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的美国海军小口径防空武器
40毫米博福斯
40mm/56 MK1,MK2,MK3,MK4

这种著名的56倍径水冷式机关炮是美国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重要的近程防空武器。美国兵器局最初于1940年早些时候购入了一门用于测试的气冷式博福斯,随即又从荷属东印度群岛与英国获得了该炮的图纸开始了仿制工作,并在次年6月获得了瑞典的正式生产许可。1942年1月,美国海军第一种双联装版本博福斯机炮测试完毕,1942年4月四联装版本也结束了测试并在同年6月安装到了已经降级为炮术训练舰的怀俄明号战列舰上(舷号AG-17),之后四联装博福斯逐渐成为美国海军大型战舰的标准配置。

美国海军的博福斯有单座、双联和四联三种形式的炮架,其中单座型MK3炮架重量1.11吨,俯仰速度24度/秒,回旋速度30度/秒,产量10000+;双联装MK1炮架重量5.89-6.76吨,炮距243mm,产量10000+;四联装MK2炮架重量10.53-11.30吨,带9.5毫米护盾版为11.30-12.07吨,双炮距1.524米,产量2300+;此外战争末期还有一种四联装MK4型炮架,俯仰速度达到55度/秒,回旋速度50度/秒,但在战争结束前只生产了100+。1945年时,萨拉托加号航母上装了25座四联装型,企业号上装了11座四联和8座双联型,一艘埃塞克斯级要装备10-18座,新型战列舰要装12-20座,旧式战列舰需要8-14座和重巡洋舰要装12-14座,全部都是四联装型号,护航航母需要3座四联和12座双联装型,克利夫兰级巡洋舰需要4座四联和6座双联装型,战争末期的基林级驱逐舰需要3座四联和2座双联装型,其他辅助舰船也是能装就装,从1941年美国开始批量生产直到1945年战争结束,总共有39200门美系博福斯被生产出来,但仍供不应求。

基本性能(Mark 1)
40mm/56
炮重0.522t
弹重0.900kg
发射药量0.315kg
炮口初速881m/s
分钟射速160发
身管寿命9500发
最大射程10060米/42度
最大射高6950米/90度









28毫米芝加哥管风琴
1.1in(27.9mm)/75 Mark 1,Mark 2
这种75倍径1.1英寸机关炮是40毫米博福斯之前美国海军的标准近程防空武器,1934年时兵工厂就接到了相关订单,但由于各种问题直到1940年才得以大规模量产,海军对其实际性能也不太满意,1945年即全部退役。

基本性能(Mark 1)
28mm/75
炮管重49kg
四联装全重4.78-6.35吨
俯仰射角+110度 -15度
俯仰速度24度/秒
回旋速度30度/秒
弹重0.476kg
发射药量0.120kg
炮口初速823m/s
分钟射速150发
最大射程6770米/40度53分
最大射高5790米/90度




20毫米厄利孔
20mm/70 MK1,MK2,MK3,MK4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美国军械局开始寻找更强大的自动武器以替代.50勃朗宁机枪,最后选中了瑞士的20毫米厄利孔机关炮,1940年11月9日正式投产,次年6月8日首次试射,至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时已经生产了379门,之后白头鹰开始发力,生产速度大幅提升,直到二战结束时共生产了124735门厄利孔。其与博福斯一样有单装,双联和四联三种炮架,由于炮弹较小,在面对战争末期小日本的神风自杀机时毁伤效果原不如博福斯,但胜在装备量大,饱和火力下仍旧击落了大量脚盆鸡。1945年时,新型战列舰上通常配备55门,埃塞克斯级航母上配备64门,其中华盛顿号战列舰上装备有63座单装,8座双联装和1座四联装型共83门,香格里拉号航空母舰上配有7座单装和53座双联装型共113门。


基本性能
20mm/70
炮管重21.8kg
炮重64-68kg
弹重0.1231kg
发射药量0.0286kg
炮口初速835-844m/s
分钟射速250-320发
身管寿命9000发
最大射程4390m
最大射高3050m







.50勃朗宁重机枪
12.7mm M2

美军传家宝,厄利孔机关炮引入前美国海军的标准近防武器,采用110发弹带供弹,有风冷型和水冷型。
基本性能(水冷式)
枪管重6.89kg(风冷式为12.43kg)
全枪重45.6kg(风冷式为38.1kg)
分钟射速550-700发(风冷式为450-500kg)
枪口初速893m/s
最大射程6770m
最大射高4570m

资料来源:Naval Weapons of World War Two (J. Campbell)
IJN同类装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