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道与空性(二)
老子对反语词的思路运作,有三个层面:
一.老子认为凡事都有两个面向,且此两个面向彼此间相反相成。如有无、难以之相生相成的两面中,每个面向中即包含其对立面的要素,而且往往由一面转向另一面,如“物壮则老”、“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等,皆说明事物对立面转化的动态过程。此为经验现象的描述。
二.在两两相对的事物中,《老子》告诉人们如何关照反面而进退得度(或是以退为进,或是以进为退等)如此一来,于两两事物的观照中知所进退,谋取较高价值。
三.在两两关系的洞察下,寻求整体两面的平衡、和谐。即如何不偏取一边,而能持守于中,以及如何在相对之间顾此得彼、两面其美。
如同《中论》一词所显示的那样,《中论》一书即是要申论“中道”之理;职是之故,相对于中道的两边,龙树菩萨皆做了深度的正、反思辨与论理。但从外围的形式看,《中论》之着重以两两相对性的概念的检视来进行哲学论述,亦为其明显的特点。
在佛典中,“二边”往往是要被舍离破斥的,其指的是偏离中道的两端,如常见、断见两种极端。但相对地,相待二法却是要证成的,即时间一切皆是因缘相待而成,依此故彼,如能所之间的关系——色境【认识对象?】待眼根【认识能力?】而为色境,眼根待色境而为眼根。所以,虽然“二边”、“相待”等皆可指涉对反语词,却可能有着截然不同的意义。
在汉译佛典中,“二边”的使用是广泛的。除了常断、一异、有无等是必须被舍离和摧破的意外,其他如“内六入”“外六入”等二边,则是指两者间的相依相待,因缘和合,与“相待二法”的意含较为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