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科普】《大雄的新恐龙》预告中出现的恐龙(下)

2019-07-25 00:08 作者:机器猫吧  | 我要投稿

【作者】

千禧君:狭脸剑龙,乌因库尔阿根廷龙
迅猛龙德尔塔:沃克氏副栉龙,月面谷双脊龙,福多斯多刺甲龙,贝尼萨尔禽龙

本文机器猫吧原贴:
https://tieba.baidu.com/p/6193056623

在上篇,我们谈了本次预告片出现的几种比较著名的物种,而这剩下的这几种物种相比之下就比较冷门了。并且我本人对其中的一些物种也缺乏了解,所以这次的一些科普写的就比较粗略,但是它们当中有几种,在整个恐龙总目都有很大的影响力,有的甚至是恐龙研究的开端
那就让大家一起去更加深入地了解它们吧!
这里顺便和大家说说恐龙总目的定义:恐龙总目是一个单系群(单系群的概念请大家自行查询),由卡内基梁龙。现代家雀和恐怖三角龙的共同祖先以及其所有后代。(如果想吐槽定义的请不要找我,毕竟提出这个定义的不是我)

上篇:

标注制图 :迅猛龙德尔塔


作者:睡鲨物流

狭脸剑龙
Stegosaurus stenops
体长:6.5m,最大9m长
体重:2.8t,最大7t
分类:鸟臀目,装甲下目,剑龙科
分布:美国,莫里逊组
时代:晚侏罗世
剑龙(Stegosaurus)是最著名的恐龙之一,也是最广为人知的恐龙之一,它们生活在侏罗纪的北美洲。剑龙体长最大约9米,高2米,体重约7吨,其最大的特征就是背上交错生长的两排骨板和尾巴上四根一米长的骨刺。
提到剑龙,我们就不得不说他的复原了,最近公布了一具迄今为止最完整的剑龙标本,让我们对剑龙的外貌有了新的认识。
        这只剑龙标本被称为“索菲”(Sophie),是一只年轻的成年剑龙,体长约5.6米,索菲标本保留了360快化石,包括19快骨板。这几年来通过对索菲的研究,我们获取了许多有价值的信息。还原了索菲的骨架后,我们发现这只剑龙的外形与我们曾经认识的剑龙有很大的不同。索菲并不像我们印象中“短而高”的剑龙形象,它的身形看起来更加的修长,更像其他的剑龙类恐龙。索菲拥有一条比我们以往认知中更长的脖子(增加了2节颈椎),这表明剑龙有更加广泛的采食范围。去年的研究对比板龙和镰刀龙类以及剑龙的头骨,表明剑龙的头部肌肉附着比我们认为的更丰富,这表明剑龙有更大的咬合力。配合利于站立的后肢结构,剑龙对于食物的选择也更多元化。
至于剑龙的“第二大脑”,现在多被认为是一个肝糖体,或者是一个神经节,用来调整下半身的运动,而剑龙的脑容量虽然按恐龙的标准算也并不高,但也够用,毕竟他们可能会照顾自己的后代。而且剑龙可能还具有群居的习性
莫里逊组生活着多种肉食恐龙,大型的有角鼻龙,异特龙,蛮龙,依潘龙和食蜥王龙,在面对掠食者时剑龙会因为骨板的问题无法快速奔跑,但是它们尾部的两对尖刺是有效的防御武器。曾经在异特龙的耻骨上发现了被剑龙尾刺击伤的痕迹。证明剑龙在必要的时候也会化身为顽强的战士。面对异特龙,角鼻龙这种级别的对手还是有希望打赢的。

沃克氏副栉龙
Parasaurolophus walkeri
身长:7.5米
体重:2.6吨
分类:鸟足亚目,鸟脚下目,鸭嘴龙科
分布:加拿大,恐龙公园组中下部,上老人组
副栉龙是一种大型植食性恐龙,它属于鸭嘴龙科,也是一类经常在大屏幕前会露脸的恐龙。
副栉龙是一种非常有特色的恐龙,它的头冠呈弧状,向后弯曲,在发现副栉龙初期,学界认为副栉龙的头冠是一个呼吸管,当副栉龙为了躲避危险进入水中时,头冠可以探出水面起到呼吸的作用。但是研究表面副栉龙的头冠并没有呼吸空,并不能起到呼吸的作用,后来认为副栉龙的头冠可以帮助它发出独特的声音,因此副栉龙可能对声音很敏感,副栉龙可能会利用这种声音来进行种族内的交流,例如求偶,发现掠食者时向同伴传递警报等等。
除此之外,中国黑龙江也发现了一种和副栉龙非常相似的恐龙,叫做嘉荫卡戎龙(Charonsaurus jiayinsis)体型更大,身长10米,重达5吨。
副栉龙的化石发现地恐龙公园组同样有非常丰富的物种,其中自然少不了凶猛的掠食者。肉食的蛇发女怪龙是霸王龙的亲戚,同时也是副栉龙最大的威胁之一。


