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历史趣闻,奇闻异事,中国古代博物学。宋朝沈括的著作《梦溪笔谈》。文言文与白话文版

2022-05-26 04:15 作者:奇闻异事蛋糕怪  | 我要投稿

历史趣闻:奇闻异事,中国古代博物学之宋朝沈括的著作《梦溪笔谈》第172章 海上来客。文言文与白话文版。“原文”嘉祐中,苏州昆山县海上,有一船桅折,风飘抵岸。船中有三十余人,衣冠如唐人,系红鞓角带,短皂布衫。见人皆恸哭,语言不可晓。试令书字,字亦不可读。行则相缀如雁行。久之,自出一书示人,乃唐天祐中告授屯罗岛首领陪戎副尉制;又有一书,乃是上高丽表,亦称屯罗岛,皆用汉字。盖东夷之臣属高丽者。船中有诸谷,唯麻子大如莲的,苏人种之,初岁亦如莲的,次年渐小。数年后只如中国麻子。时赞善大夫韩正彦知昆山县事,召其人,犒以酒食。食罢,以手捧首而笑,意若欢感。正彦使人为其治桅,桅旧植船木上,不可动,工人为之造转轴,教其起倒之法。其人又喜,复捧首而笑。

“译文”

嘉祐年间,苏州昆山县的海上,有只船桅杆被折断了,风将船吹送到岸边。船上有三十多人,衣着打扮像唐朝人,腰系红色皮革的角带,身穿短黑布衫。看见人他们都大哭,所说的话完全听不懂。试着要他们写字,所写的字也无法认读,走路则相互紧跟像大雁阵形。过了很久,才拿出一份文件给大家看,是唐朝天祐年间任命屯罗岛的首领为陪戎副尉的诏书。他们又出示一份文件,是《上高丽表》,也称他们是屯罗岛人,都用汉字,大概是臣属于高丽的东夷人。他们所乘的船中载有各种谷物,只有麻子像莲子般大,与众不同。苏州人试着种下它们,第一年结的果实也像莲子般大,第二年就小些,几年后就和中国的麻子一样了。当时,赞善大夫韩正彦任苏州昆山县知县,召见了他们,以美酒佳肴犒劳这些屯罗岛人,他们吃完后,用手捧着头笑,好像是在表达感激之情。韩正彦派人为他们修理桅杆,桅杆是以前安装在做船的木头上的,无法转动,于是工匠为他们制造了一个转轴,并教会他们起倒的方法。他们又非常高兴,再次捧着头而笑以示谢意。

“原文”第166章 白雁

书签收藏评论目录封面


“原文”


北方有白雁,似雁而小,色白,秋深则来。白雁至则霜降,河北人谓之“霜信”。杜甫诗云:“故国霜前白雁来。”即此也。

“译文”

北方有种白雁,样子象雁但体积较小,浑身白色,深秋时节就飞来。每当白雁到就有霜降,黄河以北一带的居民叫它“霜信”。杜甫的诗句说:“故国霜前白雁来。”指的就是这种雁。


治平中,泽州人家穿井,土中见一物,蜿蜿如龙蛇。大畏之,不敢触,久之,见其不动,试摸之,乃石也。村民无知,遂碎之,时程伯纯为晋城令,求得一段,鳞甲皆如生物。盖蛇蜃所化,如石蟹之类。


“译文”


治平年间,泽州有家人挖井,在土中发现一个东西,弯弯曲曲地像龙和蛇的形状,人们害怕它,不敢触摸,过了很久,见它不动,就试着去碰它,原来是石头。村民不懂,就把它敲碎了。当时程伯纯任晋城县令,要了一段,石上的鳞甲就像活的生物一样。这大概是蛇蜃一类的化石,就像螃蟹变成石蟹那样。


“原文”


契丹北境有跳兔,形皆兔也,但前足才寸许,后足几一尺。行则用后足跳,一跃数尺,止则蹶然扑地。生于契丹庆州之地大漠中。予使虏日,捕得数兔持归。盖《尔雅》所谓劂兔也,亦曰“蛩蛩巨驉”也。


“译文”


