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电影《海的尽头是草原》:时代的一粒灰砸在头上

2022-09-18 22:06 作者:周家有浜  | 我要投稿


海报

由尔冬升导演、马苏、阿云嘎主演的电影《海的尽头是草原》上映了,与同期上映的《哥,你好》、《妈妈》、《世间有她》相比,票房一般、反响一般,但我还是去看了。


吸引我的是这部电影的故事背景,它是根据历史事件“三千孤儿入内蒙”改编的。三千孤儿是哪里来的呢?上海、内蒙是我曾经上学的地方,上海是我现在工作的地方,所以我想去看,看看电影里的上海、电影里的内蒙是什么样?


上海哪来这么多孤儿呢?从周边城市逃难来的,家乡遭了灾,缺衣少吃,拖带家口的跑到上海来找口饭吃。在这个过程中,或主动或被动,很多孩子因为被父母抛弃或父母去世而成了孤儿,这些孩子就被收容在各个福利院。


然而,在上世纪50年代末三年自然灾害的大背景下,即便是在上海,福利院经济状况也是捉襟见肘,无法承受大量孤儿的出现,需要从内蒙等地援助奶粉等物资。与此同时,内蒙也遭了灾,物资同样匮乏。于是,乌兰夫提议与其一批一批千里迢迢地援助物资,不如把这些孤儿直接接到内蒙去。

海报

就这样,前前后后有三千孤儿被从上海送到内蒙,在那里长大成人。当然,三千肯定是虚数,就像“八千湘女下天山”那样,只是宣传口径。


三千孤儿大多是女孩


内蒙古派来接受孤儿的人发现,福利院的孩子大多是女孩。这当然不是巧合,虽然说手心手背都是肉,但真正需要作出选择的时候,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女孩往往会被抛弃。其中一个女孩叫杜思衡,在她和双胞胎哥哥之间,走投无路的妈妈选择把她送到福利院。当然事后证明,妈妈留下哥哥是因为哥哥发烧了身体弱,送不出不放心,并不是重男轻女。

海报

这对一个小女孩来说,确实永远的痛。她想知道妈妈为什么要骗她,把她送到福利院,一直到十年之后,已经长大的杜思衡依然不能释怀,想法设法也要到上海去找到她妈妈,亲口问问她为什么?就像电影《唐山大地震》中王子文饰演的角色,母亲选择了救弟弟而放弃了她,是她内心永远的痛、永远的恨。


一个是三年自然灾害,一个是唐山大地震,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两位母亲被迫做出选择,并在余生饱受内心的煎熬和愧疚。觉得自己对不起女儿,想要做些什么来弥补自己当年所做的事。在《海的尽头是草原》,母亲选择的方式是多次去内蒙寻找自己的女儿。

海报

早年间想和儿子杜思瀚一起找,儿子推脱说工作忙,她就一个人去,但是直到自己得了阿尔茨海默症也没有找到。这个时候儿子已经退休,而且也查出了癌症,时日无多。他选择接过母亲的接力棒,去内蒙找自己的妹妹,想要弥补自己和母亲共同的遗憾。


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


在内蒙,杜思衡曾经千方百计想回上海问个清楚;在上海,她的母亲和哥哥千方百计地要到内蒙和她相认团圆;只可惜,双方没在同一个时间段,生生地错开了。杜思衡想回上海的时候,她的母亲和哥哥还没开始找她;等他们想找她的时候,她已经不想找她们了。


海报


在内蒙,在草原上,她被萨仁娜收养,她有了一个新的家庭,母亲是萨仁娜、父亲是伊德尔、哥哥是那木汗。这像是她曾经的家庭的复刻版,有爸爸有妈妈有哥哥,一家四口相亲相爱。


她在草原是快乐的,也是忧伤的。新的家庭对她很好,但旧的家庭伤害依然还在。这也是为后面的悲剧埋下了隐患。


草原上的马头琴、呼麦、长调、民歌、赛马、博克、马牛羊、婚礼、手扒肉、牛肉干、蒙古奶茶、奶豆腐、狼群,沙尘暴、流沙等一一出现,很多元素都很亲切。这让我想起内蒙的大学生活,想起来满街蒙汉双语的店铺门头、一个个蒙古族的校友的名字,其中一个老师叫萨日娜,和萨仁娜应该是同一个名字。


还有一个名字——乌恩琪,蒙语“诚实”的意思。他曾经用蹩脚的汉语跟我们说“可怜父母天下心”;他还曾经说“你们乌老师我特别忙”,遗憾的是他已经离开了这世界,他永远是我关于内蒙记忆的一部分。

电影《海的尽头是草原》:时代的一粒灰砸在头上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