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之五 率众爬山越岭进荒原
作者 吕东平


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一切基本就绪,和上次一样,车票只能买到嫩北农场,再向北就靠步 行了。
我们七人怀着对前景的向往 ,怀着对开荒建点必胜的信心,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漫漫征程。当时我是25岁,东明21岁,肇顺23岁,其林22岁,费洪军43岁,费义乐35岁,韩玉碟57岁。
从四月八号由我 、东明、肇顺三人率先去勘察后 ,到这次共同奔赴上道口的这七个人,是上道口开荒建点的先行者,也是迎丰村最早的创始人。
这段路从县城到泥秋是一 百五十二里,两头一延伸,从长庆到上道口大约二百里,虽然不太远, 但是一天是走不到的。何况都是初来乍到,走的还不是我们三人来时 走的道。从未来过,得探索着走。尤其人多一起走路,说话唠嗑,走得更慢一些。
我们 当天晚上到了座虎滩的山上。 我们在山中找了一块没有树木,比较宽敞地方,作为宿营之地。防止引起火灾,把周围的树叶打扫干净, 把草棵割掉 ,堆在一起。大伙又在周围捡来很多干柴,用来烤火防 寒。
虽然已过清明时节,但关东山的夜晚还是很冷的。大家围在火堆 旁,吃着烤热了的大饼子,都很兴奋,毫无睡意。
话匣子都打开了, 在这荒山老林也没谁听着,大家尽情地扯淡。我记得我当时还作了几首 顺口溜,内容就是展望未来,鼓舞斗志的话。
韩玉碟虽然年纪最长,不但在处 事上善于心计,能言善辩。并且擅长浑天游,开了话匣就一套一套的, 荤的素的都有了,逗得大家哈哈直笑。大伙这么一乐呵,感到挺解乏的, 不但没有睡意,反而更有精神了。人人心头都涌出了一股高兴劲,谁都有几句,东一 耙子,西一扫帚,唠个不停。
当然,唠得最多的还是开荒建屯的正题。一直到东方欲晓,我们停上了风趣嬉说,继续探索着走我们还没走完的路!
中午时分,我们到了自的地,找到了我们前几天在这里立的标杆,找到了“新家”。
然后我们七人,又分头认真地远近巡视了一遍,一致认为还是这个地方最好,最后共同确定这就是未来的“家园”。
于是大 伙立刻分工劳动,搬石头垒锅灶的,上山扛干柴的。一个多小时的忙 乎,饭就做出来了。
在这原始荒原上一边支锅垒灶,一边心里想着宏伟的志向。不多 会我们吃上了在这个小平原上的、第一顿别有风味的饭。这个滋味可是真好,是别人体会 不到的。
到了“新家”,今天晚上就不能再露宿荒野了,趁着还有多半下午的功 夫,大家马上分工行动,上山伐树做檩子搭房架,割笘房草苫房盖。 太阳还没落山,房子就盖起来了,好大的一个窝棚,能住一二十人。
屋里分成两排大铺,铺上了厚厚的苫房草,一边能睡十来个人,往上一躺,软乎乎,热乎乎的,这是天底下最为享受的美梦大床了!
我们做饭的锅灶是垒在野地里的。但随后几天,我们又搭建了一个小窝棚,供炊事员住并专放些粮油盐酱醋一类的做饭用品
这两个窝棚 ,是这片小平原上,后来被称为“迎丰村”的第一栋具有深远意义的简易民房。
当天晚上,又重复明确了任务。凡是外面 的事只能依靠我了,包括往来借贷,外交联系,经济钱粮,等等都是我 的事!其它人暂时没啥事,就是上山扛些干木头来做烧柴,随 时听我的信息,再做行动。
大家的无比热情,齐心协力,对我的信任,我很受感动。我下 定决心,竭尽愚钝,带领大家开荒建屯,不辜负大家对 我的信任和期望!
热情十足,信心百倍,值得欣慰,但要想在这荒无人烟的原野上幸福地生存,何其容易,这可不是一件轻而易举即可办到的事。不但要付出艰苦的代价,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生产工具,籽种,人力物力财力。
但我们这些人都是穷光蛋,都是背着行李卷来闯东北的。长庆三家也不富裕,不困难能闯东北吗?何况大帮哄的年代, 是均贫富年代,不允许有特别富的个人。
由政府批准 的、开荒建屯的当地生产队,一切由原大队和上边拨款拔物资。我 们不但不敢这么想,还时刻担心来人把我们撵走,抓进遣送站。因为我们都是关里来的农民工,是没有本地户口的盲流, 当时属于被驱逐的对象。
我们想过,用搞头刨地,用人拉犁耕种。也实际这么计划了,不过那也太原始了。
我很羡慕愚公的运气,人家带领全家移山的时候,有幸被草蛇之神知道,然后去汇 报了天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这才算成功了!
我们即使有那种精神,既不认识草蛇之神,更不认识天帝,何况更不知现在 的天帝是否换届?是否仍以慈悲为怀?
我们也向苍天祷告,但愿我们的诚心和意志也会感动天帝的!
思来想去,必须丢掉幻想,准备战斗。靠大家的智慧,靠大家的共同奋斗,去实现我 们的梦想。




【第十一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