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旧文回顾】程派艺术纪念演出感言(赵荣琛)

2022-09-05 02:27 作者:秋思听戏  | 我要投稿


图片
赵荣琛先生

程砚秋老师离开我们已经整整二十五年了,在这二十五年中,我无时不在怀念着程师,他那诚恳谦和的音容笑貌,那倾囊相授的认真神态,那爱护提携的感人情景,一经忆起悲痛难抑。记得那是一九五八年的三月,我刚从外地演出归来,征尘未掸,噩耗突降,恩师瞑目物化,当时的我哽咽在喉,悲泪哀流,顿足捶胸,悔恨万分,为什么不提前赶回再多听一听恩师的教诲。从那时起,我更加感到自己所学不足,肩负的责任之重了。四分之一的世纪过去了,作为程派弟子的我,在继承和发展程派艺术方面,作得不够,深感内疚。今天文化部、中国戏剧家协会等七个单位,在北京组织隆重的纪念活动,缅怀程师。全国各地的程派弟子、程派艺术传人,由江南、东北云集京华参加纪念演出,相互学习,交流技艺,加强团结,这对继承、发展程派艺术将会起到推动作用。这次纪念活动受到了国内外程派艺术爱好者的热烈欢迎,他们发来热情洋溢的贺信,有的不远千里来京观看演出,盛况空前。我想恩师在九泉之下定会感到无限欣慰。


一九五九年,程师刚刚逝世一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关怀下,举办了程师逝世一周年的纪念活动,参加纪念演出的只有六名程派演员。总理风趣地说:我们国家六亿人口,仅有六名程派演员,太少了吧!他向我们提出要求:今后要更好地培养更多的人材来继承、发展程派艺术。事隔二十四年,今年的纪念活动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下,邀请了五个省市的十五位程门弟子和程派艺术传人,云集北京合作演出,纪念程师逝世二十五周年。这里有年事已高私淑自学的新艳秋,也有年仅十八岁的后起新秀。整个演出可看出程派艺术的一派兴旺景象。


首场纪念演出,由新艳秋、王吟秋、李蔷华、李世济和我五人合演的程派名剧《锁麟囊》,我们先后都饰薛湘灵,在安排场次时,大家团结谦让,毫不计较名次。蔷华演“选”,未出场的几句念白先声夺人,〔四平调]唱得圆柔醇厚,听来悦耳传情,突出了薛湘灵的一个“娇”字。世济虽然正值患嗓疾,但“春秋亭”一折,唱得声情并茂,几段〔流水]起伏顿挫、节奏鲜明,很有一些“间关莺语花底滑”的意思。我演过“归宁”、“遇水”之后,吟秋接演“打粥”、“进府”、“朱楼”、“盘问”(即“三把椅”)数折,都很有光彩。吟秋在程师身边学艺时间最久,受益最多,他的演出沉稳、持重,演唱隽永深沉。“朱楼”一场的上楼、找球的身段、水袖和回头再望锁麟囊的动作,都有师承又有创新。最后“团圆”,由七十三岁高龄的新艳秋接演,她虽年事已长,但精神气度仍不减当年,从她的演出特别能看到一些程师早年的风貌,足见她学得磁实。这出大合作《锁麟囊》的演出,很是圆满,大家都很高兴。不过,我还想到了上海的玉茹,也想到了已经作古的玉兰,如果她们也都能参加这次合作,该是多好!


第二天开场戏是第四代传人李海燕演出的《贺后骂殿》,北京市戏曲学校李文敏(我的学生)所教,一板一眼、一招一式,颇有规矩。第二出是新艳秋的弟子钟荣演出的《文姬归汉》“祭坟”一折,钟荣的嗓音又宽又厚,喷口有力,一大段〔反二黄]唱得回肠荡气,缠绵幽怨,颇能感人。吕东明是我的学生,她演出了《大登殿》,一段〔二六〕,一段〔流水〕,唱得稳重明快,层次清楚,准确地表现了王宝钏的性格。大轴是新艳秋的《六月雪·坐监》一折、她演得一丝不苟,大段(慢板]唱得悲戚哀伤,委婉尽致,行腔有情,妻楚动人。她那下跪的身段,哀告的眼神,显示了她精湛的表演技巧。第三天,天津市戏曲学校学生刘桂娟演出了《六月雪·坐监》、然后新蓉演出《三击掌》,她已多年不曾演出了,由于功底扎实,唱来演来,都仍不失原来的风貌。大轴是蔷华和梁庆云同志合演的《武家坡》,蔷华的这出戏规矩大方,不温不火,承相之女的闺门身份,她拿得极准,唱念都显示了她的功夫实力。第四天,上海京剧院王凤莲是吟秋的学生,她演出了《六月雪·法场》一折,唱法、神态都有来头,老师的辛劳已经有了可喜的收获。中国戏曲学院王学勤是世济的学生,她演出了《三击掌》·做派、唱念都俨然有谱、学生是老师的影子,名师出高徒。压轴是林玉梅同志演出的《碧玉簪》“病房”、“团圆”两折,玉梅同志多年来致力程派,颇有成绩。“病房”一场的〔二黄慢板〕唱得幽怨缠绵,如泣如诉,“团圆”一场和小生的一段对唱,是在继承基础上的革新发展,很有光彩。大轴是吟秋演出的《荒山泪》“寿堂”、“织绢”、“抢子”三折。此剧是程师生前经常演出的剧目,而且拍成了电影。吟秋深得亲传,在唱念上稳而不温,“织绢”的大段〔西皮]唱得神满气足。“抢子”的水袖干净而妩媚,袅娜而多姿。第五天,新艳秋最小的弟子、南京戏校学生张丽丽演出了《青霜剑》“灵堂”一折,凄厉肃穆,很有意境;接着是中国京剧院中年演员、我的弟子张曼玲演出的《玉堂春》“会审”,多年来她用我赠勉的“功无捷径,勤学苦练,艺无止境,精钻细研”这句话,严格要求自己,刻苦用功。“天道酬勤”,她的成绩没有辜负她所下的功夫。“会审”这出唱工繁重的戏,她举重若轻地演得很自然。最后是我与俞振飞的《春闺梦》,因为有俞老在场的提带,还多承名小生储金鹏的协助排练,我勉力地演完了这出戏。但自己觉得还很不够,正殷切地期望着广大研究家们能够给以指教。


这次纪念演出的几堂乐队,皆具程派特色,老一辈的鼓师白登云,琴师钟世章、夏魁连同志,他们早年和程师合作,对程派艺术造诣极深。唐在炉、熊承旭的伴奏,是在程派唱腔艺术规律的基础上可喜的发展,成绩是值得钦敬的。为《锁麟囊》伴奏的鼓师栗振珊和给钟荣伴奏的琴师徐惠民,也具有相当的程派特色。更值得一赞的是新艳秋带来的一堂乐队,他们都是中青年,很有功底,伴奏顿挫有力,起伏多变,有虚有实,托垫得体,给人留下较深的印象。


这次纪念演出使我感到最大安慰的是:程派艺术后继有人。几位中青年演员,在今日舞台上获得了这样的成就,实在令人为之雀跃,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由于时间关系,还有许多来京观摩的中青年演员没有来得及参加演出,希望以后能再有机会展示一下他们的实力。这次纪念活动,我为程派传人能够团结一起同台合作而欢欣高兴。我为有这样一个学习机会而感到满意。希望老一辈的顾曲家和广大的程派艺术爱好者都来热情指教,使程派艺术进一步得到发扬光大。


【作者:赵荣琛  1983.5《戏剧报》】

【旧文回顾】程派艺术纪念演出感言(赵荣琛)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