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县制明明更强,为何扩张能力反而下降了,从秦始皇征讨岭南讲起
大家好,我是热带榕树,上篇文章我们大致探讨了闽越和东瓯的历史。
简单来说,这两个王国虽然地处偏远,文献记录很少,但其建立者都是越王勾践的后裔。

战国中期,越国被楚国击败后,部分宗室子弟向南逃亡,逐渐在浙南和福建定居了下来。
这个过程中他们将分封制带到了南方,以宗法礼乐促进了当地的华夏化。
一、郡县制
如果没有秦国,那么随着时间推移,大概率的,闽越和东瓯会和楚国打起来。
因为从地缘上看,楚人一方面不断试图北进中原,另一方面,他们也从未放弃在其他方向上的扩张。
楚国的基本盘是江汉平原,大致就是今天的湖北,湖北往南,就是江西与湖南。
按照《禹贡》的说法,江西、湖南,包括今天浙江、福建部分地区,都应该被称作“扬州”。
所以活跃于此的百越部落,在中原典籍上,也因古扬州之名而被统称为“扬越”。
前几个视频,我曾详细讲过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的历史。
他们本来也是百越的分支,即吴越部落和于越部落,只不过因为离中原较近,运气也不错。

才能通过学习宗法礼乐制度,逐步将部落改组为分封制国家,最终成为诸侯之一。
相比之下,扬越的命运就没有这么好了。
虽然现存典籍中,对于楚国在南方扩张的记载零散且稀少,但我们仍然可以借此拼凑出这样一条历史脉络。
例如《史记》记载,西周末年,楚国国君熊渠:
“甚得江汉间民和,乃兴兵伐庸、扬越,至于鄂。”
随后便分封诸子,长子康封于句亶,中子红封于粤,少子执疵封于越章。
到了战国时期,《战国策》又记载,楚悼王:
“南攻扬越,北并陈蔡。”
后来司马迁在《货值列传》中总结各地民风习俗时,也明确提到:
“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长沙,是南楚也,其俗大类西楚。”
由此可见,楚国在南方的扩张,是一个持续了数百年且不断取得辉煌成就的过程。

秦始皇统一天下前夕,他们甚至已经摸到了两广地区的边缘。
如果没有秦国,或者秦国的统一再晚上几百年,楚国大概率是能够南拓到岭南的。
这个时候,浙江南部的东瓯,福建的闽越,无论处于国仇家恨还是现实利益,肯定会与楚人爆发激烈冲突。
当然,历史没有假设,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扫平六合。
尚未接触到分封制的广东、广西,以及偏远,但是实行分封制的东瓯、闽越。
几乎在没有任何缓冲的情况下,直接和郡县制帝国发生了激烈碰撞!
二、战争泥潭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估计大家多少都听说过。
作为雄才伟略的千古一帝,秦始皇携破灭六国之余威,动员大批军队南征百越!

大家如果看过我之前系列的视频,应该清楚,我在讨论历史事件时,经常会引入一个概念,组织动员能力。
分封制为什么这么厉害?前几个视频刚刚讲过,分封制的核心是宗族。
一个宗族就是一套行政班子,一套军事动员体系。
周礼中那些宗法、礼乐制度等等,都是为维护宗族内部的运行秩序而存在的。
组织严密的宗族,碰上一盘散沙的部落或者早期邦国,当然大占优势。
同理,郡县制为什么更先进?我以前在儒法斗争系列中,用十几个章节专门讲过这个问题。
如果说分封制的运行依赖于宗族,那么郡县制就是以整个天下为单位进行动员。
简单来说,就是皇帝至高无上。像什么诸侯、卿大夫之类的,地盘、税收、军队必须全部收缴。
取消掉了地方势力这个中间环节,朝廷就可以对全天下的资源进行统一调度。

这制度下组织出来的军队,完全不是五花八门的宗族私兵可以对抗的。
那么既然如此,问题就来了。分封制比部落和早期邦国更有动员能力,郡县制又比分封制更强。
照此推论,分封制可以不断向四面八方扩张,理所当然的,郡县制是不是可以做得更好?
这个问题很快在大秦帝国对岭南的征讨中,得到了答案。
秦始皇南征百越,史料记载相当简略,而且十分零散。
甚至于这场战争的指挥官,以及正式出兵的年份,学术界目前还有疑义。
究其原因,可能是秦人刚刚在岭南站稳脚跟,楚地就发生严重叛乱,隔断了与朝廷的联系导致的。
不过这场战争的基本脉络,还是可以理清的。《淮南子》曰:
“乃使屠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
这是一个相当可观的规模!哪怕如学术界的一些看法,认为这50万人不全是兵,还包括后勤人员,也是同样如此。

要知道根据部分专家的推算,当时两广地区,总人口很可能都没这么多!
大军分五路,一路攻取闽越和东瓯,两路攻广东,两路攻广西,碰上难打的,就合兵一处。
结果是闽越和东瓯当年就被平定了,秦军也较为轻松地深入到了广东。
但是在广西地区,战况变得异常惨烈!首先是《淮南子》里提到的:
“三年不解甲弛弩,使临禄无以转饷。”
战争旷日持久,秦军甚至出现了后勤保障难以维系的现象。
那么广西的百越部落,或者说西瓯人,是动员体系特别先进,军队特别强大吗?
也不是,秦军在正面战场上明显占有优势,顺利干掉了西瓯统领译吁宋,但麻烦才刚刚开始,所谓:
“越人皆入从薄中,与禽兽处,莫肯为秦虏。”
接下来就是长期的战略相持,越人根本不和你正面硬拼,成天搞小规模游击。
这种情况下,越人是无所谓,打多久估计都行,秦军就不同了。

