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社会中的教育权与受教育权_读书笔记
变革社会中的教育权与受教育权:教育法学基本问题研究

一部教育改革发展史,就是一部教育法制建设的历史,不理解中国教育法制建设的历史,就不能深刻理解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史。
上篇
第1章 我国教育法制建设的宏观改革背景
1.1 教育面临自我确证的困境
教育是一个利益冲突集中的领域,不同的人对教育有不同的利益追求,试图同各国教育实现不同的目的。
计划体制下教育的基本特征
国家与教育高度一体化
第一,国家通过行政手段对各级各类教育实行国家化改造,把所有的院校都统合于国家计划经济之中,通过计划来对人才培养实行调控。 放 乱 收 死 死循环
第二,计划体制下,社会会生活高度政治化,一个高度集权的政治集团控制了包括经济领域在内的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不同的利益追求被抹杀,社会自主力量相对萎缩,学校教育也不同程度地受到各种政治因素的冲击和影响。 教育是一种国家的权利
第三,国家在组织形式上通过单位所有制把各级各类教育都纳入到政治框架之中,在这种制度下,对人才的培养带有典型的组织人也正。
综合来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教育被定位成一种封闭的 与市场无涉的领域,定位为社会上层建筑,并且属于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要素和社会控制的重要手段。这样一种对教育的定位曾经是人们对教育的一种普遍的认识。
学术的力量 政府的力量 市场的力量
计划经济共同体
市场机制 经济领域
集体选择机制 政治领域+第三部门
1.2 重新界定教育的性质:公共选择理论的视角
教育应该是一种典型的非垄断型公共物品 准公共物品
一个有效的政治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
改革模式:弹性化模式 截制模式 分权模式
政治:基础性功能 中介性功能 积极功能

政府对于教育的提供 融资和调控管理必须放在与市场和社会所构成的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的格局之中来考虑。
1.3 变革世界中的政府、市场与教育
1.4 政府——市场——学校新格局中的学校法律地位
1.5 完善教育体制运行的政治和法律支撑体系

第2章 我国教育法制建设的历史回顾
2.1 共和国成立前我国教育立体沿革
清末民初的教育立法
北洋军阀政府时期的教育立法
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立法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的教育立法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教育立法
抗日战争时期的教育立法
解放战争时期的教育立法
2.2 共和国成立以后的教育法制建设
第3章 国外教育法制的历史发展 教育立法是现代社会和现代教育的产物,而在这之前,既不需要也无可能有现代意义的教育立法实践。 零星立法阶段 专门对普及义务教育进行立法的阶段:强制性 免费行 公共性 广泛进行教育立法的阶段 教育的综合法制阶段
3.1 教育立法实践的历史沿革
3.2 初等教育与中等教育立法 初等与中等教育立法是现代教育立法的开端
3.3 国外职业教育法概况
3.4 国外高等教育法
第4章 我国教育法制建设的价值基础 教育法制建设具有两类相互关联的基本标准 一类是工具合理性,教育法制的形式化标准,包括法律规范的严密性与确定性,法律体系的完整性与和谐性,司法过程的程序性以及教育法律机制运行的高效化等方面 一类是价值合理性,教育法制的价值标准,主要是教育法制系统赖以建立并在自身运行过程中时时处处体现出来的价值体系
4.1 教育法制的价值合理性与工具合理性 在教育法制建设的过程中,引入价值因素,强调“价值涉入”,是全面认识和处理法价值两个基本关系的必然要求。
4.2 我国教育法制建设的价值定位 我国教育法制建设追求的根本目标就是实现教育法制的现代化,实现依法治教 1)我国教育法制的现代化建设必须实现由传统人治向现代法治的转变; 2)教育法治建设必须体现现代社会法律文明与社会秩序的本质特征 综上,我们要实现人治到法治转型 这种转向的意义在于由伦理本位向法律本位的转变,由国家权利本位向个人权利本位的转变,由法律工具论向价值合理性有限条件下的价值合理性与工具合理性统一的转变
4.3 当代我国教育法制建设的价值原则
以人为本

分权
教育平等

效益优化

可选择性
多样性
第5章 国家教育权与社会教育权
5.1 教育权利概述
权利很复杂,界定有五种:自然权利说 权利即自由说 权利即利益说 否定权利说 社会利益的权力观
5.2 国家教育权的性质、发展及其权力行使模式
近代国家教育权的权利行使模式:中央——地方;指令——监督;首长负责——委员会负责
5.3 社会教育权的性质、发展及其权利行使模式分析
权源上,社会教育权来源于习惯法,来源于传统的契约关系
社会教育权的权利行使模式
组织化行使——个人化行使
绝对行使——制衡行使
权责合一——权责分离
5.4 国家教育权、社会教育权的关系模式及其发展趋势
第6章 受教育权利
6.1 案例与问题
6.2 作为本位的受教育权利
受教育权利是宪法权利还是一般权利 一般属于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
是绝对权利还是相对权利?(均有)
是专属权利还是可转移权利(前者)
是行动权还是接受权?(均有)
6.3 受教育权利的相对方
6.4 受教育权利的法律保护
6.5 受教育权的当代发展:从受教育权走向学习权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 而不是仅仅给经济界提供人才
下篇
第7章 公立高等学校的法律地位
7.1 公立学校法律地位概述
7.2 高等学校与政府关系分析
教育行政关系(不对等) 民主化特征转变
教育民事关系
内部行政与外部行政关系
7.3 中国高等学校与政府关系的探索
改革思路
分化政府角色(角色分离)
确立 完善高等学校法人制度
建立高等学校与政府之间的中介机构
第8章 私立学校的法律地位
8.1 社会办学权的推定
8.2 私立学校自主权的性质和法治化要求
8.3 私立教育中的国家调控
第9章 我国学校法人地位与办学自主权
9.1 我国学校法人地位的确立
9.2 学校法人的设立 内部组织和外部关系
9.3 学校法人的性质和特点
9.4 学校法人法律问题
第10章 私立学校财团法人的产权机制第11章 中小学教师惩戒权
10.1 建立我国私立学校财团法人制度: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产权关系上来看 :捐资办学 投资办学
10.2 我国私立学校财团法人产权运行机制:构建与完善
财产收益权的限制
财产权行使相关制度的规范
第11章 中小学教师惩戒权
11.1 作为教师教育权利的惩戒权
渊源:传统儿童观 学生观的影响;教育活动本身的要求;教育制度结构的指向;法治因素的介入
演变:从放任到限制;体罚的禁止趋势;惩戒问题的法律化
11.2 教师惩戒权的行使
主体 对象 原则 形式
11.3 惩戒权行使中的侵权与救济
11.4 我国中小学教师惩戒权的现状与建议
第12章 教育法律责任
12.1 学校中的法律关系
法律关系是按照法律的规定,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在相互之间所结成的一定的社会关系
学校与政府 学校与社会 学校与教师 学校与学生
法律地位 权利与义务
12.2 法律责任与法律救济
权利 义务 责任是法律的基本格局
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分类
12.3 学校事故及其法律责任承担
学校事故与缱绻行为 学校事故的侵权民事责任 归则原则 免责原则
学校事故的分类七种 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 教师方面有无过错,是什么性质的过错? 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 教师方面的过错与学生人身伤害事故之间有无因果关系? 人身伤害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
12.4 法律救济概说及主要制度
有权利就必须有救济
没有救济的权利不是真正的权利
主要制度:教师申诉制度 学生申诉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