东考察农运来此,则是事实。


岭下老街,有率先提出“甲骨学”的大学者朱芳圃故居。


有香火至今鼎盛的关圣殿,漫步街头还能偶遇“农业学大寨”的历史波澜……

一步一景,小镇故事多,甚至老街人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亟待挖掘。


锚定一个主题,沉下去,在全省乃至全国泛起更多涟漪,莫让故事变事故,或许也该在蓝图上重点备注一番了。

刊载于《株洲日报》2023年2月23日“天台时评”专栏,刊载时有删节

作者 张书乐,人民网、人民邮电报专栏作者,中经传媒智库专家,资深TMT产业评论人,新出版有《自媒体写作从入门到精通》(清华大学出版社)


古镇开发,沉锚效应可变故事,也可能是事故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