契丹北部有种动物叫跳兔,形状和兔子完全一样,但前脚只有一寸多长,后脚几乎有一尺长。行进的时候就用后脚跳,一跃能有几尺远,停止的时候就骤然仆倒在地。跳兔生长在契丹国庆州一带的荒漠中。我出使契丹时,捕获了几只带回来。这种动物大概就是《尔雅》中所说的“蜃兔虫”,也叫作“蛩蛩巨与驉”。


“原文”


解州盐泽,方百二十里。久雨,四山之水悉注其中,未尝溢;大旱未尝涸。卤色正赤,在版泉之下,俚俗谓之“蚩尤血”。唯中间有一泉,乃是甘泉,得此水然后可以聚人。其北有尧梢水,一谓之巫咸河。大卤之水,不得甘泉和之,不能成盐。唯巫咸水入,则盐不复结,故人谓之“无咸河”,为盐泽之患,筑大堤以防之,甚于备寇盗。原其理,盖巫咸乃浊水,入卤中,则淤淀卤脉,盐遂不成,非有他异也。


“译文”


解州盐池四边一百二十里。久雨后,四周山上的水都流到池子里,但池水从未溢出过;大旱时也没有干涸过。在版泉下边卤水是红色的,当地俗称为“蚩尤血”。唯独盐池中有一泉水,是甘泉,有了这种水,才能把食盐结晶出来。盐池的北面有尧梢水,也叫巫咸河。盐池的卤水,没有甘泉水的掺和,就不能制成食盐。只有当巫咸水流入时,卤水便不能再生成盐了。所以人们称它为“无咸河”,它成了盐池的祸患,人们修筑起大堤防备它,比防范强盗还要小心。追究其中的道理,那是由于巫咸河的水浑浊,流入大卤中,泥沙淤淀了盐脉,便不能产盐了,没有其它特殊原因。


“原文”


鲤鱼当肋一行三十六鳞,鳞有黑文如十字,故谓之鲤。文从鱼、里者,三百六十也。然井田法即以三百步为一里。恐四代之法,容有不相袭者。


“译文”


鲤鱼在肋部有一行鳞,共三十六片,鳞上有像“十”字的黑色纹路,所以称它为鲤。文字字形从“鱼”、从“里”,就是三百六十。但是井田制以三百步为一里,可能四代的法令,或许有不相承袭的情况。


“原文”


至和中,交趾献麟,如牛而大,通身皆大麟,首有一角。考之记传,与麟不类。当时有谓之山犀者,然犀不言有麟,莫知其的。回诏欲谓之麟,则虑夷獠见欺;不谓之麟,则未有以质之,止谓之“异兽”,最为慎重有体。今以予观之,殆天禄也。按《汉书》:“灵帝中平三年,铸天禄、虾蟆于平门外。”注云:“天禄,兽名。今邓州南阳县北《宗资碑》旁两兽,镌其膊,一曰天禄,一曰辟邪。”元丰中,予过邓境,闻此石兽尚在,使人墨其所刻天禄、辟邪字观之,似篆似隶。其兽有角鬣。大鳞如手掌。南丰曾阜为南阳令,题《宗资碑》阴云:“二兽膊之所刻独在,制作精巧,高七八尺,尾鬣皆鳞甲,莫知何象而名此也。”今详其形,甚类交趾所献异兽,知其必天禄也。


“译文”


至和年间。交趾国进贡的麟,像牛而且高大,浑身长满鳞甲,头上有一只角。考察文献记载,与麟不同类。当时有说它是山犀的,然而山犀不应当有鳞甲,没有人知道它的确切称呼。回复的诏书想要称它为麟,又恐怕受到蛮夷人的欺骗;如果不称为麟,却又没有确切的名称,只好称它为“异兽”,最为慎重得体。现在据我观察,这异兽大概是天禄。据《汉书》记载:“灵帝中平三年,铸造了天禄、虾蟆放置在平门外。”注释说:“天禄”,是野兽的名字。现在邓州南阳县北境的‘宗资碑’旁边立有两只石兽,在胳膊上刻有文字,一只叫“天禄”,一只叫“辟邪”。元丰年间,我经过邓州境内,听说这两只石兽还在,派人用墨将上面所刻的“天禄”、“辟邪”几个字拓印下来,观察字体,像篆书又像隶书。这两只石兽都有角与鬃毛,鳞甲大如手掌。南丰人曾阜任南阳县令。在“宗资碑”背面题辞说:“只有两只石兽胳膊上所刻的字还在,石兽制作精细工巧,高七、八尺,尾巴和颈子上都有鳞甲,不知取自于何种形象而叫这一名称。”如今仔细观察它的形状,非常类似交趾国进献的异兽,由此知道异兽一定是天禄。

