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说道德经」第三章,水清清看鱼,水浑浑摸鱼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上:通尚。尊崇。
解析:到这一章,我又要磨磨嘴皮子了,再重复一遍: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了解万物的本质后,顺着它原来的本质特性去帮助它。
很多人也有这种疑惑,既然万物都有自性,它们顺着自己的本性发展,那为什么还需要圣人的帮助呢?
其实从第二章中可以知道,美与丑同生,有美出现就必然伴随着丑的出现。万物皆是如此,矛盾而又统一。所以圣人出,必然是因为小人盛。小人有智无德,祸国殃民,损公肥私,让民难活,让国衰落。所以,人民就需要圣人的帮助。这也是天道。
圣人体察万物,了解万物本质,然后才能去帮助万物。那人的本质是什么呢?这是这一章没有明说的一个背景。
人的本质即:人逐利,而私其欲。就像老话说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
然而欲望的炽盛,就会带来纷争和痛苦。这一点和佛家的见地一致。佛说缘生之法,即缘于生此而生彼。缘于有欲而有苦,欲和苦同生共灭。
圣人了解了人的本质,那么可以根据人的特性,去帮助人更好的生活。
第一句意思:不把贤者放到很高的位置上,使人不去争逐虚名。
这里不是不让人去学习贤者之才,而是不把贤者推崇到高人一等的位置,不让人以为学习是为了争夺名誉、争夺高人一等的虚荣。学多识广,应该是用来应用于生活之中,而不是为了让自己变成高人。
第二句意思:不把稀有之物的价格抬高,使人不生出想要盗取的心思。
就像前一段所说,学识才能不是用来比较、炫耀和抬高自己身价,而是学以致用,真正的应用到生活中来。货更是如此,货应该不附加其它价值,而只是原本在生活中的实际价值。
特别是和人性命相关的货物。人非常需要,而有些小人正是利用人的这种心情,抬高货价,损人利己。比如说粮价,当粮食短缺,其价格就会被哄抬极高,导致很多的真正需要的底层人民无法获取,从而为了自己的性命,只能去盗去抢。
货物应该只有其本身的使用价值,不应该根据稀少而抬价,否则真正需要的人反而得不到。如果正因为稀少,不可能人均都有,那么可以优先给与最需要的人。
总之,货物应该出现在需要它的人的手里,而不应该因其稀少被束之高阁或谋以暴利,使其原有的价值得不到体现或夸大。
第三句意思:不炫耀可以引起贪欲的事物,使人心不会迷乱。
在《道德经》中第四十六章,也有一句话是说可欲的:罪莫大于可欲。就像老话说的“财不外漏”是一个道理。
其实这个道理,在现在已经被很多人怀疑、甚至是摒弃了。因为漏不漏财是我们的自由,而偷财的人才是不应该的,是需要被限制的。这当然是对的。
我记得有一件事,当时被很多人讨论。一位穿着稍有些暴露的女子,被一位不法之徒给侵犯了。当时有不少人说,这位女子也有一些责任。但是更大的舆论声音都是给女子以维护,说女子穿什么、如何穿是个人自由,不应该因为这个而被指责。
我并不是指责女子有错,也并不觉得女子有任何不对。但是我还是想在这里多说两句:心存善良的人不代表不会受到天灾,做事正确的人不代表不会遭到人祸。
正确是不能避祸的啊!
