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脱贫攻坚:“八桂楷模”黄文秀,“苹果教授”孙建设等5位人物

2021-03-04 08:49 作者:真相大白的小白  | 我要投稿

【人物】“八桂楷模”黄文秀

李洪兴

【故事】黄文秀同志生前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委宣传部干部。2016年她从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回到家乡百色工作。2018年3月,黄文秀同志积极响应组织号召,到乐业县百坭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埋头苦干,带领88户418名贫困群众脱贫,全村贫困发生率下降20%以上。2019年6月17日凌晨,她在从百色返回乐业途中遭遇山洪不幸遇难,献出了年仅30岁的宝贵生命。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黄文秀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强调,黄文秀同志研究生毕业后,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毅然回到家乡,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用美好青春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谱写了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点评】乐业县距离百色市区有160多公里,至今没通高速公路,蜿蜒山路是黄文秀进村驻村的必经之路。到了雨季,这条路更是危险难行,但这却没有挡住黄文秀前进的脚步。扶贫真情经由这条路流淌进了村子、汇进了人心。


因为责任在肩,所以干劲十足。扶贫是“苦差事”,回家帮老乡脱贫致富却是黄文秀内心的使命。从农村走出来,何苦要回到山里?面对一些疑问,黄文秀说,总是要有人回来的,而我就是那个回来的人。心中有多少责任,脚上就沾多少泥土,从跑遍村子所有贫困户到手绘全村地图,从学习当地方言以便与群众沟通交流到带领村民修水泥路、发展特色产业,黄文秀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心里装着群众、一心为了百姓致富。正如她的一位学妹所形容的,“‘文’在心,‘秀’于行”。黄文秀想的、干的,老百姓看得见、记得住,乡亲们称赞她“一个非常好的第一书记,为村里做得太多”。


因为不忘初心,才能闪耀青春。面对选择,父亲最能理解黄文秀。在就业时,父亲说,“你入了党,要为党工作,回到家乡做一个干干净净的人民公仆”;如今生死两别,父亲又说,“是党培养了她,她为党的事业做出贡献,我为她骄傲”。我们党为群众谋幸福,我们的党员干部把满腔热血、无限青春献给了脱贫事业,黄文秀不仅是其中的青年楷模,更是无数奋战在一线驻村第一书记的代表。何为初心、何为使命、何为担当,黄文秀在雨夜泥路上的前行给出了答案,老父亲的嘱托给出了答案,乡亲们用热泪给出了答案。这种为人民幸福甘心付出、为祖国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生动写照,是青春奋斗的壮丽诗篇。


“我是我们村脱贫攻坚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每天都很辛苦,但心里很快乐”“我发现我的方言进步了”……这是黄文秀驻村日记中对自己的寄语,也是对脱贫致富的期待,更是对成长的记录。今年,当黄文秀的汽车仪表盘里程数恰好增加了2.5万公里,她写道:“我心中的长征,驻村一周年愉快!”的确,黄文秀没有辜负自己“心中的长征”,而更多像她一样的驻村第一书记,还在脱贫攻坚的路上勇毅前行。不畏艰险,接续奋斗,贫困的大山一定能被搬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一定能如期实现。

【人物】“苹果教授”孙建设张腾扬


【故事】

现年63岁的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孙建设,从1982年起坚守太行山科技扶贫,把苹果新品种、新技术和新观念带进贫困村,增加苹果产量,延伸产业链,探索出一条科技助力扶贫新路径。2017年开始,在他牵头打造的太行山道路第一驿站基础上,河北农大与保定市共建设了50个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涉及保定市的19个县(市、区),涵盖果蔬、中药材、养殖等10大类35个特色农业产业,100多项新科技、新成果在驿站得以转化、应用、推广,科技贡献率达到80%以上,带动7万农户增收。孙建设在2019年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

【点评】  

知识改变命运,将知识播种在祖国大地,足以改变千千万万人的命运。  38年前,刚毕业的孙建设离开城市,毅然奔向太行山,投身扶贫开发,与寂寂青山、葱葱林草为伴。时光荏苒,他用自身所学,因地制宜为当地群众探索出了一条科技助力扶贫新路径,让成千上万名农户致富增收。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孙建设把论文写在脱贫攻坚主战场,结出累累硕果。  