贝尼萨尔禽龙
Iguanodon bernissartensis
身长:8米
体重:3.2吨
分类:鸟足亚目,鸟脚下目,禽龙科
分布:欧洲,艾诺组
禽龙是一种对于古生物学来说非常重要的恐龙,因为它是第一种被发现的恐龙,于1825年由吉迪恩·曼特尔发现并命名。禽龙的拉丁学名意为“鬣蜥的牙齿”,但是禽龙并不是第一种被命名的恐龙,第一种被命名的恐龙是巨齿龙。
禽龙最初的复原在现在看来可谓是奇葩,甚至你都不敢想象这家伙就是著名的禽龙,不过刚开始的化石不完整又有什么办法呢?
禽龙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它那钉子一样的拇指,一些地摊科普都会说禽龙的拇指是抵御敌人的武器。但是我就想说,你这么小的拇指,遇到大型掠食者怎么办?你难不成还把它当匕首用不成?讲真的,我觉得,禽龙就是用嘴咬,掠食者说不定都会饶了你,但是用拇指戳,纯属昨天葵花宝典看多了想学点穴!
此外,曾经许多物种也被归入禽龙,但是近年来的许多研究都显示它们其实是独立的物种。


月面谷双脊龙
Dilophosaurus wetherilli
身长:7米
体重:400千克
分类:兽脚亚目,双脊龙科
分布:美国,卡岩塔组
大家还记得《侏罗纪公园》中那只小小的,会像现代澳大利亚的斗篷蜥一样张开像扇子一样的皮肤,而且还会喷毒的家伙吗?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因为它和它前面的呆萌形象完全不一样了之后就对它没好感了呢?这家伙就是双脊龙。
事实上,真正的双脊龙并没有电影中那么小,而且也没有那扇子般的皮肤,更不可能喷毒,它是一种生活在早侏罗世北美洲的中型肉食恐龙,以当地的早期蜥脚类恐龙为食。
双脊龙也是影视和游戏中常常出现的角色,例如我最喜欢的游戏之一——方舟生存进化中也有双脊龙,不过方舟的双脊龙和侏罗纪公园的双脊龙一样,体型严重缩水,而且也会喷毒,而且出奇的烦(个人观点)
除此之外,中国也有发现“双脊龙”,曾经被称为中国双脊龙,但是后来研究表面,它是坚尾龙类,而非双脊龙类,后来改名为“三叠中国龙”。中国龙体型与双脊龙接近,但是同体型情况下中国龙更加粗壮。中国龙以当地的禄丰龙,云南龙等恐龙为食,其猎物的体型和双脊龙的猎物倒是挺接近的。
似乎是偶然,早期的许多肉食恐龙都有头冠的结构,不仅有双脊龙和中国龙,更早时候的理氏理理恩龙(Liliensternus liliensterni)也是。至于为什么会这样,学界也没有一个确切的定论。

