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神·背景考据】岩港年夜饭——璃月料理原型考据


注:以下内容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官方态度,如有其他想法,欢迎评论区留言或者点击文末左下角【阅读原文】与作者交流哦~
各位旅行者新年好呀~不知道大家今年的年夜饭都有哪些好吃的呢?有没有吃上璃月港同款料理呢?今天渐涨就和大家聊聊璃月料理的原型和一些有趣的小故事~
(注:本文考据内容多来自网络,不一定代表最真实的历史)
明月蛋

原型:干蒸烧麦
璃月的传统点心之一。将蛋液混合面粉制成面皮,虾仁和鱼肉剁碎制成肉馅,包成茶盏形状,点缀完整虾仁上锅蒸熟。其造型如同云朵抱月,因此得名“明月蛋”。虽然从名字上看似乎是某种“蛋料理”,但其原型是广东早茶桌上赫赫有名的干蒸烧麦,与“蛋”并没有什么太大关系。
干蒸烧麦基本上是广东各大茶楼的必备明星菜品了,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就风靡岭南地区。据说广东的干蒸烧麦是由北方传来,后经不断改进称为了我们今天早茶桌上大家熟知的干蒸烧麦。广东的干蒸烧麦与北方烧麦区别之一就在于,北方的许多烧麦内都会包米,而广东的干蒸烧麦内只有肉馅没有米。至于“烧麦”之名,据说是讹传的原因,也有不少人称之为“烧卖”,其实二者都是指同样的东西。
烧麦的历史相当悠久,早在明末清初就已有烧麦出现,在十四世纪高丽出版的《朴事通》中就有记载北京出售“素酸馅稍麦”。关于烧麦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是说起源于绥远,也就是今天的呼和浩特市。相传在明末清初时绥远有一对兄弟,哥哥开了一家包子店,弟弟则在店内打工。为了增加一点自己的收入,弟弟在包子上炉蒸时,做了些薄皮开口的“包子”,区分开售卖。正常包子出售的钱归哥哥,而开口“包子”的钱归自己。因为是与正常包子一起售卖的,所以也被人称为“捎卖”,即“捎带着卖”。后来这道点心向南传播的过程中逐渐被传成了“烧麦”。
除了“捎卖”,还有观点认为烧麦原名是“稍美”,因为烧麦的边稍褶皱像花瓣一样美丽。也有说是因为其边像快成熟的麦穗,即叫做烧麦,总之有非常多的传闻。

水晶虾

原型:虾饺
璃月的传统点心之一。馅料选取整颗鲜虾仁,盈亮的粉色在半透明的薄皮下隐约可见。轻嚼下去更是弹牙可口。从料理的描述及图片来看,水晶虾很明显是广东人早茶桌上的另一道明星菜品——虾饺。
相传虾饺创始于20世纪初广州市郊伍村五凤乡的一间家庭式小茶楼,距今已有近百年历史。伍村五凤乡盛产鱼虾,茶楼师傅将鲜虾、猪肉、竹笋等食材制成肉馅,再用粘米粉包裹制成。虽然用粘米粉做饺子皮比较厚,但由于虾饺本身味道鲜美,很快就流传开来。广州城内的茶楼引进后进行改良,将饺子皮改为澄面,便形成了现如今我们所熟知的虾饺。

仙跳墙

原型:佛跳墙
目前游戏内唯一的五星料理,可见其之奢华高贵。作为工艺复杂的璃月名菜,以高汤浸没精心挑选的食材,各种山珍海味聚一堂,足以引诱仙人离开自己的仙家洞府。但山珍与海味的结合,真的不会同时被琉璃亭与新月轩的粉丝视作“异端”么……
仙跳墙的原型为佛跳墙,相传出现于清朝的道光年间,由一位名叫“郑春发”的厨师所烹制。郑春发早年在布政使周莲的府中当厨师。有一次,福州官钱局的官员宴请周莲,席间有道名为“福寿全”的菜,由鸡、鸭、羊肘、猪蹄、排骨、鸽蛋等食材以慢火煨制而成。周莲吃后赞不绝口,回家后便要求郑春发试做,但效果不佳,周莲便带他前往官钱局求教。之后郑春发在原菜的基础上做出改进,减少肉类用量,又增加了各种海鲜。后来郑春发离开周府,自己开了名为“三友斋”的菜馆(今福州“聚春园”菜馆的前身),一次在文人聚会上送上此菜,文人们品后纷纷较好,有人即席赋诗曰:“坛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佛跳墙一词从此得名。
不过也有观点认为佛跳墙最初的发明者是一群乞丐。乞丐们将各种剩酒剩菜在破瓦罐中一锅乱炖,这种行为给了一位饭店老板灵感,从此并创作出了佛跳墙。但这种观点的可信度似乎平没有前述故事的可信度高,故现在更多人还是相信佛跳墙的创作者就是郑春发。

