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二)
3.矿产资源厅
书接上回

又是萤石,粉色的和紫绿色的。上网查了一下萤石颜色多变的原因。
萤石(Fluorite),又称氟石,是一种矿物,其主要成分是氟化钙(CaF_2) ,含杂质较多,Ca常被Y和Ce等稀土元素替代,此外还含有少量的Fe2O3 ,SiO2和微量的Cl,O3,He等。自然界中的萤石常显鲜艳的颜色,硬度比小刀低。它可以用于制备氟化氢。
纯净的萤石为无色,但因含有较多Y、Ce、Ca等元素,造成萤石结构空位,产生色心而致色,常见的颜色有浅绿色至深绿色,蓝、绿蓝、黄、酒黄、紫、紫罗兰色、灰、褐、玫瑰红、深红等。
按常见颜色划分萤石可划分出绿、紫、蓝等品种。
绿色萤石:蓝绿、绿、浅绿色。较常见的为晶簇。古有软水绿晶之说,现已不用。
紫色萤石:深紫、紫.常呈条带状分布。古有软水紫晶之称,现已不用。
蓝色萤石:灰蓝、绿蓝、浅蓝,往往表面深,中心浅。
黄色萤石:桔黄至黄色,常呈条带状出现。
无色萤石;无色透明至半透明以单晶或晶簇出现。


这个蓝铜矿有点克鲁苏的味道。



脂肪光泽,也称“油脂光泽”。在某些透明矿物的断口上,由于反射表面不平滑,使部分光发生散射而呈现的如同油脂般的光泽,例如光卤石的光泽。光泽是反映矿物对可见光反射的能力,之前还真以为他身上有油脂😂

在矿物学中将光泽的强度依反射率(R)R范围分为三级:金属光泽、半金属光泽、非金属光泽,非金属光泽又分为八类。





敲击方解石可以得到很多方形碎块,故名方解。方解石的色彩因其中含有的杂质不同而变化,如含铁锰时为浅黄、浅红、褐黑等,但一般多为白色或无色。




岫岩玉是我国历史上的“四大名玉”之一。岫岩玉材质好,色泽富,产量大,在玉石市场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岫玉,也叫蛇纹石,人们称之为“蛇纹石”。因为人们发现蛇纹石玉的表皮,由错综复杂的水平和垂直结构组成,这些结构之间有斑点,非常类似蛇皮纹路,因此得名。
岫岩玉中的成分物质复杂,在物理性质和艺术特征上,有许多差异。因此,它不是单一的玉种。当次生矿物含量发生变化时,岫玉的玉质和颜色,也会发生变化。因此,颜色非常丰富。

像岩浆般炙热的红色,又有像太阳光辉般的金色。

开始第一眼还以为第一排最右边的是珍珠项链,以前看鬼吹灯南海归墟那一章也出现过砗磲,以为就是贝壳,没想到做出来这么漂亮,像象牙一样洁白,又像珍珠一样莹润。








岫岩玉的硬度不高于6.5,岫岩玉也有很低的硬度,约为2.5。岫岩玉主要产于辽宁省岫岩县,应该也是低硬度也便于加工成工艺品吧。





因为发现有好些矿石都是吴世泽捐的,就上网查了查他,1961年毕业于昆明工学院地质系(本科)。长期在云南省有色地质系统从事地质找矿与研究工作,多次获省部级科学进步奖。负责云南省宝玉石资源地质调查期间(1987——1989年),与同事一起在云南省发现了一批中高档宝石矿床。
从事宝玉石找矿、鉴定、珠宝商贸近三十年,珠宝方面的主要论著有:《云南省宝玉石资源地质调查报告》、《云南省重要矿物晶体资源报告》、《云南省的宝石》、《中国祖母绿》、《云南省宝石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远景》、《天然矿物晶体——大自然赐给人类的宝贵财富》、《璀璨之美——云南的宝石及矿物晶体》等。

猫眼去现场看的话,真的能看见宝石中间的那条竖缝,就像猫的竖瞳,手机拍不出来。


翡翠与玉的区别:
翡翠和玉的概念很容易被混淆,其实,翡翠确实是玉,但反过来说,玉就不一定是翡翠。硬玉就是翡翠,产于缅甸。翡翠以其特有的成分和优良的质地,成为“玉中之王”,深受人们喜爱,软玉就是硬度低于翡翠的天然玉石。




在19世纪初期,人们发现当萤石受到太阳光照射时,便会发出一种蓝色的光芒,便将此种会发光的现象称之为荧光(Fluorescence)。事实上,自然界中具有荧光特性的矿物并不局限于萤石一种。当我们用紫外线或X射线照射时,有些矿物也会散发出不同的色彩,而且射源能量不同,部分矿物所呈现的颜色也会改变。
某种物质受到激发光(可以是紫外线或者X射线)照射后,产生一种能量跃迁,进入激发状态,从而产生一种比照射光(通常为不可见光)波长更长的光(通常为可见光),这一现象叫做荧光反应。
4.龙行川渝厅



马门溪龙特别大,手机都拍不下来,这个时候人已经特别多了,就没怎么拍照了。

5.缤纷生命厅




最上面的那一排应该就是绝世唐门里的光明女神蝶吧,不确定,因为博物馆写的名字是闪蝶。




䗛就是足节虫,非常大,




6.缤纷生命厅

三叶虫是节肢动物门三叶虫纲节肢动物。 身体分为头、胸、腹三个部分;背上长有甲壳,甲壳纵向分为三片。头部覆盖有硬壳,称为头甲;头甲中央隆起的部分叫头鞍,头鞍的形状和大小根据种类的不同而变化较大;头鞍前部是头盖,头盖上长着眼睛;腹部和尾部也有甲壳包裹。因背上甲壳纵向分为三片而得名。三叶虫是地球表面上出现得最早的甲壳动物。最早可以追溯到5.5亿年前的第一纪初,并很快占领了海洋。

直角石(学名Orthoceras)是一属已灭绝的直角石亚纲动物。其化石非常普遍,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海洋地层,尤其是石灰岩。

菊石,软体动物门,头足纲、菊石亚纲的统称,是一类早已绝灭的海洋生物。
菊石生存于早泥盆纪早期至晚白垩纪末期,其外壳常以化石的形式保存在地层中。菊石外壳为单瓣,由胎壳、气壳和住室三部分组成,通常沿一平面绕胎壳旋卷,每旋卷一周为一个旋环,成年菊石壳一般有5到9个旋环,呈两侧对称,有直形、弯形甚至不规则状者。菊石胎壳很小,呈球状或桶状,位于外壳末端,气壳与胎壳相连,被分隔成一个个称之为气室的房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