把论文写在脱贫攻坚主战场,源自心中常念百姓。孙建设看到顺平县苏家疃村乡亲们果树不长果、日子过得穷,他一头扎进果园,当起“科技村长”,重新规划种植;村民文化水平低,他手把手现场教,还把果树管理的要求和方法印制成册,发到各家各户,带领乡亲们让苹果产量大幅提升。为让太行山人民,乃至全国生态类型相似的贫困地区群众摆脱贫困,孙建设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探索出适合中国自然环境、适度规模经营的苹果省力化矮砧密植高效栽培新模式。他以毕生所学,投入到脱贫攻坚的伟大事业中,造福农民群众。  把论文写在脱贫攻坚主战场,映照持之以恒的坚守。25岁毕业走进大山,到如今年过花甲,孙建设将最好的年华留在了大山深处。从帮助一个村苹果增产,到探索适合贫困山区的果园规模经营模式,再到推动“太行创新驿站”开枝散叶……孙建设数十年点滴积累,推动扶贫开发事业由点及面,由浅及深。他白了头发,却红火了扶贫事业。  

把论文写在脱贫攻坚主战场,胜在播撒知识种子。无论数十年前改进果树种植中手把手培养“土专家”,还是在创新驿站里为贫困户培训专业技术,孙建设奉献知识又传播知识,让脱贫致富事业接力下去,让科技成果源源不断落地应用。  

为民服务,为国尽力。从“植绿富民”的李保国到科技兴农的孙建设,从“改土治碱”的曲周实验站到“成果转化”的太行山驿站,一批批科研人员坚守一线,让科技与扶贫事业碰撞出了火花。这火花照亮了大山,也照亮了山村群众的美好生活。
【人物】

脱贫村民王万才杨三喜

【故事】王万才是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城郊乡王庄村村民,在2015年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后来,在扶贫干部的帮扶下,王万才丢掉思想包袱,撸起袖子加油干,发展特色种植和加工业,成为当地变化最大、干劲最足、脱贫最快的贫困户。2017年,王万才脱贫,并向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同时,王万才不忘乡邻,担任合作社副理事长,负责种植技术服务和推广,带动全村贫困户脱贫和周边群众增收。从最初的心灰意冷,到后来勤思苦干、拔除“贫困之根”,再到现在热心公益、帮扶乡邻,王万才书写了精彩的脱贫故事,前不久荣获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奖。


【点评】从自认为“这辈子彻底失败,一点儿翻身的机会都没有了”,到勤思苦干、越干越有劲,成为当地变化最大、干劲最足、脱贫最快的贫困户;从不愿意干活、破罐子破摔,到丢掉思想包袱、放下酒瓶、拿起锄头,成为激励贫困户矢志脱贫“领跑的人”;从脱贫攻坚的受益者变成热心公益的奉献者……王万才的精彩故事,是精准扶贫结出的硕果,也是我国脱贫攻坚成就的一个生动写照。王万才曾说:“贫困户也要有尊严,如果我们躺倒不干,人家就会戳我们的脊梁骨,说政府花钱养了一帮懒汉;如果我们躺倒不干,政府即使给再多的钱也不能让我们真正脱贫,因为脱贫不光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撸起袖子加油干,一为自己争气,二为家乡争光。

其实,扶贫扶志的朴素道理也是如此,贫困户不气馁又有政府帮扶,离过上好日子就不会太远。浇树浇根,扶贫扶心。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绝不会从天而降。从王万才的故事中,我们深刻感受到,每个人都是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和守护者。扶贫不扶懒,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发扬他们自立自强精神,引导和激励他们努力为幸福生活奋斗,脱贫致富才能持久有效。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脱贫摘帽后,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效,防止返贫,需要更多像王万才一样的人,从“受益者”变身“奉献者”,先富带后富,积极参与扶贫和带贫。这些年来,王万才的网名从“老树西风”到“老树逢春”,再改为“老树繁花”。“树”还是那棵树,但是姿态和精气神完全不一样了。这既是王万才从“躺着的人”到站起来,再到“领跑者”的生动写照,也是在脱贫攻坚政策带领下,广大贫困户生活改善的侧影。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只要志气立起来、行动实起来,就一定会芝麻开花节节高,一年更比一年好。
【人物】“贴心书记”肖曙光范昊天


【故事】肖曙光是湖北省宜昌市税务局干部,去年2月,主动请缨赴宜昌五峰县湾潭镇红旗坪村担任第一书记。该村是深度贫困村,曾是全镇“上访第一村”。肖曙光上任之初,便将化解上访矛盾放在首位,逐一登门拜访上访户,了解他们的诉求,用真情解开了老上访户的“心结”。面对落后状况,他牵头制定全村产业发展规划,带动大家发展高山土猪、蔬菜、中药材等特色产业,成立和引进10多家专业合作社,有力推动村民增收致富。


