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禛书评】评《菊与刀》 ——美式思考下的日本研究著作

评《菊与刀》
——美式思考下的日本研究著作
我初次接触《菊与刀》大概是在五六年前,当时是为了查资料而跳读,没有阅读的很通透。书中,作者首次将“菊”与“刀”这两个事物形容日本文化的两面性引起了巨大的反响。由于对于这本书的争议颇多,也常有人向我咨询对它的评价。于是最近决定把它完完整整的读完,秉着严谨的态度做一份报告,故有此评。
总的来说,很有价值,但不适合每个人都去读。下文对此详细的介绍。
一.价值
有价值在于,本书站在较高的角度上对日本古代的历史文化做了概括式的分析,并且准确把握了由环境产生的早期的社会、宗教、制度,及进而产生的中世近代民风民俗,和其中升格为日本人的民族特点。
其中,书中也提出了很多值得借鉴的观点。作者鲁斯·本尼迪克特抛开了欧美人的思维方式,站在日本人的角度,从他们的习惯细节入手来研究日本文化。书中认为,日本民族的如“菊与刀”般的两面性——好战也好和平、文明而又粗鲁、忠诚同时叛逆,都源自于他们的阶级观、恩债观、义理观、义务观、善恶观等。
我在这里列举其中的几个例子。书中认为,日本人战败后态度180°转变——登陆日本的美军部队“早晨还手不离枪,中午就把枪放在一边,晚上便放心的在乡村的商店里购物”,上至日本政府下至广大人民,几乎在一天之内就完成了从敌对到合作的过渡。这不仅源自于日本人对天皇的无比忠诚,及时投降也是遵从其命令之外,还因为日本民族使用一种方式不能赢得尊重和荣誉的话,便会倾向于转而使用另一种截然不同的方式。
之所以日本人民自古以来崇敬“万世一系”的天皇,而天皇却长期并不掌控实权,是因为日本的政治家认为,“天皇必须是一个神圣的父亲,脱离一切世俗。不论发生什么样的事,都不能破坏天皇的中立性。以便让民众对天皇的忠成为一种至高的美德,对所幻想出来的不染尘世的善父虔诚崇拜。”在社会发生巨大变迁甚至遭到破坏时,社会组织和模式依然会围绕着天皇为中心重构。
以及一个日本成年人会很少有自己的自由意志,生活中同时受到“义理”与“义务”的束缚,如果这两者发生了冲突时,他们会依次解决问题,最后再亲手结束自己的生命。如著名的赤穗四十七浪士刺杀了吉良上野介,将其首级供奉在旧主的墓前,这是他们偿还了对主人的“义理”。但他们还需要向幕府尽忠偿还“义务”,只有一死才能两全。于是让他们切腹自尽,来对“义理”和“义务”都做了最高的偿还。
在本书的第七章对“义理”做了如下解释。“‘义理’包括报答自己同胞恩情的责任和维护自己名誉不受任何玷污的责任”、“‘义理’可以大致描述为人与人之间的契约关系,包含对人们对自己亲属应负的一切义务”。然而,不论有多么不情愿,“迫于义理”、“日本人都需要避免别人评论而做一些自己不情愿的事”,这便是日本人的义理观。
书中的这些观点,虽然称不上完全正确,但它为我们开启了一个新的窗口,跳出我们的思维惯性,站在日本人的角度上研究他们的思想文化。网络上盛传的所谓“知小礼而无大义,畏威而不怀德”的评价,就是由于评论者的思维惯性,强行用中国的传统道德观套用在日本的传统文化上而导致的错误中的典型。如果不从被研究的事物本身去出发、不跳出原有的思考方式,就是拿着不匹配的钥匙去开锁。如同秉着数学家的理性思维去欣赏音乐会、抱着艺术家的感性思维去法庭上辩护一样可笑又可怕。
与之相对的是,鲁斯·本尼迪克特受美国政府之命编写这本书以便更好地对付和占领日本,当时正处于战争状态。加之政府长期的对日作战宣传让美国人民无不愤恨日本。然而作者在书中并无带有任何多余的感情,也没有以研究者的身份去贬低被研究的日本,而是以一种平和的态度阐述事实。在书中也常有对其他国家其他文化的阐述,然而不论是对敌国日本,还是对亚洲的其他国家中国、朝鲜,或是美国的另一个敌人德国,甚至是太平洋岛屿上的原始部落都始终抱着平等尊重的态度,以及对它们的文化也是非常尊重的,从不认为文化有高低贵贱之分。这非常难能可贵,《菊与刀》传达着这样的理念,我认为远超于这本书研究文化的价值。

