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设计别话(十八):建筑师不应该过度沉溺于设计,而应该是控制和组织

2019-06-22 18:37 作者:三炮叁  | 我要投稿

暑假期间有幸拜读建筑师刘家琨的《此时此地》,这是我看过的一本为数不多的建筑师的作品之一。

相比于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吸引我的地方在于是它的细节以及可仔细琢磨的多样化风格和设计手法。

整本书读下来不是很费劲,理论和实物相结合,深入浅出,相比于我现在读的隈研吾的《反建筑》就很轻松了。

               

刘家琨

                         

   

他被众人所知晓的两个设计理念,一个是人文意蕴,另外一个则是低技理念。读完其作品之后,我又去查阅了他的相关资料,认真的看了一些东西,也发现了一些有意思的地方。

这位本土设计师,虽是科班出身,经受训练的也是中国第一代建筑师们二三十年代从美、法引入的布扎体系,但他偏偏对文学情有独钟,大学阶段就在文学上小有造诣了。

以至于后来他大学毕业之后,分配到成都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工作的他因为在文学上出类拔萃,还被借调到了四川文学院专门从事文学创作(但真正到了这里并没有写出好的作品)。

后来他下定了决心开始重操旧业是因为,他的同学汤桦在上海办了个建筑展,让他尴尬的是,他是作为朋友而不是建筑师出席的。


汤桦


这件事几乎触动了刘家琨最敏锐的神经,于是在设计院写完自己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明月构想》后,刘家琨离开了设计院,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


明月构想


当时我看到这些背后内容的时候,就觉得这是一位被文学耽误的建筑师,就好比如被冠为杂家的王亥一样,他还有“香港私房菜之父”的美誉。


王亥



先说一下他的这个设计理念吧,基于他的这本著作以及网上一些业内人士的相关意见之后,他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这是一位充满人文关怀的现实主义建筑师。

为什么这么说,先不急,待会儿通过他的理念和相关设计作品来阐述我的观点。

其实他给自个写的序言中有一句话就已经概括得很明白了,即“对我而言,无论城乡,无论其最终的形态结果如何不同,但方法是一样的:即如何直面现实,积极应对,尽可能地使有利的条件和不利的因素都转换为设计的依据和资源,好的设计就是对这些资源的创造性利用。”

自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中提出“坚固、美观、实用”以来,建筑界的风格便大放异彩。但个人觉得,万变不离其宗,建筑是给人使用的,首先得满足实用的要求,如果单从使用者的体验感受角度出发的话,历史中有些大师设计的作品给人的使用感受并不见得很好。

比如密斯·凡德罗设计的范斯沃斯住宅,我们看的照片往往都是光鲜亮丽的,是经过修饰的,就像下面这样。

范斯沃斯住宅


殊不知,这个住宅给屋主人的体验是比较差的,因为它采用了钢架结构和大面积的全景玻璃设计,以至于主人的卧室都是透明的,没有一点私密性可言。

再者,密斯没有设计衣橱,给屋女主人(其实是他女朋友)造成了极大的不悦。

最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这是一个可以让洪水任意肆虐的建筑,就像下面这张图一样。

范斯沃斯住宅


对,这就是密斯设计的作品。该住宅位于伊利诺伊州,每年都会有汛期,河水一涨就淹没了一半的建筑物,给建筑材料造成了不小的损害。

除此之外,还有我们熟知的建筑大师王澍先生的作品,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乍一看,这建筑外立面上的这些长短不一的方格窗很具设计感,很“任性”,但从校区内部师生那里了解到,这栋建筑物给人的使用感受不是很好。

它的功能性存在问题,就单从这个窗户来说,该开窗的地方不开,不该开窗的地方就开一扇,最后又用帘幕遮上,废弃不用,有些地方采光效果极差。

除此之外,在世界各地还有很多这种饱受诟病的建筑物,比如朝鲜的那个烂尾大楼——柳津饭店等。

刘家琨骨子里是一个文人,所以他想把文学的方法和建筑设计融为一体,就像他提出的“游走路径”一样,跟写小说一般。

至于“低技理念”中的“低技”是面向现实的,用他自己的原话说就是:力图通过令人信服的设计哲学和充足的智慧含量,以低造价和低技术手段营造高度的艺术品质,在经济条件、技术水准和建筑艺术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由此探寻一条适用于经济落后但文明深厚的国家或地区的建筑策略。