几十万大军人吃马嚼都要从后方运输,光消耗就是天文数字。《史记》的评价就很恰当:
“旷日持久,粮食绝乏,宿兵于无用之地,进而不得退。”
翻阅历史,这可能是华夏作为先进方,碰到的第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战争泥潭。
敌人三五成群躲在树林山脉里,打又打不到,退又退不得。
最终的结果就是,在经历了长期的相持后,疲惫的秦军遭遇突袭大败,《淮南子》曰:
“夜攻秦人,大破之,杀尉屠睢,伏尸流血数十万。”
正是因为这场几十万大军覆灭的惨败,才有了秦始皇的二征岭南。
这次秦人吸取了教训,开凿了灵渠,这个不多赘述,相当于通过水运大幅降低后勤难度。
然后又大量征发赘婿、囚犯、商人等,最终才平定了两广。
三、敌人与朋友
如果以最终结果为导向,这场战争虽然过程曲折,但起码打赢了,看上去是不是还不错?

但真要探究历史细节,你会发现,秦朝所谓的胜利,有着很大的水分。
第一路大军看上去轻松地摆平了东瓯和闽越。
问题是,没过两年,这两个国家又参与到了轰轰烈烈的反秦战争中。
原因很简单,《史记》记载,秦朝对于这块地方:
“其初虽有郡名,但仍令其君长治之。”
相当于东瓯、闽越原来该怎样,现在还怎样,你只要承认自己是大秦的一个郡,就不动你。
所以与其说是秦朝打赢了,不如说是双方互相妥协了。
那么在广东,秦军进展顺利,打得不错吧?也不是,广东强大的百越部落,主要在南方。
这从后来第三次征讨岭南,就可以知道了。
当时秦朝已经亡了,中原在混战,赵佗率军与南越安阳王激战,吃了不少亏。

那么在秦朝的不断打击下,起码也是把广东、广西的百越诸部压服了吧?
其实也没有,你可以说秦军在当地站住了脚。就像吕思勉先生说的:
“中县之民初至,必不能处深山林丛,势不能不筑宫室以居,城郭以守。”
秦朝的中原移民,确实在岭南建立了一系列定居点。然而:
“秦人之徙中县民,其意虽欲使与越杂处以化之,实乃自为聚落。”
也就是说,秦军在两广地区,实际控制区只有部分定居点,广大乡野山林,还在百越手里。
这从后来赵佗“和辑百越”,也能看出来了,秦朝从来没有真正征服过岭南。
既然如此,问题就来了,分封制的组织动员能力还不如郡县制,为什么就碰不到类似的情况呢?
你说南方当时地理环境差,土人彪悍,游击起来很难搞定。
那么越国贵族南下福建、浙江,楚人控制扬越,怎么就不存在这个问题呢?

关于分封制的扩张逻辑,我之前的视频其实已经详细讲过了。
总结起来,分封制的核心是宗族,宗族比部落和早期邦国能打,这是武力保障,不可或缺。
然后呢?我比你能打,你要么学习我,就像本系列所讲的吴国和越国。
只要你学习了我,用宗法礼乐把自己改造成分封国家,那么文化上,你也会认同周礼,成为“诸夏”的一部分。
要是不肯学,或者来不及学呢?那就会被打败,但并不会被消灭。
具体来说,就像吕思勉先生在《中国制度史》里所讲,封建之道有三:
“慑服他部,责令服从,一也。”
然后就是:
“替其酋长,改树我之同姓,外戚、功臣、故旧,二也。”
即暂不改变被征服者原有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重点在统治阶层中安插自己人。

比较常见的方式,如联姻,直接让部落下一任首领继承人和双方都是亲戚关系。
时间一长,大家沾亲带故的什么都好说。
最后,还要帮助你发展生产,华夏先进的技术尽可以学了去,所谓:
“开辟荒地,使同姓、外戚、功臣、故旧移植焉,三也。”
这种开拓模式,朋友多多的,敌人少少的,遇到的阻力相对也就比较小。
蛮荒部落里原本的酋长贵族,如果配合的好,其子孙后代说不定仍可担任卿大夫之类的实职。
你所要对付的,只有少数死硬派。
郡县制就完全不同了,朝廷在各地设立郡县,皇帝大权独揽,直接任命流官管理。
以秦朝为例,能容忍百越散居各地,今天钻树林,明天上高山吗?
能容忍酋长们世代相传,在部落里威望极高,不能替换吗?肯定不行啊。
即要大幅改变被征服者原有的生活方式与社会结构,又想替换掉原有的统治阶层,就是把所有人推向对立面。
朋友一个都没有,敌人搞的多多的,各部落都会和秦军死拼到底。
如此,郡县制的组织动员能力虽然大幅提高了,但扩张的难度也急剧增加了。
最后还有一个问题,秦末天下大乱时,赵佗建立了南越国。
秦军不是在岭南处境很尴尬吗?南越国又是如何恢复稳定,乃至于和西汉并立的?
这段历史,我们下一篇再讲。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7U4y1K7Z3?spm_id_from=333.999.0.0

参考资料:
《禹贡》
《史记》
《战国策》
《淮南子》
《中国制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