天枢肉

原型:东坡肉
闷制而成的兽肉料理,据说是某代璃月七星中的“天枢星”苦心研制的杰作,故称为“天枢肉”。根据游戏中的描述以及菜品图片来看,天枢肉的原型应该是著名的东坡肉。
东坡肉相传为北宋词人苏东坡所创。1077年,苏轼赴任徐州知州,同年7月,黄河决口,产生的洪水于八月围困徐州。苏轼身先士卒,率领全城百姓抗洪筑堤保城。经过七十多个昼夜的奋战,终于保住了徐州城,全城百姓无不欢欣鼓舞。为感谢苏轼的领导有方,百姓们纷纷杀猪宰羊,担酒携菜上府慰劳。苏轼推迟不掉,收下后亲自指点家人制成红烧肉,又回赠给参加抗洪的百姓,故称“回赠肉”,这就是后来“东坡肉”的原型。但因此时苏轼尚未以“东坡居士”的身份自居,故此时并不叫“东坡肉”。
1080年,苏轼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其实是个闲职)。他自己开荒种地,自号“东坡居士”。1089年,苏轼赴任杭州知州。他在当地组织民工疏浚西湖,筑堤建桥,使西湖旧貌变新颜。杭州的百姓都很感谢他,听说他在徐州、黄州时最喜欢吃猪肉,于是到过年的时候,大家就抬猪担酒来给他拜年。苏轼收到后,便指点家人将肉切成方块,制成红烧肉分给参加疏浚西湖的民工们吃,大家吃后无不称奇,把他送来的肉都亲切地称为“东坡肉”。
其实苏轼所创的东坡肉,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当地百姓的生活质量。根据其所作的《猪肉赋》记载:“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人不肯吃,贫人不解煮。”当地的猪肉质量上乘也便宜,但当地人不懂如何烹制。当时羊肉是最受欢迎的肉类,而猪肉则不受人待见,且猪肉如果处理不好则会有一股腥骚味(如果是阉割过的猪则会好很多)。苏轼所推广的红烧肉做法,让普通百姓也能吃上美味的猪肉。不过猪肉成为中国最广泛的肉食,已经是明代的事了。

鸡豆花

原型:鸡豆花
制作精细的菜肴,将鸡脯肉剁至细腻,搅至上劲,加入以多种肉茸扫过的清汤中,小火慢煲。成品清新淡雅,色泽洁白,吃起来有豆花的感觉。将荤料制成素形,“吃鸡不见鸡,但又胜似鸡”。
现实中,鸡豆花是四川地区以鸡肉和火腿为原料的特色传统名菜,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此菜为四川厨菜的看家菜,成菜颇有特色,为川菜中清淡醇厚的代表菜之一。2018年9月10日,“鸡豆花”被评为“中国菜”四川十大经典名菜。
鸡豆花诞生已有百余年。在1909年出版的《成都通览》和清末时的《四季菜谱摘录》中均有记载。相传过去在四川的佛寺中有一帮专想吃肉的和尚,他们为了“吃肉但不破戒”,钻研除了一门独特的烹饪技艺:名曰“吃鸡就似鸡,吃肉就似肉”,即将素料制成有荤味的菜肴(有种辣条的感觉……)。而在四川菜馆,人们可能受到了启发,决定反其道而行之,将荤菜做出素菜的感觉,以荤托素,这就是鸡豆花的由来。

水煮黑背鲈

原型:水煮鱼
煮制而成的鱼料理。鱼片紧实爆满,鲜香入味。而这道菜的秘诀在于热油中加入磨成粉的琉璃袋,使得菜肴香气四溢,辣而不燥。当然,现实中的水煮鱼是没有琉璃袋可加的……
水煮鱼诞生于世不过三四十年的历史。关于水煮鱼的由来有多种说法,但多种传闻都逃不开1983年的一次在重庆举办的厨艺大赛。相传有一位出身自川菜世家、天赋异禀的厨师,在1983年的一次厨艺大赛上烹制出了与当时传统做法截然不同的“水煮肉片”,并因此获得了大奖(也有说他当时制作的是重庆菜“火锅鱼”,一种以鱼为主要食材的火锅)。自从他获奖后,亲朋挚友纷纷前来祝贺,每次款待来客他必要亲自下厨烹制“水煮肉片”。
有一次,一位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来探望他。这位朋友生活在嘉陵江边,每次来都要带几条嘉陵江的草鱼来,这次也不例外。不巧的是,这位朋友不吃大肉,家里又没准备其他肉,但厨师又想让朋友品尝一下获奖的菜品。于是他灵机一动,用制作水煮肉片的方式制作了朋友带来的草鱼,结果朋友赞不绝口。自此厨师不断改进做法,在1985年基本定型,成为了现在我们所熟知的水煮鱼。

