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社会分工论》【埃米尔.涂尔干】

2022-03-22 16:12 作者:听风唱雨念斜阳  | 我要投稿

第二版序言:

    由暴力达成的休战协议总归是临时性的,它不能安抚任何一方。人们的欲望只能靠他们所遵从的道德来遏制。如果所有权威都丧失殆尽,那么剩下的只会是强者统治的法律,而战争,不管它是潜在的还是突显的都将是人类永远无法避免的病症。

    自由(涂尔干指的是一种合理的自由,是社会应该得到尊重的自由)是一系列规范的产物。我若想得到自由,首先就要杜绝其他人在肉体,经济以及其他领域内所享有的利益和特权,防止他限制我的自由。只有社会规范才能限制他们滥用这些权力。

    道德沦丧的根源:经济事物主宰了大多数公民的生活,成千上万的人把整个精力投入在了工业领域和商业领域(一百年后的今天,经济更加成为主导,商业领域也相应的吞噬了其它领域生存的机会,可见涂尔干的先见)。这样一来,一旦这种环境的道德色彩不浓,许多人就会跃出一切道德范围之外。假使我们整天忙来忙去,除了考虑自己的利益之外,没有其它规范可循,我们怎么会体会到利他主义,无私忘我以及自我牺牲的美德呢?

第一卷 劳动分工的功能

第一章 确定功能的方法

真正的科学超出了这种低级水平,它不仅包括了那些“不知为耻”的部分,也包括了那些“可以为知”的部分,它有赖于不仅具备人所共有的普通能力,而且还具备某些特殊天资的人。

文明并没有包括道德标准,它在道德上完全是中立的,如果劳动分工的作用只限于创造文明,那么它也只具有同样的道德中立性。

不同性和相似性都是产生相互吸引的原因,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不同都能产生这种效果,我们接触某些与我们不同的人的时候,就曾有过尴尬的感受。浪荡子并不找吝啬鬼当伙伴,正直坦率的人也不会与虚伪狡诈的人同伍,温文尔雅的风度丝毫不会吸引那些粗鄙邪恶的人。

由此看来,大概只有一种特定的不同才能产生相互吸引的倾向,两者非但不相互敌视,相互排斥,反倒能够相互完善,一方所有为另一方所无,进而产生了相互的渴望,这就是积极吸引的基础。

爱情往往在思想和感情达成某种默契之后才会产生出来。

性别分工:我们对历史的追溯越远,就会发现两性分工的范围越小。远古时代的妇女并没有随着道德的发展而成为弱女子,史前时期的骨骼证明,男女在骨骼硬度上的差别比今天小得多。

性别分工塑造了现代女性的生理结构,使其更加适宜承担生育功能,而脱离其它属性,男性对弱女子的喜爱和女子对于强大的男性的执着使这种分工特性越加显著。在两性区别不大的社会里,夫妻结合的纽带也是极其脆弱的,

 

第二章 机械团结或相似性所致的团结

我们不该说一种行为因为是犯罪的才会触犯集体意识,而应该说正因名它触犯了集体意识才是犯罪的。斯宾诺莎认为,任何事件都因为我们喜爱而变得美好,而不是因为美好我们才会去喜爱。

凡是在统治权力树立起权威的地方,它的首要职能就是为信仰,传统和集体行为赢得尊重,话句话说,就是为了保护共同意识去防范任何内部的或外部的敌人。

 

第三章 分工形成的团结或有机团结

两种社会团结方式:

相互凝聚的社会分子要想一致活动,就必须丧失掉自己的运动,就像无机物的分子一样,这就是我们把这种团结称作机械团结的原因。个人意识不仅完全依赖于集体类型,它的运动也完全追随与集体活动,就像被占有的财物总要追随它的主人一样。如果这种社会团结越来越发达,那么个人也就越来越不属于自己;他简直成为了社会所支配的物。因此在上述社会类型里,人权与物权是不加区别的。

而后一种团结是以个人的相互差别为基础的,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行动范围,都能够自臻其境,都有自己的人格。集体意识就为部分个人意识留出地盘,使它无法规定的特殊职能得到了确立。