这从他的一个作品“罗中立工作室”就可以看出来,这是一个因地制宜的建筑,建筑外部采用粗粝的拉毛和鹅卵石作为基本的材料。

除此之外还有“鹿鸣苑石刻博物馆”,建筑主体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清水混凝土与岩页砖组合墙”这一特殊的混成工艺,建造过程及其困难。这个时候“低技策略”就显现出来了,因为当地的工人不知道清水混凝土的建造技术,所以综合考虑之下才采用了这种方法。

突然想到一句话:建筑师不应该过度沉溺于设计,而应该是控制和组织。

我的理解是这样的,设计看上去是件很高大上的事情,因为你可能会站在一个很高的高度去做设计,但不能忘记脚下,应该低头回到最基本的东西。

这里的控制和组织是对组成建筑本身最基本的材料的把控有度,对原有材料的重复利用,这也是后来刘家琨一直致力于推广和使用“再生砖”的原因吧。

 

鹿鸣苑石刻博物馆


说到建筑材料,不得不提日本一位建筑大师坂茂。日本是个地震海啸频发的国家,灾后房屋的重建刻不容缓,所以对建筑材料的使用上有着严格的要求。




因为地震频发,房子被摧毁是一顷刻的事情,所以灾后房子的重建周期需提升,建筑材料的选用也需要坚固耐用且可回收利用。

于是,坂茂团队就专注于做了一件这样的事情,他用硬纸管、竹子、泥砖和橡胶树等可以容易找到的材料进行二次加工开发后,变得坚固实用且可回收利用。

2006年,他用中国竹编帽子设计的法国蓬皮杜中心新馆,从其他153名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日本神户大地震时,他仅用一天时间,为失去家园的灾民盖起了一座纸筒教堂;他还提出用传真纸筒芯代替钢筋水泥的想法。

这位日本建筑师因其纸管建筑设计在灾区应急重建方面的贡献而获得国际声望。

说刘家琨是具有人文关怀的是因为他自己掏钱建造了一座“胡慧珊纪念馆”,它可能是世界上最小的建筑馆吧。

此纪念馆是为了纪念在汶川大地震一名死去的女孩子胡慧珊建造的,它是为胡慧珊而建,也为地震中死去的所有的年轻的生命而建。

建筑师的此番动机是对于普通生命的珍视,就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对普通生命的珍视是民族复兴的基础。

胡慧珊纪念馆


殊不知,在和日本隔了好几个时区的巴蜀之地也有这么一位本土化的建筑大师,他自愿扎根自己的家乡,不慕北上广的灯红酒绿,在自己的故土默默耕耘,秉承着自己的设计理念,像他这样的建筑师不多见了。

一开始,我看到某某建筑大师的作品和那些设计理念是眼前一亮的,甚至会奉为圭臬,还会在人群中大放厥词以凸显自己的才识。

但佛法告诉我们,契理容易契机难。

学习可以拓宽一个人的视野,可以提高一个人的领悟能力,更是能够让一个人懂得自己的渺小和明白自己的无知。

就像有的人说的那样,一个人的知识越多,他就越是明白,自己所知道的很少。所以,一个人随着知识的积累就应该越发谦虚地向学。

知识就像一个圆,内部是你自己了解的,外部是你不了解的。当你的知识变得越多、圆变得越大的时候,跟外部接触的圆的边际也会更长,自然就会明白自己的无知更多了。

佛法告诉我们的是,学习的目的是要开发自己的智慧,找到最高的“道”。

2018.9.9 亥时 收笔



设计别话(十八):建筑师不应该过度沉溺于设计,而应该是控制和组织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