岩港三鲜

原型:地三鲜
宽油炒制的素食。选取璃月当地盛产的三种食材煎炸翻炒。虽然做法朴素,却充分调动了食材本身的浓郁鲜味,丝毫不输玉盘珍羞。
岩港三鲜的原型应该是东北有名的家常菜地三鲜,当然真正的地三鲜肯定不会出现琉璃袋这周食材。通常情况下东北的地三鲜是三种在东北比较常见的蔬菜(虽然在东北的自然环境下蔬菜种类相对较少),即土豆、茄子和青椒。实际上,全国各地因自然与人文条件不尽相同,所以各地都有各自不同的“地三鲜”,例如黄瓜、蒜苗、苋菜等等。但最出名的还是东北的“地三鲜”。
相传古时立夏之日,天子率领公卿大夫在都城南郊举行迎夏之礼,并着朱衣,以符夏为赤帝之意。同时以生肉、鲜果、五谷与茗茶祭祀古帝。此习俗流传至民间,便有立夏尝新之举。后来慢慢发展成立夏尝三鲜的习俗。所谓“三鲜”并不仅仅只有三种食物,其实除了“地三鲜”,还有“水三鲜”和“树三鲜”,其中沿海地区还衍生出了“海三鲜”,真是不得不令人感慨神州之地大物博。当然众多“三鲜”中,最出名的还是东北的“地三鲜”。

摩拉肉

原型:肉夹馍
包裹大块肉馅的饼食。将烧饼一分为二,夹入浓郁肉馅。即解去了肉的腻味,又烘托了饼的香甜。为图富贵如意的口彩,通常还会印上“摩拉”的图案。
摩拉肉的原型很明显是神州陕西的著名小吃肉夹馍。肉夹馍的灵魂是馍中夹着的腊汁肉,据史料记载,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当时腊汁肉在战国时期的韩国被称为“寒肉”。后来秦国灭了韩国,制作“寒肉”的手艺也就传入了长安。后来经过人们的不断改良,就有了今天的肉夹馍。据说今天我们常见的肉夹馍,大概是在清朝时期定型的。
关于“肉夹馍”一词一定有很多人有疑惑,这明明不是“馍夹肉”嘛?为什么要叫“肉夹馍”呢?关于肉夹馍一词的由来有三种说法。第一种是,据说古代文人墨客说话都文绉绉的,动不动就喜欢“之乎者也”,故将这种小吃取名为“肉夹于馍”。但普通平民百姓才没这么多“臭习惯”,为了叫着顺口就省去了中间的字,故称之“肉夹馍”。第二种说法是虽然“馍夹肉”是描述最正确的,但小贩们为了突出肉多,够分量实惠,就故意把名字叫成肉夹馍,显得肉多到把馍都包住了。第三种说法是在陕西方言中,“馍夹肉”一词听起来像是“没加肉”,这样叫卖起来肯定会影响销量,所以小贩们就称其为“肉夹馍”。

四方和平

原型:八宝饭
色彩缤纷的主食。香软糯口的稻米间,紧实地码放着各类甜味的食材。比起口味,更重要的是万事兴隆,天下太平的心意。
四方和平的原型是在南方比较盛行的八宝饭。关于八宝饭的起源也有多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认为八宝饭源于周武王伐纣的庆功宴。公元前1123年,周武王率领诸侯东征,在牧野击败了商纣王,最终纣王自焚而死,武王建立了西周。在周武王伐纣的过程中,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骗八士,功勋赫赫,深为武王和人民称誉。在武王伐纣的庆功宴上,厨师应景而作八宝饭庆贺,八宝象征有功的八士,使用山楂则寓意自焚的纣王。值得一提的是,武王伐纣顺应了天下百姓的愿望,终结了纣王的残暴统治,为天下造就太平之世,也正好与游戏中的料理“四方和平”一名相呼应。
除了武王伐纣的故事,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八宝饭起源于宋代。相传在宋朝时期,一位将军在一场激战中兵败潜逃。极寒交加的他逃了几天几夜,最终昏倒在一个破庙里。突然,将军感觉一阵剧痛从耳朵传来。原来是一只老鼠认为他已死,准备啃食他。一想到落魄于如此境地还要被一只老鼠欺负,将军不免怒火中烧,直接掘开了老鼠窝。此时他惊喜的发现,老鼠窝中有老鼠储存用来过冬的粮食,其中有大米、红枣、莲子等八样食材。于是他将这八样食材放在香炉中,将其熬成一锅饭食用,得以保全性命,于是八宝饭就诞生了。

以上就是今天带给大家的关于璃月料理的考据啦,希望大家喜欢!

看完这么多好吃的提瓦特美食,大家也想试试现实中的原型美食吗~感兴趣的旅行者可以前往米游社@渐涨·洛丝薇瑟与作者大大进一步交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