周易里面的乾卦九三爻是这样说的,“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意思是:君子整天勤勤勉勉,就算到了晚上,也要好像有危险即将发生一样,不放松警惕,这样才能免除灾祸。你看,就算君子也要整天小心谨慎呢。
我们行的端做得正,法律就会保护我们,可是有些事一旦发生了,就是无法弥补的。
所以我们不仅要行得端做得正,还要将能引起贪欲的事物小心的收藏起来。毕竟和坏人浪费精力和时间,是最不值得的事情。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解析:《熟读精思》中说“读书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里的心和“虚其心”是一个意思,都是内心、心念的意思。“虚”在这里是减弱、使什么空虚的意思。
“虚其心”就是减少人的内心念头,不让人胡思乱想。
那怎样才能减少呢?前文中,就已经说了具体的方法,也就是圣人的治理方法:不上贤、不贵货、不见可欲。
不上贤,是为不崇尚名誉;不贵货,是为不给宵小有获利之机;不见可欲,是为不让人心浮动,不被欲望支配。
这三点,名、利、欲,几乎就将社会中人祸的源头说完了。
“实其腹”和“强其骨”,都是一个意思:让人吃饱穿暖、身体健康。
这是一个和谐社会最基本的保障。让人不为吃穿发愁,这应是一切治理者的第一步。不做到这一步,其他一切都是徒劳。
“弱其志”。不知道是否有人记得第二章,也有一个“志”,是“为而弗志也”中的“志”。这两个志意思一样,但是句意相反。
“弱其志”大致意思,是减少其个人意志、欲望。
“为而弗志”,是不要压抑其个人意志、愿望。
看似相反。但关键点在“弱”字和“弗”字。“弱”是减少、减弱,是已经有很多了,才需要减少。“弗”是不,表示否定,一点不要、完全去除。
《道德经》中有一个思想非常地透彻万物本质,就是“物极必反”。当事物发展到了极端之时,就会向相反的方向变化。
所以,如果想要人和谐安定,完全压制人的意志欲望是不对的,完全赞同人的意志欲望也是不对的,都会引起动乱和灾祸。
所以,既要“弗”,又要“弱”,这样人们才能和谐发展。
《道德经》也说了,什么时候“弗”,什么时候”弱“。
你看第二章,“为而弗志也”前面一句是“万物作而弗始也”,就是在万物刚刚开始兴起、发展的时候,“为而弗志也”,不减个人意志欲望。下一句是什么?“成功而弗居也”,这个时候,已经可以说是成功了,一片祥和、欣欣向荣。
接着,这一章就说“弱其志”,就到了减少他们的意志欲望的时候了。以保持社会持续的稳定、和谐的发展。
其实,就在我们生活中,也经常能体会到这种道理。
一个孩子,管教太严,他就会非常的蔫、不好动、不说话、失去了灵气,这个孩子就很难健康发育起来,无论是身体还是智慧,都会得到压抑,很难发展。
但是如果过度放纵的话,这个孩子就变得非常顽皮,到处捣乱,制造麻烦,严重的话,可能会造成无可挽回的灾难。
所以,在这方面,治理国家和管孩子差不多,不可太束缚压抑,也不可太放纵娇宠。
要让其发展,但不让其无度。
【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
这句话,常常被人误以为是老子的愚民政策:让人们不拥有智慧,这样才好奴役他们。
是因为,知在古文中是可以通“智”的,所以有些人就认为,是智慧的意思。
其实不然,如果是智慧的意思,那么“使夫知不敢。”怎么翻译呢?就算勉强翻译,也不合上下文意啊。
这句话,里面“知”出现了两次。
“使民无知”,这里“知”需要看前文,就会明白,是不知道名、利、欲可以带来好处的“知道”的意思。
“使夫知不敢”,意思是:使那些知道名、利、欲可以带来好处的人,不敢去争名夺利。
知在古文中,不单是可以通“智”,还有其他的一些意义。在《察今》中:“故察己则可以知人。”就是知道的意思。在《马说》中:“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也是知道、了解的意思。
所以,在这里,“知”就是知道的意思,也非常的合上下文文意。
整体意思,还是承接上文的那种“不上贤,不贵货,不见可欲”的说法:不知道名、利、欲能够带来好处,就不会带来纷争人祸;也需要让那些知道名利欲好处的人,不敢乱来。
举个例子:就像股市里的股民一样,绝多数的股民都是亏损状态。因为这是一个零和游戏,有人赚就必须有人赔。而那些赚钱的人,本来就有钱有势的人,也就能获得更多的信息。而亏钱的是绝大多数的人,也都是底层人民。但这些人,依然孜孜不倦的去继续往里投资,最后倾家荡产、难以自拔。
这就是,见欲人乱。以为有利可图,殊不知只是别人眼中的羔羊。
当民众都不知道这种诱惑,那么自然,那些知道的人也就无从下手,不敢为之了。
也就是“水清清看鱼,水浑浑摸鱼”了。要保持水清,让那些作妖之人原形毕露,众人望而远之。要是每个人都利欲熏心,那作妖之人当然容易隐匿其中,伺机祸乱。
这就是文章开头讲的,人的本质:逐利,而私其欲。圣人正是看到了人的本质,所以才能帮助人民避开灾祸,更好的生活下去。
【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不要做更多了,到这里就必须要停止了,那么就没有治理不好的事情了,天下也就太平了。
我们只需要:不上贤,不贵货,不见可欲,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就可以啦。再多做,就会出现问题。能做到这些,天下就不会出现祸乱,天下太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