一方面,劳动越加分化,个人就越贴近社会;另一方面,个人的活动越加专门化,他就越会成为个人。但我们在完成本职工作时,还是要符合法人团体共同遵循的习惯和程序,与此同时,我们认为一种方式所承受的重任已不像承受整个社会那样沉重了,社会已经给了我们更多的自由活动空间,由此整体的个性与部分的个性得到了同步发展,社会能够更加有效地采取一致行动,而它的元素也可以更加特殊地进行自我运动。这种团结与我们所看到的高等动物的特化器官与整体的关系多么相似。因此,我们称之为有机团结。

分工越是停留在低级水平,压制性法律相对于协作性法律来说就越占优势。

 

第二卷 原因和条件

第一章 分工的进步与幸福的进步

1. 人们似乎在占有更多的财富的时候,才觉得更加幸福,才会自然而然地去追求财富。

2. 劳动生产力是建立在技术和可用资本等基础上的。

3. 人们不仅会在感官活动不足的时候感受到痛苦,也会在感官活动过多的时候受到痛苦,快乐就处于这种情况的两端之间。

4. 信奉初始宗教的人们在创世学说和哲学里还能找到些快乐,但倘若我们突然把某种现代科学理论灌输到他们的脑袋里,无论这种理论高到什么地步,都会剥夺他们的快乐,不会给他们提供一点儿补偿。

5. 道德也是如此,每个民族的道德准则都是受他们的生活条件决定的。

6. 农夫总是而且必须与他的生活条件相互吻合,他不该得到文人通常所能的审美快乐,如果我们把野蛮人和文明人比较一番,情况也是一样的。

7. 文明与自杀之间的正相关联系,自杀数量的增长趋势证明了人类的幸福正在不断减少,社会财富总量不变,贫富差距持续扩大。

8. 我们切不可将追求文化的乐趣与追求新奇的乐趣混之一谈,前者是快乐的必要条件,持续不断的欢乐总归会平息下去,甚至会转变为痛苦,如果某种状态经常持续不断地重复着,它还是快乐的。

 

第二章 原因

1.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时候,人们的大脑就越容易得到发育。

2. 我们之所以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不是因为我们要扩大生产,只是因为它为我们创造了新的生存条件。

 

第三章 次要因素——集体意识逐渐形成的非确定性及其原因

1. 个人的形象越是五花八门,他们所构成的集体形象就越加模糊。

2. 原发性的遗传作用对社会功能的分配确实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 遗传性在最原始的人类那里并没有产生多大的作用。起初,并没有多少专门的功能是选择而形成的,它们还没有被完整地构建出来。首领或首领们同他们领导的群众之间还没有多大的区别,他们的权力是暂时的和有限的,群体成员也是相互平等的。但是,当劳动分工明显产生以后,他们就获得了一种固定的形式,可以由遗传性传递下去了。种姓制度就是这样产生的。种姓制度后来被社会阶级取代了。

4. 个人的存在大部分是由它的工作所赋予的,我们甚至很难搞清楚他与他的种族之间的联系,以及他依赖于种族的原因所在。

 

第四章 上文的结论

1. 实际上,个人是通过利用这些方式来决定它们的,既然他必须把自己的能力投入到专业职能中,并使其沿着专业化方向发展,他就不得不集中训练他的职业直接需要的能力,同时使他的其它能力不断萎缩下去,这样,当他的大脑发育超出了一定限度,他就不得不把一部分体力和生殖力丧失掉。他如果过多地刺激了自己的分析能力和思考能力,就肯定会削弱自己的意志力和敏锐的感悟力,他要养成自己的观察习惯就不得不丢失掉自己的思辨修养。

2. 人类之所以要不断进步,只是因为他们必须进步,而决定这种进步速度的是人们相互之间形成的压力是大是小,或者是多是少。

3. 只要社会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还没有集中到一定的程度,那么精神生活的发展乃是所有群体成员所共有的,也就是说,每个人的精神都是完全相同的。


《社会分工论》【埃米尔.涂尔干】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