【点评】  

人心在哪里,工作的方向和重心就在哪里。脱贫攻坚,抓住了人心,就抓住了重点。  

肖曙光刚到村子时,首先意识到的就是人心问题。那时,红旗坪村的矛盾纠纷多发、干群关系紧张,经济落后的关键原因就是人心不齐。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要脱贫、想致富,必须先凝聚人心,形成全村“一盘棋”。



  解决问题,首看担当。初来村子,有人劝肖曙光,不要招惹上访户。可他不怕“引火烧身”,主动将上访户作为自己的联系户。他屡次登门拜访,放下姿态交心,了解上访户的诉求和上访原因,慢慢发现,原来村民们的怨气,源自过去少数村干部办事不公开、处事不公正。凡是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就要认真对待;凡是群众痛恨的行为,就要严肃纠正。以这样的心态来解决让群众不高兴、不满意的问题,才能祛除以前不合理做法的不良影响,用新思路新举措树立党员干部的形象。

化解矛盾,要讲方法。怎么赢得群众信任?只有真心实意为群众办事、让群众有获得感,才能以真心换真心。比如,山区群众患风湿病的比较多,肖曙光的车里总是装着风湿止痛膏等物品,每到一户就送上一些,看似不起眼的举动,让村民们放下了“戒备心”。又如,他喜欢从老乡那里买土豆、蜂蜜等农副产品,再帮他们运到城里推广、销售,朋友们都说他的后备箱是“农产品超市”。再如,一些上访户有困难,他不怕麻烦多次上门讲政策、做工作,帮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争取合法权益,“你们先找我”成了口头禅。事不在大,关键要做得妥当、做得得体,只要真做出个样子来,做到了老百姓心窝里,就没有赢不来的人心。


  脱贫攻坚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要实现长远发展、长久富裕,需要将工作做进人心里。党员干部作表率、树标杆,老百姓团结奋进就有了依靠;干部群众心连心,脱贫致富、干事创业就有了力量。聚人心、增合力,致富就能一路坦途,美好生活就能长长久久。

【人物】“云岭楷模”李华明杨文明  

【故事】李华明是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西洒镇岩头村村民。岩头村,因地处大山深处的悬崖峭壁之上而得名。从邻村到岩头村的最后一公里一直被大岩石挡住,通不了路。作为村民小组组长的李华明,组织动员村民集资并出劳动力修路,但因工程艰难,这条路一修就是12年。2014年1月,岩头村终于修通了最后一公里的进村路。如今,村里家家盖起了新房、户户用上了自来水,全村养殖近4000只乌骨鸡,开办了农家饭庄,贫困户全部脱贫。李华明被评为“云岭楷模”,并荣获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


 【点评】  

历时12年,终于修通了进村公路;缺设备、缺资金,都没能阻挡李华明和岩头村人修路的脚步……“要想富,先修路”,正是啃掉了交通不便这块“硬骨头”,破解了“困”,岩头村才有了致富路。如今,三七种植、乌骨鸡养殖、农家饭庄,曾经靠天吃不饱饭的岩头村,有了自己的脱贫产业。  

为何非要打通进村道路?这是因为,对发展的强烈意愿唤醒了岩头村这片土地。李华明说,“嫁进来的姑娘走了6个,孩子上学来回要走两个小时山路,村民生病得靠担架抬下去”。群众的现实需要,倒逼着他成了一名凿山“愚公”,搬家不如搬石头,苦熬不如苦干。现在路通了,年过60岁的李华明依旧劲头不减,还在打听直播带货怎么做。李华明带着群众修路的执着攻坚也告诉人们,“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面对脱贫攻坚之难,不能等靠要,而要团结村民通过拼搏实干闯出一片天地。 

 战胜贫困,需要更多像李华明一样的“愚公”。一方面,政府资金有限,不能完全坐等政府投入,不妨先把能做的、该做的工作准备扎实;另一方面,贫困地区的发展,归根到底还要靠群众自己,培育内生动力,变“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扶贫,说到底是“扶”不是“替”,只有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他们心热起来、行动起来,才能真正靠辛勤劳动改变贫困落后面貌。 

 当前,脱贫攻坚已到了决战决胜、全面收官的关键阶段,剩下的全是最难啃的“硬骨头”。党员干部必须勇于直面问题、善于攻坚克难,各地贫困群众也要有志气、有信心,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形成脱贫攻坚强大合力。


脱贫攻坚:“八桂楷模”黄文秀,“苹果教授”孙建设等5位人物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