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观后感|谈当下女性不婚以及年轻人不愿意结婚背后的深层原因
现当代有很多女性在宣扬找不到合适的人,以及不想踏入婚姻
在种种现象背后隐藏着怎样的人性唤醒呢?
我想原因定不是简单的不想坠入婚姻的财米油盐以及生育抚养孩子的繁重苦闷
如果这一切能获得生命意义,我想女性多会甘之如饴
女性意识在觉醒,同时女性意识是混乱的。
女性意识的觉醒根植于时代物质文明不断的发展,让女性在物质获取方式上有了足够的安全感,具有一定的自由性和独立性;
因此,女性开始寻找更高一层的精神满足,爱情其实是一种精神性质最直观的获取方式,也是看起来最不需要花费劳力和苦力以及意志力的事,大部分渴望获取精神性质的满足方式里爱情一定是排在首位的,这背后反映了人性怎样的懒惰不再赘述。爱情的本质是真实的内心交换,也就是本是一颗孤寂的心,如果有人能与之共鸣便觉得不再孤独,显然这是一种精神上的交流,进而以外显的形式呈现为心态的安全感以及生活的满足感。
多数人在寻找的应该是类似于这样的情感交流,然而在这一步之后的下一步即婚姻,人们将二者之间进行了简单的嫁接,没有对其内容的本质不同进行区别。
很多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个观点也许本就是辩证法思维。
真相可能是人们的惰性思维并没有在爱情和婚姻之间实现完整的人格升级和认知升级。用原有的认知和思维处理另一个阶段的问题可想而知,结局定不会太过完美,然而很多人都在批判婚姻的破碎感,却很少人反省自己是否完成了自我的升级;很多人享受和渴望婚姻的安全感,却简单的将爱情和婚姻划上了等号。
因此第一个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便是, 爱情与婚姻等同么?如果想要实现完美结合,可行性有多大呢?
我们需要从底层逻辑即认知和思维来区分爱情和婚姻的概念,以便我们更好的整理行之有效的方案。
女性为什么普遍对爱情充满了无限渴望?
从客观来讲,女性不作为社会主流而存在,很少概率通过其他途径实现自我价值进而获得精神满足,因此渴望通过爱情的到精神性的满足是客观的社会发展对女性的局限;
从主观来讲,造物主安排了女性成为母亲,女性本身的母性在催生女性向往爱情,以此实现精神上的慰藉。
我们是否拥有足够的智慧和思维来界定爱情或者真爱这个概念。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确实可以找到真爱么?
我想几乎不可能,爱情是精神性质的共处,所谓真爱应该是超越有形与无形的羁绊,获得精神上的共鸣和陪伴,并心心相惜。实现它的前提是需要共赴爱情的双方具有崇高的精神品质,以及完整的人格和健全的灵魂,这恐怕不是一般人轻易可以达到的境界,如林黛玉与贾宝玉,双方都以对方为知己。
那么婚姻的概念实际本应该是什么呢?
婚姻的定义应该是男女双方在相处和谐的基础上共建家庭、陪伴生活、抚育后代、孝顺并赡养老人。
婚姻成立的前提没有爱情那么难以达到,恰恰相反婚姻得以实现的条件是简单的,也就是合理即可结婚,如同一个阶级的家庭背景、男女双方性格和睦相处,如贾宝玉和薛宝釵。还有我在学习中国教育史时听到的一个故事,即梁漱溟(学者)与他第一任夫人的美满婚姻生活,他的夫人并没有文化,但是他们共同组建了美满的家庭,他说觉得婚姻生活不错。而他的第二任夫人(第一任夫人去世后)是同样和他具有文化水平的女性,却总是大吵,他说这和他本以为的婚姻生活是不一样的。
但是随着物质文明的不断推进,人们对于爱情和婚姻的界定上,模糊且认为二者应该统一。
即希望婚姻中更多的实现爱情,希望在物质性居多的婚姻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中加入更多具有精神性的爱情因素加以点缀,这反映了人性对于美好生活的呼唤和向往。但实现这一目的的背后却不如获得物质满足那么简单直线,这背后考验的是认知和思维。
同时影视日复一日给我们塑造的举案齐眉,夫妇双双把家等场景,并将女性作为大部分瞄定用户,因此女性在界定爱情或者真爱的概念上已经被潜移默化的植入了太多错误而笼统的观念。很多人在没有完成认知升级的情况下,想一步到位得到幸福,但是这是不符合客观规律的。同样也不符合人性的规律。
也许当今离婚率非常高的原因恰恰是这一追求的结果的体现和印证。
当今婚姻破碎的家庭中,充斥了太多男女双方的精神性渴求,寄以希望在感情上获得精神性满足,一旦这种满足落空,婚姻就会濒临破灭。这其中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当代社会下人性心理的变态性反应。
如果将爱情定义为精神追求,那么相比之下婚姻更具有物质性。

那么这就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当下的年轻人愿意谈恋爱而不愿意结婚?
