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强国,2021高考语文的命题底气
“‘十三五’期间,我国工业增加值由23.5万亿元增加到31.3万亿元,连续11年成为世界最大的制造业国家。”在3月1日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肖亚庆说,“十三五”时期,我国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各项主要目标任务如期完成。
2020年,我国工业增加值达到31.3万亿元,对世界制造业贡献的比重接近30%。“十三五”时期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平均增速达到了10.4%,高于规上工业增加值的平均增速4.9个百分点。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增加值明显提升,由约1.8万亿元增加到3.8万亿元。
“十三五”我国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主要目标顺利完成,还体现在创新能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工业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从创新能力看,2016—2019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27.7%。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看,截至2020年底,我国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96%,移动宽带用户普及率达108%。从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看,截至2020年底,重点行业骨干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73%,比2015年提高11个百分点。从工业绿色低碳发展看,2016—2020年,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约16%。
肖亚庆介绍,“十三五”期间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速,我国提前两年完成“十三五”钢铁行业去产能1.5亿吨目标,累计退出“僵尸企业”的粗钢产能6474万吨。共建设2121家绿色工厂、171家绿色工业园区、189家绿色供应链企业,绿色制造体系初步形成。
二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前沿领域不断取得新的突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6年蝉联世界第一。2020年,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达到15.1%和33.7%,成为引领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力量。
三是产业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一批关键技术和产品取得重大突破。“十三五”期间,我国建成17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航空航天装备技术水平大幅提高,深远海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快速发展,人脸识别等人工智能重要领域专利数量处于全球第一梯队。
此外,我国5G商用迈出坚实步伐。到2020年底,累计开通5G基站71.8万个,5G手机终端连接数突破2亿户。我国5G户均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较4G用户高出约50%,单价两年来下降了46%。
除建成全球规模最大5G网络,“十三五”期间,我国还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光纤和4G网络,千兆光纤覆盖家庭超过1亿户。通过深入推进电信普遍服务,行政村通4G和光纤比例均超过99.9%。持续开展网络提速降费专项行动,“十三五”以来,我国固定宽带和手机流量平均资费水平下降95%以上。
制造强国优质时评
01制造强国·点亮中国制造
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中国制造正书写着中国奇迹——“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C919大飞机、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显著,新发展理念的“时”正在转化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势”。
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打造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自主可控、安全高效并为全国服务的产业链供应链。
——2020年11月14日,在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一个大国,特别要想做到强国,实体经济是最重要的,什么时候都不能够脱实向虚。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核心。(打造)先进制造业,只能靠自己,靠自力更生奋斗,靠自己创新去争取。希望我们所有的企业都朝着这个方向去奋斗。
——2018年10月22日,在广东考察调研时强调
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
——2017年10月18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把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生物医药、数字经济、新材料、海洋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构筑产业体系新支柱。要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果断淘汰那些高污染、高排放的产业和企业,为新兴产业发展腾出空间。
——2018年3月7日,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要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的契机,以信息化、智能化为杠杆培育新动能,优先培育和大力发展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转变,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2018年5月28日,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开幕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还要靠经济竞争力,经济竞争力我们还是要抓实体经济。装备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把握住自己的优势,乘势而为,乘势而上,继续把装备制造业做强做优做大。
——2018年9月26日,在齐齐哈尔考察时强调
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物联网、工程机械、高端装备、节能环保等先进制造业集群和智能电网、车联网、工业互联网、品牌服装、先进碳材料等重点产业链,加快实施“产业强链”三年行动计划,着力固链强链补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和现代化水平,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
支持骨干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培育一批世界级领军企业和具有行业主导力的“链主”企业、单项冠军企业。
加快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着力突破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和基础软件等领域薄弱环节。
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创新发展。加快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
建设一批智能车间、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产业深度融合,促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全面做强自己,推动“十四五”期间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02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为制造强国扬帆起航
坚持创新核心地位,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既是立足当前的现实选择,又是着眼长远的战略安排,必须抓紧抓实、落细落地。
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要在实体经济上下功夫。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所以,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其中,创新引领、统筹协调是关键。各地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数字化发展,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竞争力与抗风险能力。
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要在科技创新上下功夫。科技创新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多年来,经过长期努力,我国科技发展成就显著,一些重大科技成果进入世界先进行列。要发展好现代产业体系,就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发展理念,大力推进科技创新。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作为支持,发挥科技创新对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独特作用,使科技创新成为产业升级的持续驱动力。