二.缺陷
对于书中的缺陷,我门也应当正视,缺陷并非全部都是错误。我大致将其归类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片面的或者错误的认识;第二个部分则是尽管结论正确,但并不适合于每个人阅读的原因。
先从第一部分说起:本书或许是限于篇幅,将很多日本的人群、文化、规则归结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未做区分,因而显得偏激和片面。举例来说,在古代日本森严的等级体制和法令制度下,显得整个社会都井井有条。然而日本也从来不乏叛逆者:平安时代反叛天皇的平将门、战国时代突破阶级限制的丰臣秀吉、江户时代反抗禁教的隐切支丹等等。在主流文化思想之外,反叛者们也形成并流传下来了一套另类的思想。有时社会也会受到这些另类思潮的影响,乃至达到左右的程度。然而书中对此只字未提,忽略了主流之外繁杂的思想类别。
将特点放大化或者单一原因对应结果,有失客观与公正性。在文中提到了日本的善恶观,片面的否定了日本人对“善”的认识,认为日本人不会对此做区分。“日本人好像在一定程度上没有能力辨别罪恶”、“日本人非常明确地否定善与恶的斗争”、“日本人不需要与本性中恶的一般作斗争,需要的是精华灵魂之窗来适用于每一种不同的场合”、“道德的规则不再神圣的经书中,而是一个人是否能够发现自己的灵性和纯洁的灵魂”等,实际上这只是一些人所宣扬的理论,而非全民的共识。
最根本的是,作者在写这本书的时候缺乏足够的调研。从研究到成书用了不到2年的时间,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很仓促。同时作者也并没有亲自去过日本,调查的方法也仅限于查阅前人研究日本所撰的文献和走访在美的日本人。前者,作者确实有了很多突破,书中也记载了对前人论述的勘误;而后者,在美的日本人数量并不多,样本容量不足会导致结果存在偏差,可预测性降低。同时,这些日本人有的在美居住了一年,或是三年五年,甚至取得了美国国籍,因此不可避免的受到了美国文化的影响,很难说他们是否还能代表“真实的日本人”;在美居住时间越长,也就越会与日本社会脱节,仅仅研究他们是不可能得到同时期生活在本土的日本人的精神状况思想理念。没有足量事实支撑的推测,必然会偏离真实。
《菊与刀》于1946年出版,距今已有70余年,日本人的思想不仅仅是受到来自外力美国的改造,还有如今世界格局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时代的变革成为了思想变迁的内力。二战中侵略成性凶暴残忍的日本,竟然在后来衍生了“二次元”、“御宅族”、“萌文化”是当时任何人都完全不可想象的,同时也是毫无征兆的。因而可以说,本书对于研究1945年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的日本人的历史、思想、文化、风俗的确有借鉴意义,但对于其后则不完全适用。
第二部分则是本书由于某些原因,会对读者群体有着限制。一方面是前文已经提到过的本书是面向美国政府官员的报告,辅助他们做决策的,而非平民化的科普读物;另一方面是,文化人类学博士本尼迪克特在书中语言严谨、用词考究、逻辑严密,还不乏专有名词。事实上对大众造成了阅读的困难,拔高了阅读本书的准入门槛;最后一点是专门对中国人和其他非美国人读者群体而言的:《菊与刀》以美国人的视角来解析,多与美国历史文化做对比,美式思维对于中国人来说难以有很深的体会,因此也不好全面的领悟作者要表达的内容。在阅读这本书时,与其说是研究日本文化,倒不如说一定程度上是在审视美国文化。

三.总结
基于上文,因此我的观点是:这本书有阅读的价值,但绝对不适合作为了解日本的科普读物,也不建议低年龄人群阅读。而适合于为已经对日史文化有一定程度认识的人拓宽思路,发现新的研究角度,或是作为对照研究欧美人思维使用。
在最后一定要格外强调的是,本文作为我的书评,当然是主观的。不代表对本书的所有评价都是恰当的,鼓励更多的人阅读原作写下自己的评价,如果认为本文有缺陷也欢迎指正以起到共同进步的作用。同时市面上也有很多评论是不切实际的,其中一些评论者并没有阅读过原作,只是简单的复述别人的言论而已,这一现象在对《菊与刀》的评价中显得尤为突出。而我写书评的目的也不是简单的介绍一下这本书,分析一下利弊,而是劝导看到这篇书评的读者们:在未深入的读过原文之前,盲目的吹捧和贬低都是不切实际的。学会阅读,也要学会思考,一切目的都是要培养个人的独立思考能力;避免讹传,切莫对自己不懂的事物信口开河。以谦卑自牧为荣,以误导他人为耻。

德川家禛
2020.10.30
本文为德川家禛原创,允许规范引用,需注明原作者。禁止一切盗用、仿冒和抄袭行为;禁止未经授权的任何人在其他平台发布。违反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