首先,这是两种不同的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很多年轻人在适婚年纪还没有成长到足以区分这个概念,也就是认知不足。没有具备进入另一种生活和精神状态的能力,因此在自我认知没有达到下一阶段之前,宁愿待在上一阶段。但是这里也存在着很大的误区,即如果是积极心态,待在这一阶段是为了增长能力和认知达到下一阶段是正面的,如果是因为无知、畏惧而待在上一阶段则是一种消极的人生观。
其次,年轻人寄希望同时拥有这两种状态,即达到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的统一。
但很多人没有找到得以实现的路径。
这是物质文明发展赋予年轻一代的痛苦,这一代人拥有了物质文明和自由,但是日益滋生的精神追求却很难得以实现。
因为时代还没有进步到每个人都具备完整的认知,而大部分人的弊病是选择思维上的懒惰,认知升级是一个复杂且费时费力的差事,不是人人都愿意付诸实践。
可以实现二者统一的一定是少数的智者,其中一方认知缺失,就会走向奔盘。因此真爱是极不容易出现的,因为它的前期要求要高的多,需要摒弃掉人性诸多的恶,才能得以保全。
现实生活中的婚姻是否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不堪?
也许并没有,如果说年轻人惧怕婚姻,其实反映的是对自己的不自信,对自己面对未来的驾驭能力感到自卑和不可掌控。底层逻辑即是认知不足。
什么样的人更容易走入婚姻且幸福?
大概只有两种人,一种是糊里糊涂的愚人一种是智者,而处于中间的芸芸众人,将会这种精神性质生活总是得不到满足的痛苦之中,即便进入婚姻这种状态也会维持。不停奔走于爱情的得失之中,是世界对人类的考验,原本以为是最容易最不费力就可以获得的事情、反而需要承受很多,因为爱情是双方的事,两个人的精神性质追求存在多个维度多个侧面的不同,而难以达到完美契合。 前几天落枕去推拿,遇到50岁的大叔竟然为爱情而饱受折磨,发出的疑问和十几岁、二十几岁的人没有区别,我内心感慨万千。
这是时代带给人类的痛苦。
同时也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当下年轻男女都说谈恋爱好难?
因为我们的心理状态被时代激发了,我们渴求精神性获得更多满足,但是客观来讲,我们的大脑的认知智慧并与之匹配,在这种情况下,是很难孕育出一个有效且成功的解决方案。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娱乐圈乱象重生,明星总是半路夫妻了,因为物质获取的方式相对背后的原理更加简单和直接,具有模式和真理。
而爱情的获得方式背后是对人性的考验,没有固定的模式,且具有很大的可变形。即需要具备良好的认知,也就是智慧,但是增长智慧何其难。这也就是为什么明星圈层总是做出一些让我们感觉匪夷所思的事情?为什么总是离婚出轨频频,因为明星在智慧和认知层面也不具有优越性。
明星比普通大众更早的进入到心理状态被激发的精神时代,在这个时代,很多人寄希望追求精神上的愉悦,但这是最难实现的。因此很多人想要通过一系列猎奇的方式来获取短暂的感觉愉悦,在他们的认知里,以为这是精神性的快乐,其实是人性恶的反应。
如果平衡不好时代给你的考验,我想人生将不会幸福。
所以当下的年轻人可以说有点辛苦。

另外我们经常称之为“爱情”的爱情是爱情么?
我想也并不是的,其实是一种综合性价比得到了我们内心潜意识的需求,而产生的满足感,再被灌之以爱情朦胧的面纱,你享受的是你满足了自己的精神感觉,因此你愿意称之为爱情,并为之而着迷,但是作为客体本身,也许你并没有达到实现真正爱情的前提,即你并没有完整的人格。
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随这种虚无的精神感觉的时候,社会是不安的。
爱情是智者的。
而作为这个时代的普通人,我觉得能够幸福度过这个时代的解决方案是,拓宽对于精神性的追求方式,投身于知识亦或者劳动的海洋。
唤醒精神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我们需要的是更多的去尝试以及投入、奉献汗水和享受欢乐。
因为只有大地是永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