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要在产业人才上下功夫。人力资源是现代化产业体系中最宝贵的资源。目前,我国劳动从业人员超过7亿人,其中各类知识和技能人才超过1.5亿人,但高精尖人才、工程技术人才的缺口还较大。因此,要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要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只有打造了一支高素质的产业人才大军,才能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供坚实保障。
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为制造强国扬帆起航。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基础。只要我们在实体经济、科技创新以及产业人才等方面下真功、下实功、下苦功,就一定能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
03坚定不移打造制造强国
坚定不移打造制造强国,靠创新驱动实现转型升级,是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需要,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新中国成立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实现历史性跨越,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但是,我国制造业还处在全球产业链中低端,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质量效益需提高。清醒认识到这些差距,会更加激发奋斗的动力。
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必须靠自主创新。打造制造强国,必须把科技创新作为应对国际复杂形势、解决国内实际问题的关键着力点,要从创新政策环境、研发机构建设、优秀人才培养多方面共同发力,努力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要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建立健全共性技术研发机构,进一步强化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功能定位,使之成为工业基础关键共性技术的重要供给者,推动产业链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
我国有很多高校和人才,必须要创新人才激励机制,打通实验成果与生产应用的中间环节。同时,还要发挥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调动高校、企业等各方人才资源,集中解决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的“卡脖子”问题,作为加快推动创新发展的突破口。
打造制造强国,要坐得住冷板凳。当下,有些企业热衷“看得见”的整机包装,忽视“看不见的”关键核心基础技术。打造制造强国,切忌把蹭热点当成追前沿、只造噱头不造钻头,要拿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决心和韧劲,把冷板凳坐热,把真本事一样一样长在自己身上。
04统筹发展安全 推进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迈上新台阶
展望未来,工业和信息化系统将统筹发展和安全,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现代化水平为着力点和落脚点,进一步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推进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一是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的战略支撑。要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大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体系化提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着重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特别是要加快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
二是要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打造未来发展的新优势。要把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放在突出重要位置,实施制造业强链、补链行动和产业基础再造工程,着力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
三是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产业素质整体提升。要锚定“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深入实施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质量提升行动,建设绿色制造体系,推动包括集成电路、5G、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等新兴战略性产业的发展壮大。
四是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以数字化变革催生和创造发展新动能。统筹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全面部署5G、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等新一代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智能制造工程、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等。
五是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持续增强新发展活力。要更好发挥改革的突破和引领作用,聚焦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深化“放管服”改革,落实要素市场化改革举措,加强产业政策引导,全面放开一般制造业,大幅放宽市场准入,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05做强做优实体经济,打造制造强国“强引擎”
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财富之源。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命脉所在。无论是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还是应对疫情要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都需要夯实根基,做强做优实体经济,打造制造强国“强引擎”。
做强做优实体经济,要铺就长远发展的“高速路”。实体经济分布在我国各个产业链中,具有分布广、作用大的特点,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定盘星”。在统筹疫情常态化防控和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必须进一步发挥实体经济作用,尤其要善于化危为机,立足长远加快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力做强做优实体经济。具体而言,我们要紧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上,在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基建上加码加力,要在交通、水利、能源等领域上做好衔接,多管齐下铺就实体经济长远发展的“高速路”,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为坚实的产业支撑。
做强做优实体经济,要在深化改革中提高“竞争力”。振兴实体经济,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加快改革步伐,走好开放之路。在深化改革上,要更好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为振兴实体经济创造更加公平的法治化市场营商环境,为中小微企业参与市场公平竞争,创造更为有利的市场准入、要素配置等条件。在对外开放上,要着力加强引进外资工作,更好发挥外资企业对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还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和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强烈意识,推动企业发扬“工匠精神”,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尽快形成独有的比较优势,以“高质量”提升产品竞争力,助推实体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做强做优实体经济,要以创新为引领推进制造强国建设。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只有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才能为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因此,我们要在融合上做足文章,要大力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不断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同时,还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既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也要注重用新技术新业态全面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为其注入优质高效成长“新基因”,不断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使得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
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只要我们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决心做强做优实体经济,我们就一定能推动我国经济由量大转向质强,实现中国经济行稳致远、量质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