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资治通鉴》说东周的灭亡
威烈王 二十三年(戊寅,公元前403年) 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臣光曰: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夫以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受制于一人,虽有绝伦之力,高世之智,莫不奔走而服役者,岂非以礼为之纪纲哉!是故天子统三公,三公率诸侯,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贵以临贱,贱以承贵。上之使下,犹心腹之运手足,根本之制支叶;下之事上,犹手足之卫心腹,支叶之庇本根。然后能上下相保而国家治安。故曰:天子之职莫大于礼也。
1
什么是“历史事件”?就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区分前后两个阶段的那一个时间节点。周王册封诸侯,这是周天子的权力。春秋时期大大小小的诸侯国有几百家,并且每一代新的诸侯即位,都要经过周王的册封后,才获得正统的诸侯封地统治权力。
将“命晋大夫三家为诸侯”这一件事特别地提出来,是因为它标志了一个时代的结束。在历史中,是将这一事件作为东周的“春秋”与“战国”两个阶段的分界点。可见,这是具有特殊意义的分封。
它的特殊性是什么呢,为什么不同于之前周王册封诸侯的情况呢?
2
什么是“礼”呢?“天子统三公,三公率诸侯,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贵以临贱,贱以承贵。”
用现在的通俗说法,总经理下面是副总,副总下面是部门经理。
如果总经理直接给部门经理交代工作任务 而这个工作与副总之前要求的任务相悖,部门经理听谁的?当然是听总经理的。
这当然也是难免的,不过它应该只能是特殊情况,不能“常态化”。
如果总经理什么事都直接找部门经理,那么副总的存在还有意义吗?
部门经理已经不受副总的指派,等同于副总的地位了,偏偏还有这样一个副总夹在中间碍手碍脚。时间长了,不会想着“彼可取而代之”吗?
3
“定名分”,是天子特有独享的权力。这个权力从何而来?“天尊地卑,乾坤之道”。这是“上天”或者说“天神”为凡人制定的规则。
唯有天子,是上天所选,不受凡间礼分的约束。夏桀无道,成汤伐之。商纣失徳,周武代之。“以臣伐君”,在凡间礼分中是“大逆”。它必须由“天意”决定。
既然上天已经为凡人制定了“礼分”,天子也不可违背天意。“礼之大节不可乱也”。
4
“礼”是“天意”,是上天为凡间制定的规则。天意又从何可知呢?这就是“名”。“名”,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概念”。“概念”中就包含了事物发展变化的必然规律。
所谓“必然规律”,就是它“不以凡人的意愿为转移”。既然它是某种规律,又是凡人不能改变的,所以它就是“天意”,也就是上天制定的凡间的法则。
“名”包含了人间的一切法则。在体制中,它就表示“官职所对应的工作内容和责任”。做什么官,管什么事。不能“无作为”,也不能“越职”干涉别人的工作。
5
西周末代的周幽王和周厉王的时候,周天子的权势开始失落。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为了揽权,任用亲信随意干涉臣下的日常工作。“名不存”,则“失礼”。天子乱来,就会坏了凡间的规则。人间的“礼制”被破坏了,首先就会失去天子的威信。
东周建立后,虽然天子的权势已经大不如前,却仍然是“天下共主”,为什么呢?因为东周的天子还能够维持“礼分”,所以仍然得到了上天眷顾。那么,东周天子虽然经历了以往的苦难,其实也只是上天的考验。只要周天子能够一直维护“礼分”,它最终必然会得到上天的扶持,重新获得天子管理凡间的权威。
周天子没有参悟天意,畏惧于三晋的武力而屈服,它也就失去了上天的庇护。这就是周朝灭亡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