第150章 冰花


书签收藏评论目录封面


“原文”


宋次道《春明退朝录》言:“天圣中,青州盛冬浓霜,屋瓦皆成面花之状。”此事五代时已尝有之,予亦自两见如此。庆历中,京师集禧观渠中,冰纹皆成花果林木。元丰末,予到秀州,人家屋瓦上冰亦成花。每瓦一枝,正如画家所为折枝,有大花似牡丹、芍药者。细药如海棠、萱草辈者,皆有枝叶,无毫发不具,气象生动,虽巧笔不能为。以纸搨之,无异石刻。

“译文”

宋次道的《春明退朝录》中说:“天圣年间,青州在严冬的时候降很大的霜,屋上的瓦都呈百花的形状。”这类事在五代时曾经发生过,我也曾亲眼见过两次。庆历年间,在京师集禧观察渠沟中的冰,冰纹都结成花果树木的形状。元丰末年,我到秀州,看见别人家的屋瓦上的冰也结成花形。每片瓦上一枝,如同画家笔下的折枝,有的大花好似牡丹、芍药,小花好似海棠、董草之类,都有枝干、树叶,与真的丝毫不差,形象生动,即使画家是能工巧笔也不能画得如此生动逼真。用纸将它拓印下来,与石刻没有差异。

“原文”


《岭表异物志》记鳄鱼甚详。予少时到闽中,时王举直知潮州,钓得一鳄,其大如船,画以为图,而自序其下。大体其形如鼍,但喙长等其身,牙如锯齿。有黄、苍二色,或时有白者。尾有三钩,极铦利,遇鹿豕即以尾戟之以食。生卵甚多,或为鱼,或为鼍、鼋,其为鳄者不过一二。土人设钩于大豕之身,筏而流之水中,鳄尾而食之,则为所毙。


“译文”


《岭表异物志》对鳄鱼记载得很详细。我年少时到过闽中,当时正好王举直做潮州的知州,钓得一头鳄鱼,它的身体像船一样大。王举直把它画成图画,还亲自在图画下面写了序言。鳄鱼的外形大体上象鼍,但它的嘴有身子那么长,牙齿像锯齿。身上有黄、青两种颜色,偶尔有白色。尾巴上有三个钩。极其锋利,碰到鹿、猪等动物就用尾巴打死吃掉。产卵非常多,孵化后有的变成鱼,有的变为鼍与鼋,是鳄鱼的不过十分之一、二罢了。当地人将钩装在大猪身上,然后用竹筏载着猪在水中漂流。鳄鱼尾随而上把猪吃掉,就被铁钩弄死。


第168章 海陆变迁


书签收藏评论目录封面


“原文”


予奉使河北,遵太行而北,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此乃昔之海滨,今东距海已近千里。所谓大陆者,皆浊泥所湮耳。尧殛鲧于羽山,旧说在东海中,今乃在平陆。凡大河、漳水、滹沱、涿水、桑乾之类,悉是浊流。今关、陕以西,水行地中,不减百余尺,其泥岁东流,皆为大陆之土,此理必然。

“译文”

我奉命出使河北,沿着太行山往北走,只见山崖中间,往往嵌有海螺海蚌的化石以及很像鸟蛋的石头,仿佛一条长带子横贯在石壁中。这里乃是过去的海滨,现在东面距离大海已有近千里远了。这儿的大陆,都是水中混浊泥沙沉积而成的。舜在羽山杀死鲧,过去传说在大海中,现在羽山是在平坦的陆地上了。黄河、漳河、滹沱河、涿水河、桑干河等等,都是混浊的河流。现在潼关、陕县以西的地方,由于河流在地面以下流动,使河床低于地面不少于一百多尺,那些泥沙年年往东流,都沉积而成陆地上的泥土,这是必然的道理。


历史趣闻,奇闻异事,中国古代博物学。宋朝沈括的著作《梦溪笔谈》。文言文与白话文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