乌因库尔阿根廷龙

Argentinosaurus huinculensis
体长:30-37m
体重:90t+
分类:蜥臀目,蜥脚亚目,巨龙类
时期:晚白垩世(1亿-9300万年前)
分布:南美洲,阿根廷
1987年,阿根廷的一位农场主发现了一块巨大的化石。开始他认为这只是一段化石化的木头(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硅化木),不过随后又发现了一些巨大的脊椎骨,其中最大的脊椎骨甚至有一个成年人那么高。这时人们才明白,这些化石是属于一只大的吓人的陆地动物的。
早在90年代,有人就估测阿根廷龙的体长为30-35米,体重为88-100吨。由于缺乏大量的椎骨,所以很难确定阿根廷龙究竟有多长。不过后来有更多的巨龙类恐龙被发现,这为阿根廷龙体型的估测提供了更多的参考模版。有些学者通过参考掠食龙与萨尔塔龙的比例,估测阿根廷龙的体长为22-26米。不过这显然不太靠谱,阿根廷龙是较为原始的巨龙类,用这些更衍化的类群来推测未必合适。在综合对比后,学术界认为阿根廷龙的体长应该还是在30-40米之间。
2004年,部分学者提出阿根廷龙的胫骨化石非胫骨而是腓骨。在套入的了新的公式计算后,得出阿根廷龙的体重为60-88吨,最有可能是73吨左右。2014年,一种新的巨龙类恐龙在阿根廷出土。这种恐龙被命名为无畏龙(Dreadnoughtus),是迄今为止发现化石保存最为良好的巨龙类。非常完整的化石便于估测体重,无畏龙体重大约为32-35吨。以无畏龙作为模板,科学家们在近期重新对阿根廷龙做出体重估测,其估算的结果为83.2吨。若考虑其脂肪,软组织等因素后,体重可能达到90吨以上。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巨龙类被人们认知,甚至部分种类开始向阿根廷龙发出体形挑战,如阿拉莫龙,普尔塔龙等。虽然阿拉莫龙与普尔塔龙的上限估值与阿根廷龙不相上下,但是由于这两种恐龙最大个体的化石实在太少,并不能作为严谨的科考依据。说阿根廷龙是难以被超越的,正式因为它不仅仅有足够硬的体尺数据,还拥有比其他挑战者更完整的化石保存,更加具有说服力。
阿根廷龙发掘于阿根廷西部的乌因库尔组,距今大约9500万年。同一期间的物种包括驰龙类的鹫龙,巨大的鲨齿龙科——马普龙,阿贝里龙科的蝎猎龙与肌肉龙。2016年,乌因库尔租又公布了3种新的掠食性恐龙,包括一种鲨齿龙,一种新猎龙以及一种大盗龙。总之,这个地区的捕食者种类众多,阿根廷龙生存的环境危机四伏。
成年阿根廷龙的体形非常巨大,几乎可以无视这些捕食者。但是阿根廷龙在长成巨兽之前,依然要面对上面的这些威胁。1999年,在阿根廷某处发现了大量聚集的蜥脚类巢穴,推测这这些巢穴属于阿根廷龙。至少有数百只阿根廷龙在这里产下了蛋,而蜥脚类恐龙并没有抚养后代的依据,可以说这是一种“R策略”。没有了父母的守护,小阿根廷龙必须自己面对一切。刚出生的小阿根廷龙手无寸铁,只能靠躲避与集群来减少自己被掠食者选中的几率,大部分时候还是得听天由命。除了保住性命,小阿根廷龙还需要不断的进食,因为在接下来的数十年间它们的体重将要增长数十万倍,巅峰生长期它们甚至可以每天增长40公斤以上。所以必须通过不断的补充能量才能有这样惊人的生长速度。当阿根廷龙长到50吨以上时,几乎就不再担心大部分捕食者的威胁了

尽管巨龙之路异常艰辛,但阿根廷龙从来不会放弃,除了为了活下去外,它还将用自己的传奇一生告诉我们什么才是陆地上最壮观的生物。

多斯多刺甲龙

Polacanthus foxii
身长:5米
体重:2吨
分类:装甲亚目,结节龙科
分布:英国,下海绿石砂组、韦赛克斯组、威客蒂斯组
多刺甲龙生活在白垩纪早期的欧洲,它和大名鼎鼎的甲龙是亲戚。
多刺甲龙是一种长相相对怪异的甲龙,首先,它也拥有甲龙的装甲,但是奇怪的是,甲龙那被吹上天的尾锤它却没有。其实这个现象,在结节龙科中是屡见不鲜。甲龙类基本上可以分成两类,一种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全身披着装甲,尾巴上有一个尾锤的甲龙科,例如甲龙,包头龙等等;还有一种就是身上同样也披着铠甲,但是尾巴上却没有尾锤的结节龙科,例如多刺甲龙,结节龙等。
多刺甲龙的铠甲可以帮助它抵御肉食恐龙的攻击,但是同时也限制了它的它的行动能力。


我是本次科普文章的作者之一迅猛龙德尔塔,在文章的最后,请允许我本人说几句我的看法:
本次哆啦A梦剧场版再次以恐龙为题材我是非常高兴的,我自己本身也是一个从小就对恐龙等古生物非常痴迷的人,也看过很多关于恐龙的书籍。但是后来我深入了解之后发现!我小时候看的那些恐龙的书籍,里面的东西基本都是错误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地摊科普。中国的恐龙科普一直都是处于比较尴尬的情况,首先古生物学本身是比较冷门的,还有一些营销号和地摊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胡编乱造,将错误的知识传播给大众。此外,国内关于恐龙的影视普遍呈低龄化,也就让大家都认为恐龙是给小孩看的,但是其实,中国也有非常多的古生物专家,恐龙并不是只是给孩子们看的。很多人并非真正了解恐龙,包括我自己也是。
本次哆啦剧场版的恐龙复原可以看出这次制作组的用心,这点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他们还是犯了一些比较低级的错误,不过我想,这也许也是一个好的开始吧,中国作为发现恐龙种类最多的国家,现在恐龙开始慢慢被重视了,我一直非常相信中国的科普力量,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们和恐龙的界限将不再明显,恐龙将成为中国的代名词之一,希望以后其他国家的人一说到恐龙就会想到中国的恐龙种类是世界第一以及中国的科普力量,相信这一天会来的!


迅猛龙德尔塔
2019.7.25

【科普】《大雄的新恐龙》预告中出现的恐龙(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